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大德法語
正覺精舍結夏安居~果公法語開示(一)
果清法師
慶幸末法大德現
修學正法大福田
氣度格局大風範
團體增上大影響
民國一百年六月十八日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蓮友,大家午安,今天至誠感謝,諸位光臨我們精舍來供佛齋僧。今天就為諸位講解印光大師兩段法語開示,來酬報諸位供佛齋僧的善舉,就請諸位翻開講義,先來解說第一段的法語:
印光大師開示
吾人心性 與佛同籌
祇因迷背 輪迴不休
如來慈憫 隨機說法
普令含識 就路還家
法門雖多 其要唯二
曰禪與淨 了脫最易
禪為自力 淨兼佛力
二法相較 淨最契機
如人渡海 須仗舟船
速得到岸 身心坦然
末世眾生 為此堪行
否則違機 勞而難成
發大菩提 生真信願
畢生堅持 唯佛是念
念極情忘 念即無念
禪教妙義 徹底顯現
待至臨終 蒙佛接引
直登上品 證無生忍
有一秘訣 剴切相告
竭誠盡敬 妙妙妙妙
「吾人心性,與佛同籌,祇因迷背,輪迴不休。」我們的心性跟諸佛都是同類的、同等的,一切眾生跟諸佛皆有佛性,諸佛徹證真如本性,而我們是迷惑真如本性,本性都是一樣的,只是迷惑跟覺悟的不同而已。諸佛從眾生的本性(真如本性)徹底的覺悟,眾生是迷惑了自己的本性,然而本性都是一樣的,眾生跟諸佛是沒有差別的,為什麼眾生跟諸佛不同?
「祇因迷背,輪迴不休」,只是因為眾生迷惑,背離了真如本性,就起惑、造業、受苦,所以在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當中,輪迴而不能夠休息、不能休止(休息停止),那怎麼辦呢?
「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如來就是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引領眾生,看到眾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所以深深的生起慈悲憐憫之心,隨著眾生的根機,來為我們宣說法要。眾生都含有八識叫做含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根本識,第七識叫做末那識,還有第六意識,還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以總共有八個識,眾生含有八個識,蠢動含靈就是指我們眾生,普遍使得含識的眾生,能夠逆著生死輪迴路就可以走到家鄉去,家鄉比喻極樂涅槃的彼岸,就著扭轉生死之路,就可以回過頭來往極樂世界的家鄉一直走去,將來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佛所說的法門雖然很多,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然而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最重要的唯獨有兩種,就是禪宗跟淨土宗,禪宗跟淨土宗了脫生死最為容易。下面將兩宗作一個比較。
「禪為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較,淨最契機」,禪宗唯獨靠著自己修持的力量,而淨土宗兼帶著阿彌陀佛持名接引之力,這兩種法門互相比較起來,淨土宗最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器。
「如人渡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好像一個人要渡過大海,必須要靠著舟船,比喻我們眾生想要度脫生死的苦海,必先依仗著修持淨土法門這種大慈舟航,能夠修這個法門,就好像上了大慈舟航,很迅速的可以到達清淨涅槃的彼岸,到達彼岸後,身心就感覺非常的舒坦跟安樂。
「末世眾生,為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末法時期的根機,唯獨靠著淨土法門好好行持,若修其他法門,則不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器,雖然修行勞苦,卻難以成就。修淨土法門既然那麼的殊勝,那麼的好,該要怎麼修呢?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修淨土法門,我們要發起廣大的菩提心,觀無量壽經言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通常講菩提心,是上求諸佛覺道,下化無邊眾生的心,就著淨土法門來說,發菩提心不但自己求生極樂世界,也要使法界有緣的眾生,跟我們一樣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修行直至證得無生法忍,就有能力分身塵剎,廣度有緣的眾生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淨土法門所說的發菩提心。
不僅求自了,也要發起廣大菩提心,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善根的境界,不是自了,想要發起自了之心,不管其他眾生,那我們也沒辦法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發了菩提心之後,要生真信願,生起真實的信心,發起懇切的願。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到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簡單來說,信自就是要相信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性不是肉團心,也不是第六意識攀緣六塵影像的心,而是真心(真如本性),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以楞嚴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虛空生在大覺悟的真心當中,就好像大海中生起一個小水泡一樣,整個大虛空,比喻作大海的小水泡,而真心比喻整個大海,有漏微塵的國度,都安立在虛空當中,像我們地球、太陽、月亮、晚上所看到的星星都是國度,無量無邊的國度,都在宇宙當中,佛的國度太多了,比如在華嚴經一開始就講到法界安立的情形,有無量無邊的國度。