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啟蒙園地-弟子規

入則孝(五)

 

 願度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我們前面已經談過了「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為人子女應居有定習、去有定處、做事要有恆心,這樣做才可以讓爸爸媽媽安心,才可談得上體會父母的心意。接下來弟子規更進一步的告訴我們在日常的行為上、想法上應注意的事項。文中提到不論事情的大小,我們應常常向爸爸媽媽請教,並徵求他們的同意才去做,所以弟子規說「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是說就算遇到很小的事,我們也不要擅自作主張、輕率為之,不經一番考慮就去做,我們應該先祈請父母師長的指導,再經過仔細的思維考量才做,不可以做的事絕對不要輕易嘗試。假如我們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敢讓爸爸媽媽知道的話,就會虧損我們的孝道。再則我們應該學會和他人分享我所擁有的事物,甚至和他們同享我們的想法和快樂,所以說「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就算我們得到的東西不多,也不要自己藏起來獨享,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自私自利,凡事只考量到自己,而不懂得關懷別人,相信爸爸媽媽一定非常的傷心難過。
或許大家會認為小事情自己處理就好了,何必麻煩爸爸媽媽呢?就算是小小的東西自己用都不夠了,又何必與人分享呢?其實所有的快樂和福報都是從這些小事物上累積、成就的。什麼是小事呢?凡舉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情,看起來或許並不很重要,但都必須謹慎處理,這包括了我們在家裡或在外面所做和所發生的事情,例如如何與老師或同學相處,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交了些什麼朋友、有沒有聽從長輩的教導、在學習上有沒有遇到障礙、在待人接物上有沒有需要改進的、還有我們正計劃進行的事情等等,都須要經過妥善的思惟和反省。再則我們在思想觀念上有沒有需要建立和加強的、要買什麼參考書、要看什麼電視節目、、、等等都可以和爸爸媽媽來商量、討論;因為爸爸媽媽最關心我們,一定會提供最好的意見給我們當參考,他們最怕我們交到壞朋友,學到不好的行為、染上壞的習慣、、、,其實這種種不好的言語和舉止就來自於對小事情的不留心而產生,若擅自作主張,一旦壞習慣染上身,以後要改過就非常的困難。
我們的言語和行為都來自於我們的心,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因、一個種子,將來會結成果實產生作用,因此產生了因果業力。而大體而言,因果有三種特性,第一、因果有決定見:我們所受的一切都是由因果來決定的,我們種善因就會產生善果、種惡因就會有苦果,因此我們未來會得到快樂或痛苦,就是看待於我們現在所起的心,是一念為他人著想的善心或一念自私自利的惡心。第二、因果是可以增長廣大的:小種子可以結成大樹,而小小的惡念,如果不馬上處理,未來就會結成很大的苦果,譬如說我覺得偷懶一下沒有關係,但慢慢就會養成懶散的習慣,內心就無法集中精神、氣力就會慢慢的衰弱,接著所有的毛病就都出來了,由於我們一念的懶惰,引發了很多的煩惱〜像喜歡生氣、貪愛別人的東西、看到什麼都想要、沒有信用等等,在這一生當中,這些壞習慣就足夠讓我們一事無成了,最後甚至是潦倒度日,而且在下一生當中我們就到三惡道去受苦了;這都是由於我們當初一念想偷懶的心所造成的苦果,所以因果是可以增長廣大的,從一顆小種子就可以造成很大的苦果。我們來看看憍梵波提的故事,他在有一世當小沙彌的時候,看到一位證果的老和尚在誦經,他譏笑這位老和尚誦經的樣子就像牛吃草一樣,老和尚知道小沙彌所動的心念,就很誠懇的告訴小沙彌,他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嘲笑他會有很大的苦果,於是小沙彌馬上向他懺悔,但還是轉生做了五百世的牛,後來雖轉世為人並隨佛出家,但他吃東西時仍然會發出牛的叫聲,這就是從一念嘲笑的心產生很大苦果的實例。第三、我們不去造因,就不會得到果報:如果我們沒有造殺業,就不會感到刀兵劫,如果我們沒有偷盜別人的東西,我的東西就不會失去;乃至於如果我們上課很專心聽課,就可以瞭解老師所說的;我們想買很多的餅乾、糖果及文具,零用錢自然就無法剩下、也靜不下心來好好念書;我們如果不停的看電視、打電動,我們的眼睛自然會受傷、、、。