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四十二)~清淨慧啟請
道源老和尚
能證圓覺所證性
觀待善友令開悟
見地修學最為要
一以貫之凡轉聖
癸二、證位階差
子一、明依位漸證
丑一、信位
寅一、標具足凡夫
經文: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科文你們得自己對,我眼睛看不見。在妄用功之中,顯出差別相(有逐漸破執,有增加執著)。
次第成就之階位大分為四,第一是十住位(配滅不可得),第二是十行位(配異不可得),第三是十回向位(配住不可得),第四是十地位(配生不可得),此屬於漸次修學,圓瑛法師的講義,就是依著《大乘起信論》講的。我們現在是依文解義,學講教法,並不一定開悟才當法師,你名相熟,教理熟,就可以講經給別人聽了。
但是你不要怕用功,圓瑛法師作圓覺經講義是一九五0年,時為七十五歲,講完了本經,集結成講義,法師就圓寂了。老法師雖是七十五歲的老人,還在那兒研究,並做註解,還能將大乘起信論引證出來,而且名相要對,有一個字錯誤就不對,七十五歲的老人他都沒嫌麻煩,你們年紀輕輕怎麼怕麻煩,我(道公)時常勸勉同學要用功,不要怕麻煩,要認清我們自己是幹什麼的?
我們學佛法讀佛學院的,還怕看參考書,什麼時候能學成法師出來弘法呢?我不能替諸位看,你們要自己將大乘起信論找出來對著看。大乘起信論的道理我能記到,我能背下來,論文將無明分四種:生、住、異、滅四相。要滅除無明,由本覺理,起始覺智,一切眾生都有本覺,為何沒有起始覺呢?因為沒有遇見善知識,沒有聞到佛法,亦即沒有遇到識教(善知識與教法)之因緣。
以前不知今天知,起了始慧,謂之始覺智,始覺智分四個層次:名字覺(十信)、相似覺(三賢位)、分證覺(十地)、究竟覺(成佛),此即破無明之智的差別相。十住位是破了滅相無明(十信是初住位的修學法),滅了最初的滅相無明。三賢位菩薩成就相似覺,其中十行用功修學滅了異相無明,到登地以後就成聖人了,共有十地,謂之十聖位菩薩,彼用功修行謂之分證覺,滅了住相無明。到了成佛謂之究竟覺,滅的是生相無明。起信論與圓覺經講的道理次第一樣。前邊判教時,將圓覺經歸屬頓教大乘,亦含攝漸次修學的教理,就是在這個地方。
經文:善男子!由妄想我,即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吾人何以謂之眾生?一切眾生,前生是個眾生,再前生也是個眾生,沒有個開始,謂之無始以來,無始以來即名之為眾生。何以謂之眾生?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將幻化不實的身體與心,當作是真的,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卻妄認為真實,六塵緣影心幻化不實,卻執著有個真實的心,在身心上妄執有真實的我,我是怎麼來的呢?妄想出來的,根本沒有個我(不過名言假立),由妄想有自相之我,起了我執、我見,執著有個真實的我,由此而生起愛我的心,一切煩惱都從這裡生出來。
經上說我們這個心是妄想心,沒有一個本體自性,隨境而生、住、異、滅,這些生滅的念頭極細微,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亦即一剎那有九百個微細念頭,我們知道不知道呢?
此乃依著佛經講的,若能坐上修,能觀察出來嗎?觀察一剎那具足九百個生滅的小念頭?是觀察不到。那麼講這麤念,一念一念的麤念,念念生滅這個念觀察著,怎麼樣都觀察不到?乃平常麤心麤慣了,怎麼麤呢?天天攀緣外境,白天想來想去,想著心外的六塵境界,夜晚睡覺還作夢,從來沒有迴光返照自己的心。若能好好觀照心念,那你用功一定大進步。
「曾不自知」之「曾」是從來義,從來不知道念念生滅的妄想心,故起憎愛。亦即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妄想心,「我」被妄想心增益出來,依我能起憎、愛之煩惱,此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有眾生就有這兩個煩惱,順乎我樂就起愛,不順我樂就起憎。我們要用功修行斷此二煩惱,要先斷哪個煩惱?愛斷掉則根本不起憎,無愛不起憎。「愛」這個東西太厲害,前邊說「及愛我者」,由愛我而耽著五欲,耽—是堅固,著—是執著,堅固執著五欲之境,不但執實且認為能令我樂,由此五欲之境能引發欲心,眼睛堅固執著好看的顏色,耳朵堅固執著好聽的聲音,鼻子堅固執著好聞的香氣,舌頭堅固執著好吃的滋味,身體堅固執著舒服的觸塵,在色、聲、香、味、觸,五塵境中尋求可欲之境,謂此五欲之境能得快樂,所以執著不捨,謂之耽著五欲,若不令我樂、所愛的失去方生憎,可見根本的煩惱是愛。
寅二、明聞法覺悟
經文: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善友就是好的道友,能教你佛法的道友,即是善知識(善友),善友不一定在法座上給你講經說法,能幫助你了解佛法、去煩惱的同學,此亦是你的善知識。若遇到了善知識教令開悟,可見修學佛法第一步功夫還是先悟佛理,悟什麼呢?
