第65期::專題報導-道藝春秋~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心得分享(一)~試導覽江老師逸子學琴師襄圖

傳緒
技法內涵及神韻
文化道統畫上情
可喜千載相逢時
要為絕學開新局
 
一、不斷追求突破的心
民國八十二年間所繪孔子聖蹟圖卅六幀,第六幀「學琴師襄」,觀賞過的人若還有印象,與今天呈現眼前這一幅,是大大的不相同,以前江老師或取材於明以後之版本(有彩繪殘本、木刻本、石刻本)。同一題材之故事,所表達孔聖學琴迥異常人的內涵或許相同,但表現形式作者為求更能貼切觀者的心,抑或要引導觀者能契入作者欲傳述的內含,從傳統中求新求變,是令人欽佩而感動,江老師此幅所展現,便刺探出他不斷求突破的心,百工技藝的道理是一樣,不進則退,易經也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江老師是深深了解此個中三昧。
 
二、上溯求漢刻石(漢磚)尚「簡略」之風格
近幾年江老師遊歷故國山河大地,胸中丘壑貯藏更為豐饒,更駐足內地諸多博物館深入觀賞器物,收穫更是滿滿。此幅作品,便是拜遊歷及探究博物館之賜。當至四川博物館聆賞漢磚及東漢刻石之作品,常為他簡略幾筆之畫風所感動,在有限空間數筆便能刻鏤「以簡馭繁」的效果,呈現出活潑生動畫面。畫室中也試著學他簡略風格,才知不簡單,由是推知寫文章亦同一道理,文言、白話皆貴在簡要。(辭上簡要)
呂佛庭曾授意江老師以古人為師,他依師意上法魏晉唐宋名家之畫作,孜孜矻矻五十餘年,自謙五十餘年只作繪畫一件事,若未做好對不起自己,夫子自道正是時俗所難也,需要多少定力才可至此,江師常喻自己如寒夜孤燈,雖微弱卻自詡不能讓其熄滅。本著念茲在茲,近年透過遊歷,竟發現東漢刻石已然存在孔子聖蹟圖,存之於心,此次與觀賞者見面的作品,便是取法於東漢刻石,而加以損益,故與八二年作品呈現的不同。
 
三、學琴師襄圖「質」(內容)之傳達
師襄子(魯)與萇弘(周王朝樂師,其奏樂能招致神異)、師曠(晉)並稱為周朝三大樂師,孔聖均從學之。(可先提問)
孔聖年二十九,與師襄子學琴,最為人所樂道之事,莫過孔聖學曲之過程及其殊勝處,學琴四步驟,放諸四海可為典範。每經十日「得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人」,四十日方換曲,此求真、求善、求美、求聖的精神,真可為百代師。一般人學琴,彈到熟練、精準,以能詮釋曲意為滿足,敢問古往今來有多少人以追求創作者之心,並以感應到見其人之容貌如在眼前為目標!蓋鳳毛麟角,寥若晨星吧!
孔聖學琴示現什麼?(導覽時可提問學子,賣個關子)鍥而不捨的精義,俗話說的好,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捨之,朽木不折。
 
四、學琴師襄圖「文」(形式)之構圖
本圖屬人物畫,主要人物自然以孔聖為主,場景為學琴,烘托之景不離樂器,構圖不管是人物抑或其配置的樂器,均要諧調一致,不可扞格。
周朝禮服尚玄,孔聖著玄服,象徵慎重其事,而拜訪師襄時已近而立之年,嘴上留數綹髭鬚,以見孔聖之穩重,神態莊嚴,並行恭敬之禮。眾人之目光以孔聖為聚焦,藉目光呼應,以達傳神之旨趣。畫面左立編鐘,右置編磬,此一形制江老師是取自湖北博物館;其他人物蓋為師襄門生,或彈琴、或彈筑、或擊鼓……,擺設眾樂器,所要傳達旨意,在樂師調和眾音之能,引申義如治國應以樂音調和人心,尊師重道義在恭敬有禮。
樂師庠序之處所,配以木屏風,屏風圖裡有士在彈琴,復吟詩高歌,配以舞孃,以記當世之風尚,並開後代士所具備琴棋書畫之傳統。
通篇設色淡雅,洋溢一片平和之氣,正是學琴之主角孔聖所嚮往韶樂之境界也,盡善又盡美,相信此也是江老師藉畫欲傳達之信息吧!
 
五、結論
畫境即是作者心境,從江老師畫面之經營,不論人物或器物之考證,足見他的細心用心,每一線條更透露一絲不苟之襟抱,觀賞之人可無體察嗎?若匆匆而過,不啻是自己的損失,也辜負作者創作之心,更無法與作者感應道交,必將徒勞無功,而虛此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