有漏微塵的國度都安立在虛空中,如此說來,極樂世界也安立在虛空中,而虛空在我們的真心裡頭好像大海的一個小水泡,所以極樂世界也不超出我們真心之外,眾生現在雖然迷惑顛倒、起惑造業、受種種苦,假若有一天回心轉意,能夠深信切願,好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平素也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將來,我們就能夠往生自心本性的極樂,這是一點也不必懷疑的,一定是如此,這個叫做信自,以心性為自,要相信我們心性是非常廣大的,所以平素待人接物,就不要小裡小氣的,人家佔我們一點便宜,就跟他過意不去,不如此!心性是很廣大的,像彌勒菩薩肚大能容,一切不如意之事,他都可以容納得下,無障無礙,笑口常開,所以我們得要銘記,稱合我們的心性,用廣大的心性來修行,不計較人我是非,只是真心老實的修行,那我們將來個個都能夠成就,這個就是信自。
第二是信他,我們要深信不疑本師世尊的言教,本師世尊為我們宣說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就是所謂的淨土三經,後來的古德再加上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還有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變成了淨土五經,前面三部經都是本師世尊親口所宣說,後面兩部經雖然是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所說,然而都經過佛印證過的,等於佛說,除了這五部經之外,其他大乘的經典都處處指歸淨土法門,所以我們要深信本師世尊的言教,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話,是最真實不虛、最靠得住的,所以依佛所說深信其言教,這是信他的一種內容。
另外也要信阿彌陀佛,其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起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都是用來救度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能享受非常殊勝微妙的安樂,所以要信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
另外再信十方諸佛或者六方諸佛都深深讚歎淨土法門,就好比彌陀經當中六方諸佛稱揚讚歎這部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佛說阿彌陀經本來的名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稱揚讚歎這部經,稱揚讚歎這部經等於稱揚讚歎淨土念佛法門,所以我們要隨順諸佛的教誨,決志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信他。
另外信因,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的因種,何況一心不亂的念佛,哪裡不會往生極樂世界呢?一定是去的,這個叫做信因,信以念佛為因。
信果是甚麼?相信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從念佛三昧而生的,在因地好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證得三昧,往生到極樂世界,成為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所以我們能夠好好的念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作為良師益友,幫助我們往佛道的路一直走上去。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退轉,都是不退轉的菩薩,一直修到等覺菩薩,接著就成佛了。所以彌陀經:「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能證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不退入凡夫地;行不退,不退入於二乘地;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就是一切佛的種智海,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退轉。
所以要發起真實的信心,也要發起懇切的願,有了信之後生起懇切的願,願的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世界讓我們從小一直到現在受的苦太多了,娑婆世界之苦苦不堪言,總括來說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八苦,八苦開演出去無量諸苦,所以娑婆之苦苦不能言,極樂世界之樂,樂莫能宣,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就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且有情、無情都為我們說法,那邊環境太殊勝,享受勝妙的五塵,因此增長我們的道業。在娑婆世界,假如貪圖享受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快樂,那就墮落了。極樂世界不如此,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要穿衣,非常合身的法服自然加在身上,不假借裁縫,不必修改自然合身,我們這個世界,做衣服有時作得比較大,有的時候比較小,還要修改過,極樂世界不需要,自然可以很合身。思食得食,想要吃的時候,七寶自然現前,種種的美味也自然現前,食後自然化去,不必洗碗筷。想要去除這種三餐勞苦,那就好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自然就免除張羅三餐、洗碗筷的苦,那麼其他殊勝的事情太多太多。
