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社論

無邊冤結欲釋解,發露懺悔除三毒

 敬其

最近藉著在一項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致詞中,天主教教宗對教會在過去傳教的過程裏,對中國人民所造成的傷害,表達了真誠的歉意。
梵蒂岡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登基以來,不斷地藉由出訪,期待以溝通方式來化解許多具有歷史背景而難以釋懷的恩怨,這在後冷戰時期中,以「和解代替對抗」的國際政治主流作為,極具啟發與引導作用。而自去年三月以來,在出訪中東回教國家,以及希臘、中亞等東正教國家,對教徒在過去歷史中所犯下的錯誤,表達了一連串的道歉與和好之意,雖然曾引起教內不同的爭辯與看法,甚至批評,但整體而言,也確實受到世人的肯定與尊敬。
今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兩天,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了一項紀念利瑪竇教士到北京四百周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致詞中,除了推崇既是傳教士也是科學家的利瑪竇在建立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重大貢獻外,並對爾後傳教士在中國行為上的偏差,對中國人民表達了誠摯的道歉之意。
教宗的致詞全文,以義、英、中三種語文登載在梵蒂岡官方網站中,在此謹就教宗有關中國的談話摘錄如下:
「可惜,歷史告訴我們,教會成員在中國的行為並非絕無過失。這是人的本性及其行為有限度的自然苦果,也是與複雜的歷史事件,以及彼此衝突的政治利益糾纏,而造成的惡劣環境的難免影響。甚至尚有神學上的紛爭,激怒人心,更為福傳工作帶來重大的麻煩。在近代歷史的某些階段曾出現一種依仗歐洲列強勢力的「保教權」。雖然從一方面說來,這曾多少有助於教會的傳教活動,但結果究竟限制了教會的行動自由,損害了教會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形像。因此,不期而然地阻礙了教會在中國的進展,使教會不能為中國人民的好處,一心一意執行其創立者耶穌基督所賦予的使命。
因為這些過去的過錯和缺陷,我深感惋惜。我很遺憾,這些不幸的事情竟在有些人的心裡造成了天主教對中國人民缺乏尊敬和重視的印象,使他們相信天主教對中國懷有敵意。因為這一切,我向所有自覺,多少地,被天主教徒的這類行為所傷害的人們,請求寬恕和原諒。
教會不應該怕懼歷史的真理,雖然內心痛苦,也要為它的兒女們過失擔負責任。這也包括它對中國人民過去和近來的關係在內。」
看了這段文字,再回頭想想整個二十世紀,在這一百年當中,從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戰後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的冷戰,直到今天整個中東地區愈演愈烈的衝突,整個世紀在戰爭的衝突下,無計其數的生命喪失了,但是殘酷的戰爭與衝突,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歷史的恩怨情仇似乎並未隨著時間而冰釋,其無止息的徵象,似乎對一位在世界上擁有十億信徒之尊的教皇,也不忍心再看到人類繼續深陷無法自拔的荒謬迷思中,而能夠如此主動而謙遜地為解冤釋結而努力,令我們也不禁讚嘆教宗的道德勇氣與智慧,對我們佛門弟子而言,教宗的這種胸懷,實有莫大的啟示。
「太虛飲光消契闊,幽谷回聲話晚煙。」在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性德含藏中,一切眾生是沒有什麼親疏之分,所有的冤親債主,不過是我們過去生中所結善惡緣現形而起,因此若要續結善緣、止息惡緣,就必須要以無上的慈悲心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如此則在「幽谷回聲」的禪定境界中,才能覓得我們「話晚煙」法身慧命的歸宿。
解冤釋結的第一步,就是懺悔。但是懺悔並不是說在佛菩薩面前,坦白訴說自己所造的罪業與過失,請求佛菩薩原諒與寬恕。這雖然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更要酬償自己所造業,如此自助方得佛菩薩之助,否則只要佛菩薩原諒,而自己卻不肯努力改正過失,佛菩薩不就成了我們罪過的鄉愿與幫兇嗎?
有關懺悔的定義與方法,六祖大師在法寶壇經中說的好:「懺者:懺其前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衍,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衍不滅,後過又生。前衍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一言以蔽之,慧能祖師所昭示的真正懺悔,就是孔老夫子所讚歎顏回「不貳過」的德行。如果對自己已知、已造的過錯僅僅表示遺憾或懊悔,而無勇氣積極地改過,使過失不再重複,則懺悔之法非常容易流於形式。其流弊是,根本上並無懺悔之意,因為累犯之後,寄望於懺悔之法,來消弭自己的罪業,但實際的結果是,非但自己罪業無法剷除,更使得自己往後造就的罪業愈來愈大,終至在迷惘沉淪中,墮入三塗。
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我們不應畏懼自己所犯的過失,應該勇於認錯、懺悔,不再故犯。所謂的「修行」,亦是串習不斷的改過,孔老夫子又告訴我們:「知恥近乎勇」,能恥己過,又能力行改過,於世間,就是勇者的體現。
於世出法,當我們力行懺悔時,首先應以恐怖心與冤親平等心做為懺悔的發起。我等凡夫,昧於貪、瞋、癡三毒煩惱之病根,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自當反躬自省以破迷起悟,了知不斷此三毒,則生死輪轉,無有出期。而所有冤親,皆是我業因緣,若我能以平等心(對愛憎之境去除貪瞋)對之,彼亦將以平等心待我,能如此解冤釋結,則在出離娑婆的道業上,才能共勉同發菩提心,相互扶持以證無上菩提果。如此,正如《佛說佛名經》上所云:「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豈惟正是滅罪而已,亦復增長無量功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