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十四〉

道源老和尚講

第三章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受佛的道法者就是比丘,此處亦先指著比丘以做榜樣,「剃除鬚髮」做一個出家人叫沙門(接受佛的道法者)要腳踏實地修行,前面第二章是要悟佛的實理,悟後還要起修,並非開了悟就成佛了。悟是悟道理,實實在在還是凡夫,還要腳踏實地修行。出家接受佛的道法要修行,由何處下手修行?「去世資財」,把世間資養生命的錢財通通捨掉去出家。出了家還是凡夫還要生活,「乞求取足」去托缽化飯吃,雖是托缽化飯吃還要取足,知足才常樂,只要能夠生活(填飽肚子)就可以了。「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就叫做頭陀行,梵語頭陀譯成華語「抖擻」,抖擻是振作精神,打起精神來斷除煩惱。要生活就得要吃飯,否則不能活,但是日中吃一頓飯就可以了。不睡覺也不行,睡覺也是果報法。在樹下睡一覺謂之「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你不要再貪圖多吃多睡。

慎勿再矣」就是取足日中一食,這叫取法乎上(最高的修行法)叫做頭陀行,就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取法乎上只得乎中,先前向諸位講過,你是居士也要學這個法,學出家的法,你不能出家,當居士亦合適嘛!我們現在就是已經出了家的比丘,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比丘,不是沒有,實在太少。我們學了要反省看看:我們現在反省「日中一食」,早晨起來要吃稀飯,晚上還可以吃飯叫藥食,已經吃得太多,不可以再多吃點心了。「樹下一宿」,我們現在住的房屋,有床棉被,已經夠享受了,何必再多貪。所以「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為什麼要修苦行呢?因為要去除煩惱,使人愚癡與蔽縛,就是愛與欲。這個「愛」是內裏貪愛之心,「欲」是追求外面五欲之境,就是財、色、名、食、睡,即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前面的「去世資財」不要貪財,「日中一食」不要貪吃。「樹下一宿」不要貪睡,去除五欲,不要貪愛五欲。因為一貪愛五欲就愚痴了,就把原有的智慧蔽縛了,欲開悟而不能開悟,所以使人愚癡蔽縛者就是愛與欲,就是內心裏貪愛與追求外面五欲之境,則永遠不會開悟。

第四章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眾生就是凡夫,以十種事為善法,以十種事為惡法。何種為十?身三、口四、意三。吾人修行就是修這身口意三業,身業有三種,口業有四種,意業有三種,合起來有十種。先講身業三種:殺、盜、淫。殺害眾生的生命叫殺業;不與而取曰盜,眾生沒給你財物,你拿就叫盜,或者是偷盜或是強盜;兩相交會叫淫,就是好色,都屬於身業,殺生、偷盜、淫屬於身體做的,謂之身業,身體有三種惡業。「口四」乃吾人語業有四種惡業: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業最重者就是「兩舌」,兩舌是形容詞。他鬥亂兩頭離間恩愛。他到甲方說乙方不好,怎麼不好。到乙方又說甲不好,等於一個人生兩個舌頭。「離間恩愛」譬如說人家弟兄兩個人很好,很恩愛,他(兩舌者)見到哥哥說弟弟怎麼樣罵你,怎麼說你不好,見到弟弟又說哥哥怎麼說你不好,怎麼樣罵你。本來人家兄弟很好,結果結了冤仇,都是這一個人兩舌口業,造出來的。第二種口業叫「惡口」,出口罵人叫惡口,就是說了一些粗野的話,凡是說了令人很難過很傷心的話,出口傷人都屬於「惡口」。第三種口業叫「妄語」,口與心違叫妄言,平常叫謊話。口說與心相違背,他的心是這樣子,口裏說的是另外一個樣子,這叫妄言。第四種口業叫「綺語」,綺者不正。不正當的話,腹言蜜語!是不是兩舌、惡口、妄語?都不是!但也不是正當話,無益世道人心之語是綺語也是口之惡業。

意三者,「意」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裏有三種惡業,就是嫉、恚、癡。嫉是嫉妒,恚是瞋恚,癡是愚癡。四十二章經最初翻譯為嫉、恚、癡,後來佛經都翻譯成貪、瞋、癡。嫉乃意業的三種之一叫「嫉妒」,是貪心發展出來的一種煩惱,「嫉妒心」是不耐他榮。別人有了榮華事,有了光榮之事,他心裏就耐不得,就障礙人家,謂之嫉妒障礙。「貪心」自己貪財、貪色,當然這還不至於嫉妒他人!貪心發展出來的一種「嫉妒」是專門障礙別人的心,這是最要不得。「恚」是瞋恚,以後翻「瞋」。「癡」是愚癡,事理不明,對因果報應之理通通不了解叫愚癡,此意業之三種。「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所言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嫉、恚、癡,此十種事不順佛的聖道,因為不順聖道就叫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十種惡行停止,止惡就是善,反過來就是十善行。去惡修善很容易叫「易如反掌」,例如我們手掌是十種惡業,把它一反過來就是手背,就是十種善業。手掌與手背還是一個手,還是我們的身口意,你停止十種惡業,不要做,就是十種善業。(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