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活動報導-在天地間慟容~八八風災過後

淨行第一 行解相應~佛道圓成的修學法

編輯部整理

多年心得合盤出
觀待賑災善心生
利人原來更利己
發心成為菩提因

 

這次我們一行人南下賑災前夕,與師父面對面交談,分享師父們的修學心得,頗覺受益良多,謹依師父所開示內容,恭錄要義如下,以期同沾法益。


在家居士除照料家務外,還要護持三寶等種種承事,要專修很難,但一定要把淨行排在第一,即早晚二課不要怠惰。若要知道自己念佛的功夫如何?這不需問他人,也不用等到外境八風來考驗,自己生一場大病就可知道我們往生是否有把握,尤其是生死關頭的時候。平時作早晚二課可以加強定念,從計數念佛到剋期專修,乃至二六時中都要憶佛念佛,自然功夫由點而線至面,漸漸功夫成片,這樣遇到疾病苦等境界時,才容易提起正念。


雖說世間圓成即是佛道圓成,但還是要導歸佛道圓成的修學。六度的布施只是助緣,要達到波羅蜜仍要以般若為主。對行解二門要有所規劃,修行才會稍有成就。師父分享自己修學經驗,剛開始出家在淨苑五年學戒,主要學習佛門禮儀、三歸五戒、菩薩戒等基礎,基礎打穩後修學要靠自己規劃。以念佛而言,每天除早晚課外,還要思惟如何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才能成就往生西方。總之每個人趣入善巧不同,你要想盡辦法,當你專注所緣,就會有辦法。要把念佛放在第一順位,比夫妻、兒女、吃飯、工作還重要,想盡辦法要與佛感應,然後你才會通身靠倒地念佛,這些觀念要自己去體會。


若要一心不亂一定要念到相續不斷,念佛最高境界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剛開始念佛,念頭當中真妄夾雜,漸漸地你的佛念愈相續,妄念漸漸插不進來。最後相續念佛,妄念自然止息,達到無念的境界。雖然達到無念的功夫,但我們不取無念的境界,仍要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不捨這句佛號,無念而念,繼續再念,這就功夫成片。


實際用功時,先從計數入門,如規定自己一天念三千聲,就絕不能少於三千,如實做到後,再規定自己於一段時間內,不聽、不喝、不動、一切都不攀緣,身心安住在佛號上,久而久之有點功夫了;再進而隨念,內心有佛號,像時鐘一樣滴答滴答,念佛就能夠攝心一處了,這時產生了內在的功行,最後要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還要靠止跟觀才得以成就。念佛法門結合止觀修學法有三:


第一、對佛相修止觀:以阿彌陀佛為所緣修止觀,止是將念頭安住佛號上,安住止後起觀,觀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及西方依正莊嚴。為什麼要觀想阿彌陀佛?因為我們發願要往生西方,眼前的佛相與接引往生有關,觀想能讓內心生起佛的影相,所以很重要。又因世間的愛欲牽掛太多,所以藉觀想將佛種深種八識田中,往生才不致有障礙。


第二、將止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學般若,遇到境界若能觀修緣起性空的法義,了知萬法都是無自性。如古代禪師因為時常將緣起性空的法義串習在心,當看到一花一草都觀修這是緣起、如幻,乃至一口痰吐在他臉上、一泡尿灑在他頭上,也都是緣起,所以他能成為禪師。同理我們在念佛當中現起境界時,內心都會去反駁或攀緣,當你將法義憶持在心時,就能了知念佛時所起的境界也是緣起性空。常如是憶持法義,並深種八識田中,有一天終會起作用。佛家三藏十二部都會歸性空,這是我們念佛加上緣起性空的止觀修學法。所以法義能否入心,需時常反觀自我並加以內化,否則佛法依舊是佛法。


我們臨終時會有妄想牽引中陰身去投生,第一是我們經常念念不忘的妄想執著,如貪瞋癡等念頭縈繞在懷,這一念就使我們中陰身產生強者先牽的影響。所以對白天常念念不忘的念頭我們要小心,這是堅固的我執,它深種八識田中。第二個念頭是在我們夢中常常夢到,這也是強者先牽,因此我們要把佛號深種八識田中,臨終時有助於往生西方。想要把佛號念念深種八識田中,則要訓練自己,第一、能在禪堂中,念十分鐘佛相續不斷,縱有妄想也不受干擾,當你平日念佛有十分的功夫,與外境接觸時就有十分的對治力,這是淺層的功夫,要往生還沒把握。第二、夢中念佛你有十分的功夫,就有對治夢中境界十分的能力,那往生就有希望。


或問我們念佛要念到什麼程度才算有功夫?師父說要猶如打妄想。試問妄想需要打嗎?自然而然一直生起。有人問智諭老和尚要怎麼念佛?老和尚說他要打妄想需要想一下才打的起來,可是他要念佛一下子就可以念得起來。反觀我們念佛時要先作意提起,當佛號跑掉了還要刻意把他拉回來,若打妄想就很自然了,所以念佛要念到猶如打妄想,將佛號由生處轉熟,將妄想由熟處轉生。


