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五)

 心爾


「心本無主,仗境方起」心本無生指自性沒有生,任何的生起沒有生起自性,心滅的時候自性沒有滅,心本無生指自性不生,隨緣方能現起任何現象,不阻擋任何心念的生起乃無自性,不會阻擋善念生起,也不會阻擋惡念生起,然唯有善念方得樂,惡念方得苦,不會阻擋惡念得苦,善念得樂,即無自性,如世間順逆境界,能令善惡心生,無有自性以阻擋,看你怎麼應用。今發菩提心亦須緣境,因心沒有自性,發菩提心也要藉著因緣,藉著因緣去體會無自性,內心能夠體會無自性,引起的無我慧,內能降伏無明我執,外能展現一切的無我之大用,度化眾生心中沒有任何的機心(完全無我),當羅漢度眾生,度到剛強難化,就不想要度了,「我」跟「你」就出來了,雖然我不會去造成盜淫貪瞋痴,但是我不想度你,故羅漢之無我不能體會佛的無我,心態猶然局限,所以二乘人所體會的無我義其力用小,猶如對電理之了解有限只能應用在電燈,但佛所體會的無我義猶如對電理有無限之了解可以應用在電車、電纜,太空船乃至於核能發電,可以將電理應用到極至。任何的表現包括穿衣、吃飯,都彰顯無我的正念(法法消歸自性)猶如電燈的電,與核能電廠的電是一樣的,作用不同而已(理同用異),皆彰顯電理(用中歸體),所以佛藉各類表現彰顯彼之證量。勸發菩提心文舉八法,若能周知,則能發真正菩提心,所謂八法周知乃知菩提心有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並依十種因緣發起正、真、大、圓的菩提心(真正菩提心),這是省庵大師要勸發的,依十緣而發起真正大圓之菩提心。今諦老之四緣發心亦不離此。

一、外見佛,內觀身,自慚奮勉故!
  
   慚者依於自身及法,生於尊貴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賢善,羞恥過惡而不敢為。「對自」生於尊貴增上,就是尊重己靈,謂我這巍巍堂堂的七尺之軀,不但具有與十方諸佛相同的佛性,而且又聽聞到無上甚深微妙的教法,我不作善行也已夠可恥,如何可以同流合污,為非作歹?由於對此自身生起尊重增上,及於佛與教法生起貴重增上,遂生起羞恥心,就會努力奮發叫奮勉。慚、愧都是世間善法的原動力,我們為什麼不想改進?

(一) 因為自己覺得不錯,縱然濫可是還可以接受。

(二) 看佛怎麼殊勝,也不能產生像佛經所說的那種內涵,沒有那覺受,因為內心在世欲的需求下,看不到佛對我的大恩(猶如浪蕩逆子,見不到慈母對他的慈愛),所以佛的殊勝,佛的偉大對我們沒有覺受,內不見自己的缺點,外不見他的殊勝。要改善自己的狀態,成就他(佛)的狀態可能嗎?修行就是像這樣半吊子。以上是無慚而不奮發向上之相。

二、憫念眾生同己,欲化淨故:

眾生跟自己一樣,是處於三苦、六苦、八苦、一百一十苦、六百六十苦、八萬四千苦裡,我的苦跟他的苦一樣,將心比心,他之想離苦得樂同於我故,我要好好的淨化他,佛何以要度他?乃看到眾生對我的大恩,但卻與我往昔一樣的在受大苦,我怎麼可以唯獨追求我快樂而放棄對他痛苦的拔除,怎麼可以放棄這種責任呢?

三、觀佛相好功德,因喜樂故:

『外見佛』約第一條乃約所說法,與之對彼而生慚,欲奮發親證佛性。但初學者不能領受教法,無此悟性,或可見到相好功德,因羨慕故而發心欲得。阿難尊者這種根器的人,尚且要見佛的相好,更何況是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外相神采奕奕讓人感覺到修行真好,若修行起來一樣與世人萎靡不振,無精打采,做事不帶勁,做功課不得力,誦經沒覺受,上班煩惱多,下班障礙重,勸人念佛往生極樂,誰會聽?如此弘揚佛法,反而令佛法沒落,佛之苦就是苦在我們弘揚佛法,反而幫倒忙,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裡暗暗叫苦,怎麼弘揚這種佛法?

四、最勝佛果,非不可得,因勤求故:

   此條不離一至三條,最殊勝的佛果,其實是可以求得的,孟子云: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既曰可得,故勤求以得之。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