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活動報導

蚯蚓放生記

 心刻

 
一、時間:八月十一日(週六)
二、地點:中壢
三、放生生物:黑蚯蚓及紅蚯蚓。
四、緣起:
(一)為桃芝颱風受災的民眾消災祈福。
(二)願各單位的佛學社團人才輩出、和合共辦善法、社運昌隆。
(三)為所有的蓮友及家親眷屬迴向,往生者能往生西方、蓮品高升。現存者業障消除,佛道精進
五、蚯蚓簡介:(末學謹就自網路上所查詢到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台灣是個寶島,不論動物或植物的種類或數量,都相當豐富,蚯蚓也不例外。大的粗如手指,泛稱蛇蚯蚓,長可超過五十公分;小的如絲蚯蚓,生長在水中,細如線。種類相當多。
二、三十年前,到池邊、河邊或田間挖掘,不一會兒的功夫即可挖到不少的蚯蚓。然而,近來由於社會變遷、環境破壞及污染,都市裡柏油馬路一條條的鋪設,公寓大廈一棟棟的蓋,公園綠地所剩無幾,也就是說,都市裡的蚯蚓不是慘遭活埋,就是隨著棄土被任意堆棄而流離失所。鄉村的蚯蚓也好不到哪裡,由於肥料的大量使用,改變土壤的酸鹼值,不適合蚯蚓生長;農藥的濫用,雖然消滅了不少害蟲,但同時也毒害了蚯蚓的生存;河邊及湖邊的土地也因水質污染及酸雨的影響,明顯地降低了蚯蚓的族群數量;生長在水裡的絲蚯蚓是中度污染水域的指標生物,以基隆河為例,二十年前基隆河中下游污染還不太嚴重時,絲蚯蚓的數量還不少,現在則因污染嚴重像條黑水溝,連絲蚯蚓都難以生存了。不僅如此,近幾年人工釣場的興起,使得蚯蚓的使用量大幅增加,說蚯蚓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定有人會斥為無稽之談,但不可否認的是蚯蚓的數量在寶島台灣的確正在大量銳減中,且相信有不少種類蚯蚓,因對環境改變的不適應已經消失了。
蚯蚓並無眼睛的構造,因此無法以視覺來觀察及聯絡,同時蚯蚓也無聲帶及聽覺方面的器官可以作為當對方呼喊時接受的方式。蚯蚓在頭部(口前葉)的部位具有化學受器,因此可以對一些物質做感應,有報告指出,蚯蚓可以分泌費洛蒙,因此可能當一蚯蚓的化學受器接受到另一個體所分泌的費洛蒙後,藉此而互相聯絡。並且蚯蚓的皮膚具有許多纖毛狀的受器,主要是觸覺受器,可以感受震動,與另一個體接觸等等接觸方面的感覺,因此觸覺也可能作為蚯蚓間互相聯絡的方式。所有的受器接受到訊號後,都需經神經傳導到腦及神經索做適當的動作反應。
為何下過大雨後的清晨,會有許多蚯蚓奄奄一息?目前初步結果顯示,蚯蚓會在夜間到清晨有一呼吸高峰期,因此推測蚯蚓在下過大雨後的清晨爬出地表,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土壤飽含雨水,將孔隙封住,土壤中氧氣降低,而耗氧量從晚上到清晨皆很高。
蚯蚓鑽土的行為及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的生活方式,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因此贏得「大自然耕耘機」及「大自然施肥者」的美譽。
 

六、結語:

 

因為在台灣放生的環境越來越差,適當的地點越來越少。前一些日子曾報導放生造成環境污染、生態不平衡……等問題,使得很多人不贊成放生。但是因噎廢食,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其實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因為事前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比如未勘查場地、沒有完備的計劃……),才會造成種種的疏失,因此若能在放生活動前,將下列各項工作詳實做好流程計劃,應可減少錯誤的發生:
(一)生物的習性、生物的生存環境。
(二)放生氣候、時間、地點。
(三)生物貨源商家的慎選(應考量其信用度、配合度、時效性)。
(四)放生方式、路線、聯繫、運送。
(五)工作分配、輔助用具的運用。

護生放生是長養慈悲心、善心,與敦厚社會人心,廣種功德福田的活動,若不能在我們自己生長與生活的地方推廣,實在可惜又可悲啊!因此希望藉著此次因緣,將放生的善行如法舉辦,期使更多人能認同及參與,以共襄盛舉,蔚為良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