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大德法語
修學法要(二)
編輯部整理
在大乘起信論中,說我們的身心,事實上是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因為我們迷了以後,才出現這些東西(隨緣而現起,體性不起),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明白以後,才認為這些現象是實在的(執實,今需破執不破相)。起信論裡面說,這些眾生以來,從本以來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就是說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不知道萬法之真如本性是一的,是沒有差別的(差別之萬相正顯示出無差別之理,現象不過是隨染淨之像而現,本是無相)。真心原是不動,是非常清淨的,是一故(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有二有三皆是方便法)。但是不知不覺地心動起來,就變成了妄心,這個妄心一動,「八識」一時之間同時起來,在唯識說有三次的轉,叫做「三能變」。從第八的阿賴耶識(一能變)轉到第七識(二能變),然後轉到前六識(三能變)。事實上當妄心一動的時候(真心隨染緣一動成妄心),八識是一時之間轉出來的。八識一轉出來的時候,每一識都有四個能力,就是從識方面,四個道理來解釋這個八識(八識各具四分)。
第一證自證分,第二自證分,第三見分,第四相分。這個自證分與證自證分,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就像說我們有一個鏡子(銅鏡),是這個鏡子的背面與正面,背面就是證自證分,正面就是自證分。這兩個合起來,就是那個鏡子的本身(就是鏡子的本體本身,乃喻識之自體分),當有鏡子的時候(生識),它(鏡子喻識之自體)就有照的作用,能照的作用就比喻成為見分,而一有能照,就有影子被它所照。比如說,男的、女的、以及各種東西在鏡子前,即為鏡所現之影像,那個影子就叫做「相分」。所以當這個心一動起來的時候(立刻轉出八識),八識整個就叫做妄心,這個妄心可以分為八識,就是八種的作用。每一個作用裡面有從識自體方面來解釋,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合起來就是八識之自體。八識的自體,就是妄心的體。如此妄心與真心有何不同?其實妄心與真心是非一非異。非一,它是一回事嗎?它又不一樣(行相不同);非異,你說它是兩回事嗎?事實上它是一樣(體性是一),心識乃真妄和合,與真心非一非異。那我們可以舉比喻:識(妄心)的體與真心的體是怎麼不一樣?它有微微的差別,妄心的體是鏡子銅,但是呢?這個鏡子的銅已經是銅的鏡子,用銅做的鏡子,而真心之體呢?亦是鏡子的銅。真心、妄心一不一樣?如果把銅拿來做鏡子的話,那它就被限制在銅鏡裡面,對不對!可是這個鏡子的銅,如果就銅的本身來講的話,它不限於做鏡子,所以妄心就是把它限制在做鏡子上,而那個真心是不被限制在做鏡子上而已,但是同樣都是銅,那為什麼因為一迷以後,就認為銅只能做鏡子,不能做別的東西。不迷的時候,它就知道這個銅,不但能做鏡子還可以做銅的桌子、椅子,什麼都可以做。變成妄心之後,自然有一種想要去攀緣的能力,這個就是「見分」,當它有這個能力一出來的話,自己就會變出一個相分來,被這個見分所攀緣,叫做自變自緣。第八識變出來的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與我們的這個身體(根身器界),這個就是第八識變出來相分。當第八識變出這些以後,然後我們的第七識抓著這個第八識的見分,把它抓成是實在的法而且是實在的我,即「我執」之行相。之後呢?由於第七識將第八識之見分執實以為是我,實在的『我』觀念出生之後,前六識當然要為『我』拚命啦!就是以第六識指揮前五識面對五塵(八識相分),處處為我,就這樣整個出來。然緣外境而處處為我的時候,非第八識的見分之能緣其相分,前六識不能真正攀緣到第八識之相分,須自變自緣,乃前六識用它自己的見分去攀緣外面境界的時候,它自己變出它的相分與第八識的相分,很相像的。然後自己攀緣那些自變境界,然不知道真如本性是如如不動的,不知道從那個時候開始(無始),而妄動,一妄動則將整個本性就變成了識(隨染緣生識),這些山河大地就出來(自識所變)然後自變自緣,這叫做「法執」。
所以有法執的緣故,對於真如本性弄不清楚啦!叫做無明,無所明了,不明白萬法唯識,自變自緣!最根本的不明白,就是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萬法體性平等無二,乃是空性)。所以真心妄動成為妄心認為萬法是實在的,才有變易生死。佛出現世間,乃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讓眾生能夠與佛的見解完全一樣。就是讓眾生能夠得到佛的知見,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出現世間的最主要目的即是如此。所以佛出現世間最主要的就是讓眾生能夠究竟成佛(見解同佛,然分信解行證)。究竟成佛為了就是了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怎麼個了法?了生死是要結果必須種「因」,就是要去掉見思惑與無明惑,見思、無明從那裡?來就是從我執、法執來。所以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去我執,去法執。可是這個去我執,去法執是非常的不簡單。佛法(助成眾生破二執)傳到中國以來,在中國演變成十個宗派(小二大八),小乘的宗派(就是成實與俱舍)。成實宗比較偏重說小乘的空理;而俱舍宗比較偏重說小乘的『有』的這個道理。(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