今吾人悟淨圓覺性,此清淨圓覺妙性(佛性)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所以佛法是心法,成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心,心外求法是外道。佛法高,隨便提出來一句都是高深的道理,一切世間上無論什麼宗教,都是心外求道,無論什麼哲學,都是心外求法,沒有往自己的心找,佛法指出成就在自己的心裡。
有云: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愚癡的人求佛不求心。外道是心外求道,佛弟子求道是在心內求,愚癡者天天求佛不求心,求開悟卻是在心外求佛,實則佛在你心,所以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佛法的道理,高就高在這兒。
於是發明起滅,你一開悟,悟到了淨圓覺性,此時才發明念念生滅的妄念。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到此你悟了淨圓覺性的道理,你才知道你此生包括無始以來的生,性自勞慮。依圓瑛法師的講義,圓覺自性本來沒有起滅,吾人卻在圓覺妙性上自生勞慮,所以眾生在此受苦,是冤枉受苦,本來就是佛嘛!圓覺妙性一點也沒有減少嘛!你為什麼在那兒勞慮呢?
單講「勞慮」兩字,此是眾生的障礙,分開來講是身勞心慮,身體奔波勞碌,高尚的人是為名,中下的人為利,乃至於貪圖五欲,從早晨到晚奔波勞碌,身體是受勞,心裡則憂愁失慮。再說天天在那兒打算盤,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就說得鈔票之事,是五欲之財,沒有得到時在那兒起憂愁,謂之患,想辦法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還是在那兒憂愁失慮,所以心裡邊永遠沒有快活。你看社會上沒有鈔票的人,天天在那憂愁失慮,即使發大財的人也得不到快樂,還是在那兒憂愁失慮,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沒有得到自在,這都是冤枉事啊!
圓覺妙性本來沒有勞慮,你在那兒自生勞慮,你怎麼知道呢?因是遇著了善知識向你開示佛理,你遇著佛理開了悟(悟到了自己的圓覺妙性),以後你才知道的。現在我們彷彿知道,其實是依文解義才知道。然此之知道不是真知,一定要開悟以後才算真知。
寅三、明息妄隨真
經文: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若將妄念斷除,無有勞慮,得法界淨。此時是十信修圓,能將無明的滅相斷除。前邊雖開悟,此處更加深體悟,雖悟徧法界清淨,然剛十信修圓滿,還沒有入十住位,此時出定仍有執著。
所謂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此之解做開悟講,對法界淨的解悟,認為得到了,以為此悟有自相,對這一念起了愛,愛為生死本,欲界眾生貪愛五欲,上二界的眾生則愛禪定,愛空定,還是個愛,欲超出三界以外的菩薩,則連法愛都要斷除,否則生障礙,所以要進步,如看地圖,不要以為走到這一站就可以下車,距目標還遠呢!
即彼淨解之「彼」是指十信位的菩薩,淨是法界淨,那是解悟,發生起執著便生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悟到圓覺性是有淺有深,此時對於圓覺自性不能得自在,不自在就生障礙,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菩薩名為十信位的菩薩,於大乘法謂之教外凡夫,猶是凡夫,此之始覺謂之名字覺,雖名為名字覺其實不覺,他猶是個凡夫,然能隨順著覺性,悟到法界淨還不是簡單的事,也須好好用一番功夫。
丑二、賢位
經文: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見是三賢位菩薩所起的正知正見,解是前文,即彼淨解,為自障礙之解。此菩薩觀察到解悟還成障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亦即雖將十信位解礙斷除,猶住此見覺,則覺礙為礙。見覺是已覺到前之解礙的礙,已不得了,然住此是覺之住即是執著,猶住於見覺,此覺變成了礙,而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是指還未證入十地,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依大乘起信論謂之相似覺,滅的是異相無明,仍須用功修行。(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