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啟蒙園地-出師表

人物介紹

 

 

 

心刻

壹、人物介紹

一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諸葛亮在隆中十年,雖躬耕壟畝,卻胸懷遠大,不僅通曉歷代興亡之道,而且對天下大勢也瞭如指掌,形成了他的政治見解和經營天下的宏規偉略。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為其誠意所感動,把自己多年對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實施步驟和方法,這就是為後世廣為傳頌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成為蜀漢建國立業的總方略,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的主要輔佐良才。後助劉備,聯孫抗曹,勸說猶豫不定的孫權,定下了抗曹決心,兩家結成聯盟。於是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境內)火燒曹操戰船,大敗曹軍,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戰後,劉備佔據荊州(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公元二一一年,又率兵西征,迫使劉璋出降,從而實現隆中對提出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使劉備得以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三分天下而居其一」。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西元二二三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囑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建興五年(西元二二七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建興六年,出兵散關,圍陳倉,終因軍糧不繼,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積勞病逝於軍中,諡號「忠武」。

孔明先生擅長運用攻心戰術,並重視外交配合,建興元年(西元二二三年),益州郡(今雲南東郚)豪強煽動孟獲等人武裝叛亂,反對蜀漢。為了穩定後方,諸葛亮決定率軍南征,平定叛亂。採取「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原則,率領大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在軍事進攻同時,展開強大的政治攻勢,將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獲得了南中地區長期安定的大好局面。其卓越的攻心戰術,為後世兵家所稱道。

陳壽說他以「治戎(治軍)為長」(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當時,蜀國弱小,不能動用太多的民力。因此,諸葛亮主張在精兵省將,精練能戰的前提下,訓練一支能攻善戰的隊伍。所以經他調練的蜀軍,行軍作戰很講究陣法,諸葛亮從嚴治軍,賞罰分明。馬謖是他器重的參謀,在第一次攻魏時,因為貽誤戰機,諸葛亮揮淚將其斬首。而王平勸阻馬謖於前,失利後又能從容撤軍,被破格升為討寇將軍,凡此均是軍法明,賞罰信的證明,他的善於治軍,連其敵手司馬懿也十分欽佩,謂之天下奇才。

諸葛亮還十分重視改革軍械兵器,他把戰國以來使用的兵器「弩」加以改進,使其一次能連發十支箭。為了解決軍糧運輸,他又設計製造木牛(一種獨輪車)、流馬(人力四輪車),大大提高了軍需物質的運輸能力。尤其是他總結前人作戰經驗,創造了八陣圖,深受後人重視,史書稱「推子(諸葛亮)八陣,不在孫、吳(孫子、吳起兵法中沒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蜀記)。杜甫則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給予了高度評價。

總之,諸葛亮是一位具有深遠見識的軍事家和謀略家,他運籌帷幄,多謀善斷,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豐功偉績,將永遠彪炳於史冊。

二 漢昭烈帝劉備(西元一六一二二三年)

劉備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祖父劉雄、父親劉弘曾舉孝廉為吏,不幸早喪。劉備從小就跟其母過著貧窮的生活,以賣草履織蓆為生。為人寬厚仁義,不善阿諛奉承;但做事精明果斷,常以眼淚作為武器,達到其目的。身長七尺五吋(大約175公分),眼能顧其耳,雙手過膝,面如冠玉,唇若塗脂。東漢末年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在諸侯混戰中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曹操,大敗曹操於赤壁。西元221年稱帝,建都成都。為報義弟關羽的仇,及討回荊州,出兵伐吳,大敗而歸,於西元二三三年病故於白帝城。

三 劉禪(西元二○七〜二七一年)

劉禪字公嗣,小字阿斗,劉備子。為人懦弱,不理政事。二二四年,十七歲即位成都,諸葛亮約四十四歲;宦人黃皓於二五八年開始專政,至二六三年蜀漢為魏所滅。後主輿櫬自縛,向鄧艾投降。為魏元帝封為安樂縣公,二七一年薨於洛陽。

初嗣位,諸葛亮輔政。亮死,寵信宦官黃皓費禕董允秉國時,皓尚不敢為非作歹。允、禕相繼去世後,皓遂用事,朝政日非。炎興元年西元二六三年,封安樂公,徙洛陽。晉王司馬昭與禪宴飲,為他表演蜀地歌舞,隨降的蜀漢官員都很感傷,而禪仍嬉笑。司馬昭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這就是俗諺「扶不起的阿斗」的來歷。一天,司馬昭問禪:「頗思否?」他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對蜀國滅亡沒有絲毫傷感。後人將「樂不思蜀」做為成語,泛指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貳、釋題

出師乃出兵也。左傳文公十六年:「夫麋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

漢代制定禮儀,把「上書」分成四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表是古代大臣寫給皇帝的奏章,文辭華麗,貴於婉轉含蓄,而本文則文辭簡樸,語重深長,充滿感情,故古有名言:「讀出師表而不哭者是為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哭者是為不孝。」

諸葛亮曾上《前出師表》及《後出師表》。本文為建興五年(西元二二七)三月,諸葛亮準備率軍北伐至漢中,所上《前出師表》於後主。

參、大意

諸葛先生以親賢臣、遠小人勉勵後主,並以討曹魏、復舊都自誓。(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