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五十六)

心爾、智高整理

一念不生非無念

二我不生無所滅

輪迴道中得解脫

世間顯現似泡影

 

 

 

  第七章 善根發

 

 

 

 

 

 

 

論文:四、因緣觀善根發相:

 

 

 

 

 

此處特別講十二因緣,我們一般說:多癡眾生因緣觀,就是說愚癡心很重的人,要用因緣觀去破癡。

 

論文: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

此處所言的「欲界未到定」指的就是色界的初禪近分,此是得到三昧的第一步。「忽然」不是指本來一點修為都沒有,後來突然覺悟,應該說之前是比量推比顯現,而現在是現量真實顯現。

 

論文: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

 

十二因緣的觀修裡,從流轉門引發的是出離心,眾生都是因無明而行、而識、而名色…而至老死憂悲苦惱,故知吾人所受的種種憂悲苦惱,皆由前一因緣而來,如老死憂悲苦惱由生而來、生從有來,一直往前推至無明,此時再去觀察甚麼是無明?如何生成的?原來無明即是人我執及法我執,若破除了我法二執就沒有了無明,沒有無明哪有有漏行(業)?沒有行哪有入胎之識?故沒有生哪有老死憂悲苦惱呢?十二因緣的認知是重要的修學法,認知生起與對治,方知輪迴的現象與解脫。

 

一、無明:行相為二,一是撥無因果,謂之業果愚,此為最大邪見,將有情引入三途受苦。二是執法有自性(相),謂之真實義(空性)愚,此二種無明行相是煩惱的生起處,若不對治此二種顛倒見,則無法根除煩惱。

 

二、行:因著無明,而有愛我之思維,引發身口意之造作皆屬之,於身業有三支(殺、盜、婬)、口業有四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及意業三支(貪、瞋、癡)。

 

三、識:是指投胎的心識,因為有思惟以及身口意造作,才有投胎的心念,此之心念是由串習之習氣影響而來。

 

四、名色:即投胎的心識結合父精母血成胚團的狀態。此時即有生理現象(色)及心理現象的產生(名),但作用不明顯,故云名色。此階位包含第一剎那的和合,及在母胎中經過了五個七天時間,受養生起五淨色根。

 

五、六處(六入):在母胎五個七天之後,至三十八個七天,亦即九個月零四天之時六根(浮塵根)就具足了。

 

六、觸:小孩一出生即有觸的功能,觸是根、塵、識三和合而生,觀待識的生起就有觸。但其實在母胎內之時即有觸了,只是二三歲之時觸的顯現比較明顯。

 

七、受:觸而有受,觸境的時候會有苦、樂、捨的感受,這苦、樂、捨的感受是識所生起的感受,離開識以外無有苦、樂、捨。所以在識生起之時即有「觸」及「受」,或有特別說在六、七歲以後,對於事物感受較之前強烈的那一分說受。

 

八、愛:有受才能生愛,一般而言,受苦之時即生「乖離愛」;受樂之時即生「不離愛」,但要更進一步來說,「愛」也要觀待無明才能生。而在《俱舍論》特別指的是十四、十五歲以後「受」的感覺更為強烈的狀態。

 

九、取:取是愛之增上,是非得到不可的心。此心會引導我們成熟來世的業力(有)。「取」有四面相的觀察:(一)欲取:是指對於可樂境的欲取行相,對世俗的快樂,產生決定的追逐,欲取是指那一分非得不可的心。(二)見取:由見之引導而執取,如非樂果計樂果而執取。(三)戒禁取:非樂因計為樂因而執取。如受狗戒、牛戒等,以為是解脫之因,此為無益苦行,即使持得圓滿也與畜生道相應。(四)我語取:在名言上取法有自相,此為四取中最根本之取,由此取(我見)生起前三取。

 

十、有:愛取之有即是投生下一世的業成熟了,取來生的心識生起了(有了)。

 

十一、生:有了心識以後,就會投胎受報,在胎卵濕化四生之中結生。

 

十二、老死:投生的第二剎那即是老,何以老死合為一支?或有投胎的第二剎就死亡,所以老死歸在一支。

 

能在諸因緣中,不見人我,應知是無明的正對治。以十二因緣為所緣,修學流轉門生起出離心,修學還滅門得解脫,亦即破除了人我執及法我執,以不見人我、法我的自相而說不見人法,以不見的方式而破執,由此而於輪迴中得解脫。


論文: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由人我的自相空,推知五陰、十二處、十八界自相皆空,沒有一法例外,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方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對輪迴生起真實的厭離。並以空性的智慧對治二種我執,得到出離,才是真正的修學。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