記得從前報紙上記載了一位日本八十幾歲的老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投下了二顆原子彈,他老人家剛好兩次都在附近而已,居然奇跡式的沒有受傷,輻射塵也沒有傷害到他,老人家活到八十多歲的時候身體還是很健康,這必然是他沒有造過殺生業,所以雖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他也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對於我們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都必須小心謹慎,因為這關係到我們未來是否會活得很快樂或者很痛苦,所以在「事雖小,勿擅為」上要好好講究,培養自己正大光明的氣度,做事的時候要用至誠心來誠實的面對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表裏如一的人;在小事上要好好講究、留意,遇到大事時就不會有差錯。「勿擅為」是指我們的行為不但不會自作主張,甚至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念頭都很講究,清楚的知道或善或惡,善的念頭就培養它、讓它增長,惡的念頭就呵斥它、讓它消失,從純善的心念引發自己為他人著想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幸福的來源;在佛經當中說到,所有的菩薩都是很講究因的,他們對每一個行為和心念都是非常小心謹慎,可是我們一般人雖然害怕遭遇苦果,在因上卻不好好的講究,所以說「眾生畏因,菩薩畏果」,如果能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因為善小而不為,更不會因為惡小而為之。「茍擅為,子道虧」如果我們在爸爸媽媽不知道的情況下去做了一些我們認為的小事,那就會有損我們的「子道」。「子道」即是為人子女之道,我們必須要先立住自己的人格,讓自己成為一個有信用的人、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再者就是要對自己負責、好好的照顧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再者我們要考慮到爸爸媽媽的想法,如果常常向爸爸媽媽商量、討論、請教,就可以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更可以讓自己減少犯錯的可能,而不會種下惡因,讓自己未來遭受惡果,並且爸爸媽媽還會教我們如何引發善的心念、教導我們如何來處理事情,讓我們種下好的種子,以後就可以得到快樂的果實。
再則,我們生在天地之間受到所有眾生的恩惠,所吃、所住、種種的受用都是由其他人辛苦的完成,而我們卻坐享其成的,所以我們有了東西,是否應該和大家一起來享用呢?如果不和大家分享,那不是很自私自利嗎?所以在心態上,我們必須願意和所有的眾生一起分享,而在作法上可以由最親愛的爸爸媽媽開始做起,因為爸爸媽媽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們能把人格立住、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更希望我們是一個慷慨的孩子,是一個有東西能與他人分享的孩子,所以說「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假使我們為了自己的私欲,凡事只想到自己,把東西藏起來獨享,爸爸媽媽知道以後一定會很傷心,而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更會讓自己產生很多的煩惱、種下惡因,將來就會得到苦果。但如果我們換一個念頭,歡喜和爸爸媽媽分享我們的東西,甚至願意和所有人分享我們的一切,知道我們所擁有的其實來自於他人的恩惠,而和他人分享只是回報天地與他人的恩德罷了,而一個內心充滿感恩的人,將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切眾生的關愛,更可以得到一個與人分享快樂的機會,以及融合在這個情境中的快樂,從這裡我們還可以學習古人,他們在受用東西的時候都會想到爸爸媽媽、供養父母親,希望他們可以分享我的東西、我的想法、我的快樂和我的一切,而我們的「子道」就可以從這裡慢慢的完成。
所以弟子規這段文告訴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必須常向爸爸媽媽請教、討論,經過仔細考量再做,而對於我們自己擁有的東西也樂於與人分享;我們如果有了這個習慣,長大以後遇到任何事物都會非常小心、謹慎,對於我們不確定的事情就不敢去做,而東西也不會私藏,因為「苟擅為」和「苟私藏」都是不好的,它會讓我們造下惡的種子而結成未來的苦果;另一方面,我們處理事情若在長輩和爸爸媽媽的指導下,對事情的考慮才會週詳而面面俱到;這樣一來,就可以去除我們自以為是的毛病;若物品不私藏,常常能和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們分享,就可培養我們正大光明的心態,到了學校、社會就會自然而然的能與人和樂相處,這樣,我就可以在感恩的心態下和許多人結到很好的善緣,得到他人很多的幫助,所以我們要擁有幸福快樂的日子,當下的秘訣就在小事「勿擅為」、小物「勿私藏」當中學習,您說是嗎?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