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參訪觀摩

參訪心得

 心筑


九月四日,林老師帶著我們參訪依佛教大學附設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大德,在一個下午的參訪中,這位長者總是對於他人的長處侃侃而談,對自己的修行默而不言,在委婉中表現出一位謙謙君子的行相,這是那一個下午末學最深刻的印象。
老師一直以來都是親近此大學創辦人,天台宗大德某法師,故由自己親近法師說起,漸漸聊到自己親近法師的原由。法師生性喜安靜,在倓虛老和尚座下,承襲天台宗的教義,二十二歲即辦學,對於教育一直是法師內心的職志,因為感到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且為一個尊貴的個體,故在因緣成熟的狀況下出家。法師深覺教育的重要,所以一方面成立佛學園,教育僧材,學員們不但研讀教理,粗活也需要照樣作,一樣不減少,在工作中練磨習氣,培養對人事物的耐心與細心,故造就出許多法門龍象。不但如此,另一方面也積極培養社會的人才,有鑑於當今社會上的教育方式,使得學子們覺得考上學校就心滿意足,只要有錢賺就好,但是卻不重視精神層面的提昇,故法師於七十六歲的高齡興建大學,曾說過:我先做,若是你們覺得不錯就來護持。法師以慈悲喜捨的精神對症下藥,使宗教的力量發揮到最大。這也使得大德內心非常感動而更進一步的親近法師。
而大德也勉勵我們在末法時期,跟對善知識乃有大福報者,要我們好好珍惜這些福報,不要輕易被外境所迷惑。目前的佛法看似興盛,道場豪華,雖是度眾生的方便之一;但是如何透過樸實的道風,影響個人的修行,能夠樸實莊重內心平靜,且勿使心翻動,儘管在任何動的境界中仍然保持平靜,並能在對眾時腳踏實地、不計成敗和毀譽,這才是善知識所要引導的,也是道場存在的真正價值。
陳大德侃侃而談華梵的建校理念,如何將人文教育在工學院中推廣,其中有通識課程的安排、佛學社團以及藉由環境潛移默化來教育學子,使其能透過覺知教育,內心自我反芻及覺醒,在善知識的護念中學習成長,將本身善良的心性發揮出來,這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但是發心為公固然是我們的所願境,但是遇到人事之間的逆境與磨練,如何能夠不退轉?大德用自己這幾年來發心為公的經驗,告訴我們自己心裡面認為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要立定志向,在大眾和合辦事的時候,事前需要有詳盡的規劃,事中若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見時,要作最妥善的處理,「忍」之一字最為要緊,內心要存著大家都是為了公眾的事業而非個人的利益下而接受每個人的意見,並且作最合理的解釋和處理,自己面對不同的意見時要站得住腳。大德同時舉出佛學園的園長,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師父,師父就像橡皮糖一樣,不管遭受任何的誤會、打擊或是過不去的逆境,在任何一個角落仍然看到笑容滿面,努力不懈的師父出現,不論如何的揉捏,總是如如不動,看不到師父埋怨、落寞、沮喪和任何不平之氣,任何事情只要落到師父頭上,必定能夠圓滿完成。師父辦任何事情,總是讓人感覺有原則像是沒原則,沒原則又像是有原則,凡事總可看見他的蹤影,不管別人的毀譽稱讚,他總是秉持著「有得作有得學」,能夠為大眾做事情方是真正利益自己的修行,而不僅是坐在禪堂中用功、書桌前研讀經教;從粗活、雜事中磨練自己的習氣,堅定自己的志向。還說道「人家不作的我拿來作這樣我才有得學」,不但是該我做的才做,別人不願意做的還主動拿來做,抱著學習的態度,內心不曾因此而有所委屈。這些話一句句烙在我們的心上,如同鏡子一般照著自己的齷齪。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雖然我們仍然會被境界所轉,但是修行便是要從對境上著手,可以由被境所轉的時間長短來檢驗及反省自己修行的功夫,慢慢地化解並且消化這些是非;靠著團體共修的力量可以讓自己增上,有是非其實都是自己的藉口,在遇到逆境的時候內心要生起般若的思想,知道萬法都是因緣所生,隨著過去的善惡業緣所起,無有其自性可言,煩惱便容易加以對治。陳大德說起這些經驗與覺受,語調中不見義憤填膺,也從不誇讚自己的修行功夫,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讚賞他人,舉凡德蕾莎修女、台灣的法師們,乃至於大德等等,都是陳大德稱揚的對象。
而大德在面對病魔的糾纏、開刀的衝擊,以及對生命的執著當中,藉著善知識的引導,在理上瞭解在這短暫的生命現象當中,不管是活到四、五十歲或是一百歲,然而在長久的時間洪流當中僅是短暫的一剎那而已,用空慧的思想不斷轉換自己的念頭,並且在事項上藉由發心為公、做種種善法(例如放生、拜懺等等),來改變自己的心,進而一步改變自己的命運。陳大德平淡的語氣,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般,陳大德這種對於世間無常的深刻覺悟與改變命運的決斷力,使我們可以感受陳大德的堅定而不被病魔所擾動的心,而深深地感動著在場的我們。
大德看起來神采奕奕,一點都不像是個遭受五次開刀的病人,在生病之後,慢慢地接觸了生機飲食,學習氣功等等,並且告訴我們,養身之道和身心靈皆有關係,需要有均衡的養分,大自然中五種顏色的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不要忽視自己的身體,作無意義的苦行或者是揮霍健康的生命,當然若是修行人,則會因為妄想少便自然而然可以吃得少。再來便是平常要培養運動的習慣,將血液當中的含氧量增加;心靈方面要化解心中的壓力與心結,並且對於宿世的業障藉由至誠拜懺與放生來加以對治。眾生所具備的佛性乃光明無與倫比,但是凡夫業力所成此會改變散壞的肉體,要用此會壞散的色身做最有用的事情,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能夠親近善知識並且學習到佛法是很難得的,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實都往最終的一點走去,要好好運用妙有,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大德便是如此勉勵自己,平實溫和而不起煩惱,默默地為著善知識、為著眾生,扛起一切瑣碎繁雜的大小事情,遇到逆境時不斷用佛法來調整自己的心態與作法;善於觀察別人的長處,並且學習力行之。這就是大德,在身體、心理、以及種種事項的磨練當中,內心篤定自己的走向,恆常不斷地朝著目標前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