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十三)
心爾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此為出離心。修學佛法第一步就是出離心,一個人修行有沒有在上路,很簡單,未發菩提心之前先發出離心,有否將三界視成牢獄,將生死看成有深仇大恨之怨家,必除之而後快,煩惱業如繩繫縛我人不得自在,並牽引我人受種種苦,必鬆綁而後快。觀眾生之苦,觀至此一程度,同情憐憫的心油然而生,他(眾生)可能是一個總統,可能是一個權貴,可能是一個乞丐,但對彼油然而生的憐憫心都出來了。因為看到他人看不到問題的所在,此乃經教觀修力量。然學佛者雖有經教之研學,但對境還是無力提起正知正念,在順逆境中妄生分別快樂與痛苦。讀歸讀,書本合起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沒轉過來,根本沒變過,勸發菩提心文也讀過,華嚴經也聽過,普賢行願品也看過,論語也讀過,可是對世間的看法沒改過,然後說我在修行?菩提心一定要建立在出離心、慈悲心之上,慈悲心既是建立在出離心上,其拔苦與樂乃幫助眾生解脫而言。若云:難道二乘人不欲度人嗎?四禪八定皆由慈悲喜捨引發,彼二乘人功夫高於四禪八定,難道二乘人不欲度人嗎?「不欲」是說放棄自我,無盡的利益他,願為眾生下地獄而去利益他,長時劫之忍苦捍勞,他沒有那個能耐,若好好聽他的,跟他學,他可以教你,至於你很忤逆、很差勁、不願意悔改;有罪不懺、有過不除,他就不與共處,二乘人就是這種心態。至於要做他〈二乘人〉弟子、要好好發心向善,彼則很歡喜。「欲度人」就是在任何狀態下,我的重點就是度人,我的重點就是成佛,此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名之為偏」;心外見有眾生是偏,是菩提心的偏,你活在我心之外,你造你的業、你升你的天、你下你的地獄、你成你的佛,我還是我,是心外有眾生,所以此菩提心是偏。彼省庵大師所講的邪、偽、小、偏之心,真的是我人之心,故雖修學佛法而未成,我可能連小都夠不上,而且更偏。真正發菩提心的,有否觀三界如牢獄,對三界之苦毫無覺受,一點也沒有畏懼在三界內,不知危機與苦難,所以這種菩提心是真的嗎?心外見有眾生、還有佛道、願度眾生叫下化、願成佛道叫上求,「功勛不忘」度眾生的功勞、度眾生的成就,不會忘記對這些種種的差別相,我都有錯誤的差別之見,我不能泯除這些錯誤的差別相叫偏,泯除內外的差別相,就心內講名之為圓。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原來眾生與我的心性是一,大家都是在無自性下隨緣而現,就約著無自性、性空義來講,大家體同,你的性空跟我的性空一樣,若說有二,表示有自性,若說是一,才符合真相,因為在性空義下,才有隨著五戒緣變成人,隨十善業升天,隨著五逆十惡下地獄,眾生都是體性本一,隨緣〈業〉成就各種生命現象、受用種種苦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