第三、對念頭的觀照:在訓練專注念佛時,不要一面對三寶很虔誠,同時又攀緣塵勞、摯愛親眷不捨。這會有過患,往生時則有兩股力量,一邊是佛、一邊是親眷在接引,兩種選擇就會生障礙,所以對親人眷屬或世間塵愛要淡化。如何淡化對親眷等執愛?這也要靠止觀對治,如多貪眾生應修不淨觀。佛法八宗都離不開止和觀,觀修身體真的這麼美?對死屍做九種觀想,死時四大分離後,先作脹想、其次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噉想、散想、骨想、最後燒想,一切化為灰土。修不淨觀,你才真正能捨。為什麼許多人都捨不了愛欲?因為沒有起觀,所以遇到境界無法過關。所以要常觀修三輪體空,如聲音的存在有自性嗎?有能罵、所罵及聲音的自性?三方面觀察都找不到真實的自相,聽到好或不好聽都是自己在分辨而已。四大假合乃至萬法,都是三輪體空的道理。若能常串習此法義,遇上境界時才能發生作用。


或問我們念佛又修福,何以內心仍會燥動不安?師父說雖然念佛但仍要配合止觀、解門行門,及善知識的教導。念佛行者要有儒家思想及持戒,因為念佛持戒及儒家思想是我們人天的軌範,這些都是基本的思想觀念。又念佛為何要學習唯識?因為不清楚唯識,我們內心無法透徹了解道理。又念佛但執著儒家、持戒及唯識,則會墮在有邊,佛法講中道,三世諸佛以般若為體,般若教我們空、放下,所以念佛也要配合般若。又透過華嚴,進而體會到一句佛號能夠遍一切處,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道理。何以能遍?因為華嚴才能將我們的心開演地淋漓盡致。當心開展出去,又要如何收攝回來?佛說妙法蓮華經,讓我們回歸一佛乘,所以我們的心當下就是法界。以上這些道理我們都需要加以會通。


解行兩門都要有所專精,如解在般若,行在淨土。師父早期先定兩年專學般若,其他則隨緣聽學,當時對老和尚的般若很好樂,作務後只要一有空,就關起門來不攀緣,專學般若,不懂時就請教善知識,不會的部分就錄音回去做筆記確實學會,並發願學會後還要說法讓一切眾生都聽懂。初學名相時,對「空」、「實相」等,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一一地學懂後,就深種到八識中。後來到佛林精舍後專修淨土,因為樂法、精進所學,故能與法相應,學以致用並利益眾生。所以樂法很重要,樂法者一定能入法,入法就能入法行,成就西方志業。


解行兩門都要有相當福報才能學好基礎,在福報未具足前就要靠助緣推動,除布施行善外,懺悔是很重要的入門,等覺菩薩猶需懺悔。我們在做人處世上難免有障礙,這要專修懺悔,懺悔方法分事懺、理懺。事懺有三,第一、責心懺,遇上境界一起心動念時就馬上懺,向阿彌陀佛懺悔,馬上懺則能止息惡業,這是懺悔的好處。不懺的話,惡業日日增長,如《心地觀經》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第二、作法懺,對懺悔主阿彌陀佛稟白、舉罪發露懺悔,發願以後不復造,並回向眾生。第三、取相懺,有大業障時,要跟諸佛菩薩約期專拜,如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或阿彌陀佛,誠心懺悔,若心中有很執著或在意的事,對阿彌陀佛祈加並發露至懺悔心生起為止。像病痛的人多來自於殺業,對無始劫來所殺害、誤傷的眾生,要從身語意真心懺悔,放下俗緣約期專懺。以上三者屬事懺偏於有邊,最後是理懺,即無生懺,理懺就是回歸緣起性空的道理。對能懺心、所懺境及懺事都是三輪體空無實自性。我們行懺為解冤釋結時,最後有一善巧,在佛前要表白:「我的內心本自清淨」,以此調伏八識念頭,以防悔箭入心。懺悔是我們修行的必備鑰匙,若缺少布施及懺悔這兩助緣,要修大願大行很難成就。


師父也開示我們依止善知識的心態。第一、要視師如佛。平常在聞法前要作意:我所聞法猶如佛在說法,如經上說:無論佛說、魔說或非人說,所說符合實相則猶如佛說,這觀念要先建立。在佛說魔逆經中,本來文殊菩薩要說法,魔來擾亂,佛及文殊菩薩就加持魔王說佛法,使魔王所說合於二諦。第二、對善知識、對法要恭敬,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分受用,法從恭敬中求,所以尊師如佛,一樣受用。此外我們聽法不要停留在自受用而已,一定要發願令一切眾生都能受用,將法布施出去,如此學法才能進步,菩提心及般若的智慧才會生起。


