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二十五〉

 心爾

 

   云何念師長恩?

   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禮記有云,鸚鵡能言不離其獸,我們如果沒有世間的師長來教,跟會說話的鸚鵡沒有兩樣,謀取自身安居樂業,想要有好的地方住,好的受用,跟畜生一樣,螞蟻、蚊子、老鼠等都是這樣想,而且我們的力量有時都不如牠,老虎可以在山裡面展現牠的威力,護持牠的家業,牠的力量比我們強,螞蟻出來找食物,經營牠的家庭,春天就想到冬天,我們眼光有那麼遠嗎?瑜伽論講:謀取一人的快樂,一家的快樂,行相跟他們差不多,但是力量還輸人家,人家還做你的老師,螞蟻的深謀遠慮,分工合作,搬運食糧,遇到敵人的時候,全部合力抵抗,節節撤退。人有這樣嗎?人有時保護自己時,結合一個村莊,結合一個鄉里,組自衛隊,互相守望相助,謀取治安的安定,跟螞蟻一樣,若不知禮義跟牠們都一樣。義就是正知見,禮就是在正知見下,知分寸進退,五倫十義的關係,「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在世間沒有出世間想法的人都是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以世間來講略知禮義,以出世來講略解佛法,反顯師長之恩,沒有師長成異類、成俗人。聖賢所有的善法都從師長出,「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若目的為求一生的安身立業,多麼辜負人家的恩德,「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世間的師長一定蒙到我的利益,在報恩的意樂下,以出世法來利益他,把他提攜上來。若出世師長怎麼蒙利?有三種講法:
1.他(出世師長)也有他的障礙,他也有他的困難,有他的挫折,也要靠人幫助。
2.出世的師長引導你的時候,你好好做,其實就是助他成就的行相,老師其實跟同學們是相互成長的,學生越爬得起來,老師越能警惕自己往上走,所以俱蒙利益。
3.且他(出世師長)能教出人才(能發菩提心者)他的功德亦無量無邊。
 

云何念施主恩?

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無論在家出家都要這樣看,開車車子難道自己製造的嗎?鞋子自己製的嗎?衣服自己織的嗎?原來日用所資都不是自己所造的,而且事業都是大家分工合作,才有我這份薪水可得,自己的努力要靠大家的幫忙才有眼前的收穫,不是光靠自己的努力,公司的老闆若沒有員工來工作,也做不起事業,一個人做不了什麼事業。台中蓮社當初落成的時候,大家都讚歎雪公老師功德巍巍,才有今日巍峨的殿堂,他老人家上台很謙虛的講,縱然我有些微德,而有今日的成果。可是不是全部,至少房子不是我蓋的,水電、瓦斯不是我接的,今天之成可以說是眾緣和合。今云施主對修行者生活上的幫助,方能讓他們用功辦道,「二時粥飯」出家人一天吃兩餐,早上、中午、過午不食,「四季衣裳」衣服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費」都是施主的恩,「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變成我修行謀生的資糧,由生活點點滴滴看到別人的恩,某一類歸父母恩,某一類歸施主恩,某一類歸眾生恩,某一類歸師長恩,認真的去看都是恩,然而他們受苦受難,我全不管,如此修行可乎?次舉受用當中有愧,今天提供我食的,二時粥飯的食是怎麼來。「彼則竭力躬耕」是指農夫施主,「尚難餬口」是指收成時,除還租稅所餘,已所剩無多,自己尚難餬口,猶肯布施於我,「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他所供養的東西沒有讓我滿意,怎麼供養這麼少?這是舉出貧施主。父母若心態上護持我們,在一些理念上幫助我們另當別論,在辛苦工作而有微薄收入,才有我們生活的安樂與種種受用,這如同是施主的形相,而孩子猶不滿意,父母做牛做馬賺錢來養家庭,上班下班都戰戰兢兢,為業績拼命,工作努力賺錢無非想多賺幾個錢給孩子受用,有時要起很多的煩惱,很多子女的成長都是父母這麼辛苦下培養出來的,甚而造了一些惡業,未來墮入三途,故有情在六道輪迴墮落都跟我有關係,以上說食之供養,「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福有餘,寧知愛惜」現在浪費的程度已讓人瞠目咋舌的階段,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若地球資源在奢侈浪費中消耗殆盡,引發的種種爭亂將難以形容。
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廣大屋宇)閒庭(閒靜寬敞),悠游(自得貌)卒歲(從歲首至歲暮)」這個比擬乃祖師讓出家人生警惕之心,在家人大部分人生活只能溫飽,遑論房子整修,只求過得去即可,而寺院則金碧輝煌、大殿巍峨、山門廣大,「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此話省庵大師可以講,我們則不可,廣義說我們在家人也是靠施主的恩才能活命,若無父母的護愛、師長的調教、社會人士的幫忙,國家的政局安定,眼前如何會有這一分的薪水(待遇)而能安定的生活。
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先說施主的恩,再說受用有愧,最後結束要發心(悲智雙運),悲心運起來的時候,會走向智慧,當悲心一起來,才知道能力不足,悲心還未運作起來總覺得能力不錯,養家活口安身立命,吃喝玩樂逍遙自在,綽綽有餘,悲心運起來想要利益無邊有情,方知自己能力不足,例如很多煩惱無法對治,很多惡業無法解決,沒辦法處理眾生煩惱與業,乃至臨命終時也不會處理,無法助其正念與未來去向,沒有悲心時,什麼都可以,反正交給葬儀社、殯儀館,沒有悲心渾渾噩噩很好過日子,反正要跟眾生一起輪迴,怎麼樣都可以,一發悲心之後發現什麼都不會,一無所知,一無是處,而努力尋求智慧與能力,如此努力智慧就能生起,悲心與智慧二者能雙運,注重有情的苦難發起悲心,而渴望追求利眾的智慧,悲心發起希求智慧,此即福慧二嚴。然如何求得智慧呢?
一、      為了智慧積福,福夠了慧就開發。悲心生起欲得無我慧,須修六度以得福慧,並以福慧莊嚴佛果。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屬於福,禪定、般若屬於慧,精進通前通後。
二、      六度圓滿的成熟相就是無我慧的發起,悲心就能落實。此時度眾生時不會起煩惱,不會生障礙,不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而能如法如時的掌握世間因緣,「檀信沾恩」對你有信心的施主叫檀信,他就能得到恩,你發菩提心就能加被他,間接或直接利益他。為什麼吃人家的東西要供養,要發菩提心乃珍惜人家對你的恩,並以此酬償回報,受人點滴之恩都要有如此心念,維持此有用的身,能夠悲智雙運、福慧二嚴,眼前吃他的飯,乃至受他之恩,「否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所以出家人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