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一)前言

 

蓮心

《前言》

※研讀緣起〜

雖云吾等修學以淨土宗為主,並以求生西方為志,惟於平日念佛時,或妄念紛飛,或昏沉、或掉舉、或散亂、或煩惱熾盛,始覺降伏妄想的困難,若不得其要旨,遑論斷惑證果,故益發彰顯「止觀」法門的重要性;行者須透過止觀的修學,方可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若未修學止觀,就連佛法的下等利益都得不到,若好好修學,或可得到佛法的中等利益,堪為佛門中人,所謂「止乃伏結之初門,觀為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修學止觀坐禪,乃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若在事前有正確的認知,可減少在靜坐及修行過程中「嘗試錯誤」的次數,對於各相狀及境界的現起,不致心生驚恐、憂悔、貪著,而障礙了修行的進步,而「小止觀」一書,即為修學止觀之入門書,否則恐為歧路亡羊,不知歸途。今日「小止觀」的研學,是冀望做為有心修行者的指針,並收按圖索驥,依止修行的依據。

中國人修學佛法的特色為:「解在天台,行在淨土」,而智者大師臨終亦念佛往生西方,故選擇「小止觀」一書為念佛助功之參考資料,實為當務之急。

高登海居士云:「此書效用,小之則可使人身心健康,大之則可以佛家慈悲救世之精神,為國家圖長治久安,為人類幸福、世界和平,奠定良好之基礎。」洵不虛也。

※小止觀簡介

雪公太老師云:「三藏煙海,難窮其際,但提綱判行與解,是能入矣。解則藏通別圓,十二分教,重在聞義思維;行則禪淨密律,八萬四法,尚乎修習止觀,然必解行合一,偏之事或有不成。﹒﹒﹒止觀云者,遍及教法,非於各教法外,別為一端。至專書而論者,自天台始,後則形成一學,以為修定之範焉。」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以修習止觀為入門樞機,且應解行並重、止觀雙運,偏於一端,事或不成,「小止觀」乙書,言簡意賅、理事圓融,允為修行法寶、解脫之要也。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

一、圓頓止觀,在荊州玉泉山說,即今之摩訶止觀。

二、漸次止觀,在南京瓦官寺說,即今之禪波羅蜜。

三、不定止觀,即今之六妙門。

四、小止觀,亦稱為童蒙止觀。

「小止觀」的「小」字,非指大小之意,乃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之意,可說是止觀的濃縮版或精華版。本部止觀之生,乃智者大師為俗兄陳鍼所說,陳鍼四十歲時,遇仙人張果老告之曰:「看你的面相,陽壽已盡,頂多再活一個月。」陳鍼就請教他的弟弟智者大師,於是智者大師講授此小止觀,請陳鍼切實依法修持。過了一年,又遇到張果老,張果老見之大駭,認為陳鍼不死,難道是吃了長生不死的藥?還是做了大好事?陳鍼說:「我只是照我弟弟教我止觀坐禪而已啊!」張果老乃知佛法之不可思議,能使人起死回生、延年益壽;自此以後,「小止觀」就洛陽紙貴了。

本書開宗明義即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總綱,以為修學止觀正確態度,並以廿五方便,做為止觀的前行,除了要具足這五個修學的條件外,還要對五欲有喝斥的覺受,以及內心也要去除五蓋的煩惱,並且在食睡身息心上要調和,修學止觀時,也要有好樂心,並且對止觀的內涵了解,以及辨明世間是虛妄的,不要去沾染,出世間的止觀是真實的,是需要去追求的,一心一意的去修學止觀,廿五方便講完,再坐上修止觀,及歷緣對境修止觀,能引發善根,在魔境現起時懂得對治,並且可以止觀來治病,最後是能證得果位,這是整個止觀法的架構。

