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專題報導-孔門十哲塑像介紹
行行如也:孔門十哲之八~季路
心亞整理
與師情誼最深厚
噩耗傳來哭中庭
行道海外唯他伴
剛強招禍不害賢
季路,名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卞邑人,小孔子九歲。曾任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與冉有共同列名於「政事」科。
塑像中的子路,濃眉大眼,眼球微凸,表情率真,顯示他的性格豪放勇猛,但有顆赤子之心,是個真誠的孝子,也是盡忠職守的良臣。右手握長劍,表示他具有軍事長才。頭上帶冠,左手握冠帶,衣著整齊,表示他是守禮之人。
子路個性剛強,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者氣慨,平時隨侍在孔子身旁,總表現出一副「行行如也」的剛毅模樣。孔子批評他說:「由也喭。」其個性剛猛且勇氣過人,但不合乎中道。所以孔子說:「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辦事急進,一人往往兼辦兩人的事,孔子因材施教,所以要他學習退讓,凡事要多和父兄商量後再做。並且訓勉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樣才是有智慧的人。又說君子對於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便須存疑而不妄說。當中可見孔子引導弟子的用心。
子路在為政方面充滿自信,他曾發豪語說: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發動軍隊來加害,戰爭過後又因兵災致使年歲饑荒。若由子路治理三年,可使軍民有作戰的勇氣,而且知禮義之道。而孔子也肯定他在這方面的能力,說:子路果敢決斷,有治理長才,可以從政。又說:子路可以成為千乘諸侯國的家臣,治理軍政。
後來,子路果真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魯司寇,子路做季氏宰,協助孔子主持「墮三都」,叔孫和季孫的都邑,在他的堅持下都先後拆毀了。
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答說:為政者,必須一馬當先,以身作則。一如大禹治水,跋山涉水,艱苦備嘗。而有道的人辦政治,必定教導人民勤勞;進一步要不疲不厭,永不懈怠,不可半途而廢。真可作為今日許多為政者的借鏡。
子路為人忠信,重承諾。論語上說:「子路無宿諾」,子路不輕易答應別人,一旦承諾必不失信。同時,他為人剛直,處事明斷果決,因而孔子讚許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在審理訟案時,只要問過雙方的案情,便能以三言兩語批示判決,使兩造都能心服。像這種明快的決斷,孔子認為,大概只有子路才能做到。
子路是一個輕財重義的人,願意將自己的車、馬、皮衣與朋友們共用,用壞了也沒有遺憾。且子路的德行高尚,他就算是跟穿著貴重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會感到羞恥,因為他重視內心品德的修養,而不是外在的衣食,孔子也因此讚歎能如此者只有子路。
子路個性雖較粗獷剛猛,但他質樸、率真的性情卻溢於言表,尤其是對父母親的孝心,更是讓人深感難得。子路年輕時,家中生活貧困,居地荒瘠,不產稻穀。他為了使雙親能享用米飯的香甜,自己常以藜藿充飢,將省下的錢,遠赴百里之外,買米返家供養雙親。
後來子路在政治上嶄露頭角,家境寬裕,生活安適,可惜雙親已逝,為此子路常引為生平最大憾事,不時興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感,這種孺慕真情的流露,令孔子都不禁讚歎他是位能「生事盡力,死事盡思」的孝子呢!
可惜他個性太強,孔子說他會「不得其死然」,必不得壽終,不幸言中。子路後來充當衛國貴族孔悝的邑宰,就在一次衛國政變中,為拯救被叛軍劫持的孔悝,從容入城赴難,不幸慷慨就義,並被剁成肉醬,至死都不忘保持君子的尊嚴。孔子聽說後,哭於中庭,從此再也不曾吃肉醬,師生情深,由此可見一斑。
正因為子路率直、剛強、好勇的個性,加上他善良、孝順、樂施的本質,在孔子的諄諄善誘下,備受禮樂之薰陶,且勇於改過,漸漸成為知禮、好義又果斷的君子。同時又有機會讓他隨侍在孔子之側學習,從言教、身教、日常辦事中,得到磨練與調教,因此能快速成就他的道德學問與事業,最後成為孔子門下的「升堂」弟子。
綜觀子路一生,這種竭誠盡分,至死不渝的精神,足當彪炳千秋,永為後人所崇敬。唐開元二十七年,子路被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加封「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