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九)
心爾
「嘗聞」代表省庵大師是一個有師承、非出己見之大德,大乘經包括「法」跟「人」,他講「嘗聞」,是說他要代佛宣揚,且是有本之學。「發心立願」發的是菩提心、立的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願的總綱,發菩提心是一切善法的源頭。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所緣念的對象是正因佛性〈乃法身之因〉,能發心乃了因佛性〈報身之因〉,然必藉種種表相之緣因佛性〈化身之因〉。真性菩提〈正因佛性〉必藉方便菩提〈了因、緣因佛性〉。但我們都將真性菩提埋於五蘊山中,我們所緣念的都是五蘊法,為它忙、為它造業、為它爭榮辱,為它爭體面,殊不知這個五蘊法是個緣起之法,是無常之法;這種的愛執起惑造業,使此五蘊之法相為裝苦器具,且依此惑業將來現起另外一個五蘊法,更糟糕、更麻煩,來接受種種的痛苦,五蘊法是一種受苦之器,它只是承接我們過去所造的惑業,眼前種種身心的逼迫相表現過去所造惑業。人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都是苦苦、壞苦、行苦,那有一點樂?都在酬償業力而已,而我們在這酬償業力受用三苦裡面還妄分苦樂,簡直乃是非不明,真假不分,一片愚癡,所以要發廣大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等視大地眾生如唯一愛子」助之以成佛而真正離苦得樂,然唯有我成佛方能滿我所願。
然如何關愛有情,乃從了解有情的恩講起,恩要增上是像母親的恩,從現世母親恩觀起,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嚥苦吐甘、種種的噓寒問暖、養育、教育、提攜,這些點點滴滴的恩,而念恩報恩、內心的行相增上到看到他〈有情〉就很悅愉,猶如看到我唯一的愛子一樣,給他的快樂給得越多越好,拔除他的痛苦越多越好,所以孩子有病時,母親比孩子更痛苦,孩子快樂就是母親的快樂,孩子第一名時,母親絕對不會嫉妒。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嫉妒心?就是沒有把眾生當成我唯一的愛子,所以他越殊勝,我越受不了。他越高明我越痛苦,他越快成佛我越悲傷,然後說我要度眾生成佛,這是什麼意思?當你把他當成唯一的愛子,這些忌妒等現象都沒有了,故有善知識幽默地說,做母親的人較有佛性,他知道唯一的愛子是一個什麼樣的覺受,抓住這個覺受,對親人,對一般人,對仇人,乃至對一切眾生都是如此的覺受。
而菩薩大部份畫女人像來表現慈悲,羅漢大部分畫男人像來表現智慧,對有情生出殊勝悅意相要拔除其苦,給他快樂,此乃真實起大悲心,「視眾生如一子」此之覺受是為關鍵,從此引發大慈大悲的心,像幫助孩子成長之心來幫助引導眾生成佛,盡一切力量幫助他成佛,幫助他成佛是我最快樂的,當我們成佛時,幫助他的力量最強,轉而我要成佛,我把他〈有情〉成佛的重責雜染一肩扛起,而發起上求佛道之心,如此菩提心就圓滿,這叫廣大心。
廣大心以後就會有堅固願,廣度他的心態發展成一種願力,是一種誓願、非這樣做不可的誓願,從心態裡發展出一種誓願,這個誓願就是發心的增上相,發菩提心增上相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等等,這才是整個修行的秘訣所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