或問與佛感應道交的滋味如何?所謂冷暖自知,要自己去體會。若真有感應也不能講,臨終前才能說。想要見佛感應道交,要靠你去想佛。般舟三昧經比喻如男女朋友一樣,你想想看為什麼會感應?大家大老遠來到南部賑災,這麼遠的路都願意走,而阿彌陀佛跟大家是如此接近,為什麼卻感應不到?賑災做善法也是為了去西方,所以一切善行都要回向西方,念佛感應之道,似遠實近,主要在拉近我們與阿彌陀佛的時空距離,這個道理要省思一下。若睡時也把阿彌陀佛放前面,吃飯時也是把阿彌陀佛放前面,無時無處不如此,佛不就種入八識中?自己想辦法讓阿彌陀佛入到八識田中,如電影或圖畫的影像般入識田中。念佛要念到相續,如妄想般熟練,佛號不斷湧出,這要靠自己用功。


或問淨土法門是全他力或二力法門?師父說是自他不二,所有的三昧光當中,惟有阿彌陀佛的三昧光是自他不二,所有八宗中只有阿彌陀佛的光跟我們的光是自他不二,所以要修淨土,其他七宗都是靠自力光明。善導大師主張全他力,藕益大師說自他二力,而現代知識份子要解行並進,二力說法幫助較大。往生西方一定要信願行,其他如修九住心,還有要想盡辦法與佛感應。師父看大家的臉,都還沒有一個有想盡辦法的樣子,大概都在想著怎麼賺錢及布施,我們一定要為自己想盡辦法。淨土宗主要要靠三力成就,所謂佛力、法力、心力,法力對是對法的憶持力,三力不可思議,這要領要把握住。


意要能體會能念所念性空寂的道理並不容易,剛開始執持名號而念,念到寂靜處你不能執著念佛的我,這時能念、所念都要放下,要如何取捨?不取不捨是中道,在念佛的時候有一個取,最後不取才能入你的清淨心,這就是功夫。念到妄想插不進去的時候,那心就能靜下來,然後空寂的心就生起,那時身心就輕安,但不要執著空寂境界,在不取不捨中拿中道。要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剛開始是不能念要他念,如每天要喝水一樣,相信佛一定會來接我,我絕對可以到西方,將此心識深種識田。如達賴喇嘛一天要訓練七次的死亡,睡時所穿的衣服叫壽衣、躺在床上叫棺木,鞋子不放在床前,因為生命無常,不知道明天是否還穿的上。而我們念佛行者,一天當中一直念佛,念到我決定可以往生,佛一定來接引我,有一天強者先牽,必定往生。



附:賑災前行意樂開示


當我們在辦事時,為什麼有人會遇到人事物等種種障礙,而有些人卻能所作圓滿呢?這與我們的功行有關,主要觀待我們在辦事前是否有作前行、發願,因為我們的冤親債主隨時伺機而動,當我們起貪瞋癡時就會攻擊我們。只要把前行功課做好,內心就有光明,因佛光照耀著,所以冤親債主他不太敢靠近我們。如悟達國師的公案,人面瘡於等待多時終於得以乘機報怨。所以遇境時要觀照當下那一念,是否正念現起最要緊,如病苦中觀照自己是生起煩惱或是正念覺起。許多人對這些道理都知道,但面對境時依然習氣深重,功夫用不上來?這需要有定力,首先要能遇境不起煩惱,所以在辦事前先發願作前行等功課,這樣能使定力加強,頭腦也變清楚,障礙自然較少。


當我們一念發心要利益眾生時,身上就會發出光明,這叫菩提光,龍天就會擁護,自然就感應許多助緣,原來能力雖然不強,但事情都能圓滿達成。同理我們對善知識起一念恭敬心、供養心,龍天就會擁護。不論作世、出世間的善法,都很注重要發菩提心,因為十方三世諸佛以菩提為因,所以發心很重要。在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往生淨土都是大乘。古德說:大乘跟淨土有密切關係,大乘就是成就淨土度眾生,另外從斷煩惱來講,當我們發心的時候,就比較無我,能捨我執的人,才能發心去幫助他人。凡夫從世俗菩提做起,先恭敬父母師長等有恩的人,進一步冤家,以慈心三眛來說,先對親家,以慈心定光照在自己的父母上,讓他們離苦得樂,進一步冤家,其次四方乃至遍一切處,在定中把慈光散布出去。


最後談到這次賑災並供養師父應有的心態。第一、見到法師猶如見佛,第二、供養每法師猶如供養十方僧,這是絕待緣起而非對待緣起而,第三、這些法行都回向西方,第四、回歸清淨心,以無所得故心清淨。以清淨心去供養,不要去分別受供者是否有修行,虔誠供養他,他是三寶的代表。若以較量功德而言,師父們有出家的功德,持一戒便有一戒的功德,何況多戒更輾轉倍增,主要是供養他的戒功德。又清淨心供養,都是菩提道上的助緣。中論裡談到三心,第一、歡喜心:要去做供養的心要非常非常歡喜在作準備,第二、無所得心,供養的時候心安住在無所得,不執著布施的心,第三、無悔心:布施完後沒有後悔的心。最後祝福這次法行得以圓滿,並回向法界有情,同生極樂國,早日速證菩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