※智者大師小傳

研讀「小止觀」,應先體會智者大師,大師乃證量最高的祖師,由智者大師的修行成果,更可增益吾等研修的信心。

「小止觀」為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所述,智者大師(538597)為我國天台宗開宗祖師(一說三祖,即以慧文、慧思為初祖、二祖;一說四祖,即以龍樹為初祖,慧文、南嶽為二祖、三祖),因大師駐錫於天台山,故號天台宗,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大師為隋代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人,俗姓陳,字德安,世居潁川,因晉時避亂,止於荊州華容。母徐氏,夢香煙五采,縈迴入懷,又夢口吞白鼠,因此懷孕。誕生時,紅光聳霄,鄰人以為失火,視之並無火事。大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帝王之相,在襁褓即能合掌,坐時必向西。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能成誦。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母不允許,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人,舉手招之,伸臂接師入伽藍中,復謂之曰:「你以後當居於此,當終於此。」年十八,投果願寺法緒出家。未久,隨慧曠學律藏,兼通方等,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等,二旬通達其義。一夜夢諸經像雜亂滿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躡繩床,口誦法華,手整理經書。此表大師後來,判五時八教,大小圓頓,條理分明。

陳天嘉元年(560),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大師,慧思曰:往昔你與我,同在靈山,共聽法華,今日乃宿緣所追;師遂居止之,命其誦法華經,精進不輟;某日,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開悟,於定中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仍在靈山說法,惟因眾生障深慧淺,故未見也。智者大師將所證悟者,稟南嶽大師,南嶽大師曰:「非汝莫證,非余莫識。」另告智者大師曰:「汝所得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獲四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莫能矣!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智者大師依止南嶽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嶽造金字般若,遂代慧思開講,更受其付囑入金陵弘傳禪法。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雙美之基礎。

陳太建七年(575),入浙江天台山,於佛隴之北建寺居之。九年,帝敕賜「修禪寺」之號。至德二年(584),陳後主率后妃從師受菩薩戒,三年奉敕出山,寓金陵靈曜寺,未久,於太極殿宣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又於光宅寺講法華經等。及隋軍攻破金陵,師西遊荊土。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煬帝)累請東返,師鑑其誠,乃至揚州為授菩薩戒,王敕賜「智者」之號。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建寺,開皇十三年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文帝乃敕賜「玉泉寺」之額。翌年又宣講摩訶止觀,十五年復應晉王之請,東返金陵,撰淨名義疏。開皇十七年,坐化於山中大石像前,世壽六十,戒臘四十。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一說三十五所),著書一百四十餘卷,度僧無數,傳業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者有灌頂、智越、智璪等。師入寂後,楊廣派人依其所遺圖畫於天台山下建寺,大業元年(605),即位後並親賜「國清寺」之額。後周世宗時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又加諡「靈慧大師」。

大師之思想,係將法華經精神與龍樹教學,以中國獨特之形式加以體系化而成。又將佛教經典分類為五種,將佛陀之教化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為四種,此綜合性之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為具有代表性之教判。依禪觀而修之止觀法門,為大師之最具獨創性者。生平撰述宏富,少部分為親自撰寫,大部分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整理成書。有法華疏、淨名疏、摩訶止觀、維摩經疏、四教義、金剛般若經疏、禪門要略、觀心論等數十種。

大師之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之解行規範,其中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世稱為天台三大部;又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稱為天台五小部,其學說影響中國佛教頗鉅;大師悲智雙運、行解並重,是將佛學中國化的第一人,人稱東土小釋迦。

※參考資料

為求事半功倍,參考書、工具書不可不講究;智者大師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為必備者,另雪公太老師曾稱高登海居士為仁人之心,讚其注本為:「是可傳者也,義不古法已詳,文不聱牙理而顯,解無摸索之苦,行有轍跡之象,是知達乎變,契乎機,載乎道,應乎時者矣。」故高居士之「佛家靜坐方法論」洵為佳選,並參以會性法師「小止觀講座」、寶靜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以為周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