所謂樂莫能宣,厭離娑婆有種種苦,欣求極樂有種種殊勝的妙樂,厭離娑婆之苦,就好像厭離被關在監牢的痛苦般,又好像墮落到十方世界的廁坑一般,要趕快求出離。而我們欣求極樂的心,好像前往到寶所,又好像回到故鄉一樣。要欣求極樂,要厭離娑婆,這個就是願的力量,願要發得非常懇切。
怎麼才叫懇切的願?就好比熱鐵輪在我們頭頂上旋轉,即告訴我們必須發起往生極樂世界的願,馬上放下娑婆世界,熱鐵輪就不會加在頭上,如果不肯放下娑婆世界,轉成願生極樂世界的心願,熱鐵輪就加在你頭上,就沒有命了!而我們也不會因為在娑婆世界的苦而退失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這個就是切願。
另外,我們將來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論任何順逆境,都不改變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願心,這就表示我們的願發得非常懇切,不是悠悠泛泛,有也好,沒有也好的那種情況,這就是切願。所以要生起真實的信心,發起懇切的願。即使轉輪聖王的地位送給你做,也不改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願。
則「畢生堅持,唯佛是念」,畢生就是盡此一生,都是堅定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所謂的執持,不是用我們的手拿著東西叫執持,而是用我們的心來執持,所以念佛不光是口念,要緊的是心念,口念心不念,喊破喉嚨也枉然,而心念口不念,你也沒有在念,那豈不枉然了。所以靜坐的時候,雖沒有出聲念,但心默默的一句一句,或者像印祖三三四就十聲,三聲三聲四聲成為十聲,三三四,一直念下去,所以念佛要緊在心念,口念也要配合心念,光是有口念,或是光是口念出心不念,都沒用處,不念出聲,心也要念,嘴巴在念,心也要念,要一起配合。所以畢生堅定的執持,唯獨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心中一直憶念。
「念極情忘,念即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我們念佛功夫念到了極點,凡夫的情念就逐漸消了,那就轉凡成聖了。念即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什麼是念而無念呢?是念佛的功夫用到極點,雖然常常在稱念或者憶念阿彌陀佛聖號,但是一點起心動念的現象都沒有,這個就念而無念。那無念而念甚麼意思?雖然沒有起心動念的現象,然而這句阿彌陀佛的聖號卻常常在稱念或者憶念。能夠做到這個功夫,禪宗教下諸法實相微妙的義理就徹底顯現出來了,所以靠著念佛,也可以證得真如本性,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像心花開放,心花開放就是真如本性分分的顯現出,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諸法實相、我們真如本性就分分的顯現出來,也就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這個就是禪宗妙義徹底顯現。所以要明心見性,不必修其他的法門,念佛也可以明心見性,念佛也可以徹底清淨我們的心,也可以大徹大悟,徹底證得真如本性,這是不假其他方便。
念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所用的是持名念佛,但是持名念佛念到念極情忘,念即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這是說明實相念佛的境界,所以由持名念佛就可以通達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是一般禪教微妙的義理,所講究的圓徹真理,即自證真如本性。
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修行最徹底就是證得真如本性,而真如本性、大圓鏡智是我們眾生所本具的,不是心性之外另外有所證、有所得,所以圓滿無上菩提非無所證,只是自證真如本性而已沒有在心性之外另外有所獲得,所以圓滿菩提非無所得。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準備到達臨命終的時候,蒙受阿彌陀佛慈悲的接引,直接登上上品,上品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能夠登上品都非常好,最高的是上品上生,那就可以證得無生法忍。什麼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就是諸法不生不滅,諸法實相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對不生不滅的真理忍可於心,再不動搖,這就證得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看到一切虛妄生滅的諸法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所以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看一切諸法都沒有生滅相可得,當下所見就是諸法實相,我們凡夫所見就是生生滅滅,無生法忍的菩薩所見就是不生不滅的相。如何證得這個境界?
「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印祖開示說有一個秘密的訣竅,剴切的告訴我們,念佛的時候要竭誠盡敬,竭盡我們至誠恭敬之心,我們無論念佛、待人處世,都要竭誠盡敬,這是非常微妙的,夾帶太多虛情假意沒有用處,人家不受感動,所以待人要以誠相待,至誠無欺的恭敬尊重對方,修行念佛亦復如是,要竭誠盡敬,這是非常微妙地,連續說了四個妙字,可見很微妙,很妙!很妙!妙!妙!妙!妙!(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