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專題報導-道藝春秋~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心得分享~也是春秋

心儷
這幾年來和同修一起拜訪過十數位藝術界的朋友,也參觀過多次的個展或聯展,其中最叫座的往往是立體派、映像派、野獸派、達達主義或超自然主義,似乎越難懂的,越有人駐足,要不然就是「繪畫技巧高超」,幾乎比照相攝影更「寫實」的作品才能令觀者願意多花幾秒評點評點。現代的中國畫也大多融入西方光影及透視的技法,興許還加上濃厚的個人主義,標榜著創意與自我解放,有時天外飛來一筆,還真叫人摸不著頭緒。傳統的中國畫大多乏人問津,問起源由不外乎是「傳統國畫多是仿古、重複,可說早已僵死,毫無創造力」。要不然就是認為其主題早已與現代人的生活脫節,因此註定無法在創作時注入深刻的情感,當然就無法引起觀賞者的共鳴。於是在「拍賣與市場行情」的推波助瀾下,新生代的國畫家往往也就不惜徹底割斷「水墨」與「傳統國畫」的臍帶,他們寧可拋卻既有的一切,從頭尋找「水墨畫」的嶄新起點,因之水墨畫與國畫不再劃上等號,事實是如此嗎?
其實「傳統國畫」講究筆趣與墨韻,往往透過多樣的線條,與濃淡乾濕的墨色變化來表現作品的豐富性。此外更重視「畫外之意」,藉著畫作,或是風景或是花鳥或是人物來表現作者內在的世界,這種寓「情」於「景」的境界不就是生活?而且其所表現的內涵淳厚而不偷刻,這不就是「詩」的筆法嗎?想當初孔夫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就是為了使風俗良善,這不就是士者的教化之功?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能令屠夫放下屠刀,令漁家棄罟改業,可見其作畫時的誠心及作品之感人,這難道不是畫者的「道藝春秋」?古之士人莫不主張「文以載道」,講究文人氣的繪畫同樣也以傳遞個人情思表現民族特色為基底,以鎔鑄品格陶冶情操為上品。畫家透過毛筆作為心靈溝通的媒介,委曲婉轉的表達內在的思緒。所以好的藝術作品不但能抒發自我,也能收淨化心靈之效。
江逸子老師是今之古人,也許有人會認為他「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只因為他想要做的是力挽狂瀾而不是隨波逐流。所以無論是孔子聖蹟圖、孔門十哲、問禮圖、問樂圖、地獄變相圖、極樂妙因圖、極樂妙果圖或其它禪意十足的畫作,都蘊含著深層的中國文化以及發人深省的因果循環。在大學時代便曾經參觀過江老師的孔子聖蹟圖,由於我就讀的是外國文學系,習慣探討意識流、新批評及 × × 主義,所以乍見聖蹟圖時竟然有「新鮮、奇特的感覺」,但是在仔細欣賞後,便深深的為其「儒者之風」折服,竟然由此而重新撿拾論語,想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魯國!那是我第一次對中國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知,也是第一次重新瞭解「五四」之後中國文化的被裂解及摧殘(以前的我可是很崇拜五四運動的)。至今我仍難以理解為何區區的幾幅畫便推翻了十數年來根深柢固的想法,也許是因為江老師的用心太深厚了,每一筆的線條都勾勒出孔子問道、學道乃至於傳道的誠心及恭敬心。
孔門十哲的塑像是我對江老師藝術作品的第二次震撼,我曾經在顏子的塑像前駐足將近半個鐘頭,希望藉此能和顏子心靈溝通,想要瞭解何以孔子對這個弟子情有獨鍾,竟有「其庶乎屢空」的評語!這個念頭也許很傻,但也加深了我想學論語的興趣,甚至我開始將「教學」當作職志,為往後的生涯奠下了基石。步入社會後,開始接受五顏六色的誘惑,一顆心從此再難安靜。我不但要的比想的還多,而且往往是「哪裡骯髒哪裡去」,煩惱如瀑流般延續不斷。這時地獄變相圖如警鐘搖醒了我,在為女兒解說的同時,我也深自懺悔,忠孝仁義重新在腦內萌芽,「為眾生洗塵心」是我的觀後感,這時我真的相信藝術對心靈影響的深遠。
江老師的畫展在即,「極樂世界」是眾生最渴想的歸宿,我想起曾和女兒改編的一首歌:「不管我是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西方,為什麼流浪?流浪十方,流浪。為了煩惱大如山,為了生死相續不斷,為了慾望難填,流浪十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極樂土,極樂土,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西方,我不再流浪,我不再流浪十方,為了我夢中的極樂土」。也許他並沒有押韻,也不動聽,卻是我心底所想,也願每個人在觀賞完極樂世界妙因圖及妙果圖後,能發大心同登極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