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五十五)

心爾、智高整理

修學正法善根發
要在慈悲喜捨生
與樂拔苦隨喜捨
心心要在佛道成
 

 第七章 善根發

 
論文: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起慈念眾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
此處云修止觀,若是修學空性的止觀,則此慈心善根發相是後得位;若是以慈心為所緣的止觀,則此慈心善根發相是根本位,解釋法是不同的。「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不能單以文字表相去認知,欲界本身就沒有定了,何況未至欲界?這是指初禪的近分,是還未得到初禪正分的前行,可是已經離開欲界了,故云欲界未到定。
「於此定中,忽然發起慈念眾生。」忽然發起,不是說本來都沒有,入定之時就有。而是說行者帶著比量(慈心)去入定,而到定中是現量證。換言之,在教法的薰習當中了解此世間皆是以苦為本質,此是比量;入定之時忽然產生很強的惻隱之心,悲憫眾生的心油然而生,這即是現量。絕不是入定之前毫無概念,入定之後就有的。故忽然生起的現量之果,應是以過去比量為因。這樣才符合因果,絕非憑空而生。
「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何謂得樂之相?給他(親人)種種安樂,行者才得樂,名得樂之相。當行者有了得樂之法,此時親人是行者最想要給予快樂的人,當入定中顯現親人得樂的行相,行者內心悅樂清淨是不可為喻的。尤其是母親對於子女最有這種感覺,一般世間人可以給人快樂,但不能超過自己所擁有的,而母親卻盼望孩子的快樂是勝過自己,此是生起慈行相的基礎,這是第一層的修學法。
 
論文: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
這是第二層的修學法,將剛才對親人生起慈心的覺受拿來對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輪迴的眾生)。中人就如不認識的路人,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以剛才慈心的覺受來緣念他(中人),在定中顯現與親人一般可愛,要給他快樂,而且越多越好。他解脫的快樂、成佛的快樂都是你給他的,而因為你可以給他種種的快樂,所以自己也非常快樂。
怨人就是與你有仇的,只要看到他、想到他火氣就來,對他一點慈悲心也不會生起的那種人。對於這種人也要把對親人生起慈心的覺受來緣念他,將他視如親人般的可愛,若可愛的面相生不出,則慈愛的心也無法生出,所以慈心自相空,觀待有情可愛面相才能生。然此可愛的面相必須依名方能生起,試問建立何種名言?可知眾生(包括怨人)宿世以來真的做過我的母親,而且不只一次,且其可愛的面相要有如世間慈母的恩德,長得像世間家庭中唯一愛子般的可愛,此時想要給有情快樂的感覺才會生起。且將此心範圍推廣到其他十方五道的眾生,謂之慈無量。
 
論文: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以是禪定的眷屬,助發禪定,也可以是禪定(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禪定),起定之後,對眾生會生起的心態,隨著慈心修成,見到任何人臉色都非常和悅、心平氣和,跟人家皆能和諧相處,這是慈心善根發相的行相。
悲、喜、捨心發相,類比可知也。悲心、喜心、捨心的善根發相,也和慈心善根發相類似,修學法也和慈心善根發相一樣,如慈的修學法是觀眾生具足可愛的面相,然缺乏快樂,此時才會生起慈心;而悲的修學法則是因為看到眾生具足痛苦,才會生起悲心。
完整的四無量心修學法各有四步驟,此處以慈無量心來做例子:
第一、 對於定中所顯現可愛的眾生,如果他們都能夠得到快樂該有多好。(隨喜)
第二、 我願給他們快樂,我願意為眾生得安樂盡一分心力。(發願)
第三、 令眾生安樂的責任就在我身上,我願意一個人承擔這樣的責任。即使諸佛菩薩要退休,將度生的大業全部要交付給我,我也不會退縮。(增上意樂)
第四、 祈求諸佛菩薩的加被,希望自己有給予眾生安樂的能力。(求加)
以上就是完整慈無量心的修學法。
而值得要注意的是捨心的修學法,慈悲喜捨的修學法,雖然一般是照著慈悲喜捨的順序來介紹,但入門要先修捨。捨是先對中庸境(與我無相關的),在他身上不會生起貪瞋的心,用這樣的覺受來對我的親人,將對親人的愛執拿掉;亦用這樣的覺受來對怨人,將對怨之瞋恚去除。乃至擴展對於十方五道的眾生亦如此,內心對一切有情無愛憎分別。將內心變成無愛憎之平地,在此基礎之上修學有情都是可愛的面相,慈、悲、喜才能真正的生起。為什麼呢?如布染色須先漂白才能染上顏色,修捨就是先漂白,去除對眾生的貪瞋作為基礎,再去建立慈、悲、喜,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修捨的四步驟如下:第一、一切有情遠離親愛疏憎該有多好。第二、我願他們離開這樣的分別。第三、願我能幫助他們離開這樣的分別,並且承擔這樣的責任。第四、祈求諸佛菩薩幫助我,讓我有能力幫助他們離開分別。(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