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專題研學-十大礙行

十大礙行(五)第四條

心筑整理

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達魔妄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以上是十大礙行第四條的經文。

大家都希望能夠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並且努力的學習,在啟蒙班當中聽到古聖先賢所流傳下來的美好概念,要實踐出來,與所有人分享,真正的將所學發揮到最大的作用,這就叫做「立行」,十大礙行本來是對修學佛法的人所行持的菩薩行而說的,此處我們就利益他人所行的許多善事而加以闡述。「魔」字本來是「磨」字,後來梁武帝才改成「魔」字,磨就是磨練之意,作任何事都需要接受磨練,有事項上的磨練與有情的磨練,有情中包括長輩、平輩和朋友對我們的磨練,所以這一條很明顯地表達出「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也就是作任何事情,不論是自己品德及內涵的充實,或者是利益他人時,都要欣然接受種種魔事的考驗,要知道磨練對我們的好處而不要害怕磨練。

我們常常是「初生之犢不畏虎」,聽到了美好的觀念要下手實行之時,總是因為沒有遇到逆境而信心滿滿,當遇到逆境時又畏畏縮縮,而輕易的就放棄該要努力的事情。從古至今,所有成功的人,沒有一個是遇到逆境就被打倒或者是裹足不前而害怕失敗的。

記得曾經和大家提過愛迪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愛迪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從小就愛窮根究底,靠自己找出事情的真相,但也因為如此常常會給父母及師長們造成極大的困擾,但是他做任何事都勤勞不懈怠,十幾歲的時候他因為救了一名小孩,那小孩的父親為了感謝他,所以教給他許多電報學的知識,從此以後愛迪生就和電學產生了不解之緣,他得到一千多項專利的發明權,每一項發明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他的兩千五百本筆記簿中記載著千萬次的實驗,而其中一次次失敗的實驗就是造就往後成功發明的基礎,所以愛迪生的成功,是由於他不畏懼磨練甚至是勇敢面對磨練的緣故。

而佛經上說到觀世音菩薩是「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為了要成就清淨的願力,跟著許多佛到各處度化眾生,吃苦受難,為眾生做牛做馬,解決疑難雜症,種種磨練都是為了增強自己的願力,增加自己幫助眾生的能力。

然而若是未遇到考驗,便容易以為自己很厲害,修行一兩天就以為自己證果了,已經將所有的煩惱都給斷除了。這就像我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讀書讀了很多遍,以為自己通通都會了,可是考試考出來才發現不盡理想,但是沒有考試的時候,卻認定自己全部都瞭解,這就是經上所說「未證謂證」的道理。其實事非經過不知難,惟有虛心、誠懇地去面對所有的歷練和考驗,才會讓我們的生命更充實,能力更增勝。

「達魔妄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在我們下定決心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或者是想要持續不斷地將自己所學幫助他人之時,總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磨難,那要如何來克服面對呢?要知道遇到困難想要退縮其實都是我們的「心」在作祟,正是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甚至是怠惰的心。在擾亂我們想要進步的心,以及想要幫助別人的心,幸而這些磨練不會永遠存在,只要我們轉換念頭面對它,將自己的心安住在自己所下定的決心上頭,相信大家會珍惜這種種境界的磨練,與父母、師長給我們的考驗,所以下一次,如果我們因為作錯事而被父母以及師長處罰的時候,要想想父母和師長都是相信我們能夠作得更好,才會處罰我的,這時我們心裡不應該不開心,甚至認為父母、老師不愛我了,而應該要心懷感激,感謝父母、老師讓自己有機會改進而更上一層樓。

由以上的經文,我們知道無論我們計劃做任何事及訂下任何目標,在到達成功之前,最重要的必須要有堅強的心力,也就是經上講的誓願,唯有堅強的誓願才能陪我們到達成功的彼岸。而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力強不強呢?那只有面對境界的考驗才知道。遇到了逆境就生氣,遇到了順境就貪心,那就表示我們的心力還不夠堅強,面對境界還不會調整和使用我們的心,而忘記我們原來該走的路,所以才會常常被路邊的小石子絆倒,所以當我們真正勇於面對境界的時後,才知道我們所面對的並非境界本身,而是我們的心,這是我們面對種種境界時的心態與觀念,而當我們能夠在任何境界下起最好的心念,這才能將自己原有的潛能發揮出來,才能因此得到成功的果實。所以我們的亞聖孟子也這麼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呀!  (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