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參訪觀摩
入寶山滿載而回(四)
編輯部
親近善士學儒佛
立志預習與聽聞
陶然融入忘時年
依然成嶺側成峰
連志道老師於草屯開辦弘明國小,在弘明幼兒園畢業成果發表會時,吾人有幸觀摩學習,並在老師許可下就教育與個人修學上,提出若干問題就教老師,承蒙老師慈悲一一回答,使參訪者受益良多。今將座談內容記錄陸續刊登,期令讀者亦能受益,是所至願。
問:其次做弟子的每一個人都認為 他所看的 雪公老師就是這樣,自認所做不違師意。到底 雪公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老師您心目中的 雪公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如何能令所作不違師意?
答: 雪公老師是什麼樣的人物?相信沒有一個人知道,比方說像這個杯子放在中間,每一個人都看一方面嘛!對不對?有的看到花紋說這是花,另外看到茶杯的顏色說不是花是白的,又有云:ㄟ不是不是那是一片葉子,有的看到葉子、有的看到花、有的看到白的、有的看到金的,你說哪一個人錯了?每一個人都對,你說哪一個人對了?沒有一個真的對,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也不知道。
問:如果有人問:老師您這樣做, 雪公老師如果在世看到老師這樣做的時候是高興呢?還是不以為然?還是沉默?還是怎麼樣?老師您能預知 雪公老師的心?
答:我學人不能預知 雪公老師的心,但是我想用一個道理來加以說明,任何一個學佛的人都一樣,可以按照一個道理來說明, 雪公老恩師他交給我們的道理是什麼?他常常告訴我們,我們要以孔子為師,以佛為師,就是說我們要把孔子與佛菩薩當成我們的老師,來向他學習。佛菩薩、孔子,到底他們的內涵是什麼呢?孔子他一生的想法,都在論語裡面,廣泛的是在六經或十三經中,精華處就是在論語。佛菩薩內涵就在這些三藏經典,所以我們只要是按照這些永遠不改的道理來走,相信不但是 雪公老師,佛菩薩他們也會助我們一臂之力。
問:既然老師幫我們推薦孔子與佛,以之為師,作為原本的老師,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這個眼前的老師?老師已幫我們推薦孔子與佛菩薩為老師,我們就直接去經書與論語中去找老師就好,何必向眼前這個老師來學?
答:所提的問題,豈不聞古人於佛法的深奧處而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也就是說,佛法的經典(經是永遠不變不改的道理),若沒有懂得經典真義的人來告訴我們,吾人是不太容易瞭解。一個人能夠不需要已經研究過很久且又有心得的人來告訴我們佛法,這種無師自通的人,有沒有呢?我們不能說沒有,比方說六祖慧能大師,可是在整個佛教史上,其實也是很少很少的,而且六祖也是要經過五祖的指點,才真正的大徹大悟。所以佛菩薩、孔子雖然是我們心目中所追求的最後目標,可是我們要如何能夠正確地慢慢走向這個目標,必須要有引領的人,此引領者就是我親近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從親近善知識當中,去了解孔子、佛菩薩的內涵,慢慢的去學習,所以善知識非常的重要。在經典裡面說,善知識是成道的全因緣,有一次阿難尊者就跟佛說,他覺得善知識真的很好,善知識是成佛的半因緣,一半是因為善知識的緣故,一半是自己的緣故,佛向他說不是,善知識是成道的全因緣,由於有善知識的誘導提攜,所以即使是懵懵懂懂地學習,也能走到真正的路上去,最後走到目的地,所以是善知識讓我們到達目的地。
問:雖然善知識的領導是非常的重要,是成道的全因緣,但是學生的立志也非常重要,老師能有今日之成就,必是當時很有志向,試問您在大學的學佛過程中,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尤其一般人都說要有世間的出路,如果學佛沒有先把世間的出路先想好,這個佛能學嗎?有時候學佛不要太死,也不要太理想化,要兼顧事實,請問老師那時候怎麼去突破這樣的障礙?
答:提到學佛要兼顧事實,這點確實很要緊,學佛就是要兼顧事實,但是在行走學佛的道路當中,我學人相信在座的諸位,如果不是過去多生多劫,曾經在佛法中種過善根的話,這一生絕對沒有辦法來學佛,尤其是在這麼亂的當中,也很難學到真正的佛法,所以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其實不只聽聞金剛經,因為在末法時要聽聞到正法都是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今天才能夠來學佛法,而且碰到真正的佛法。我學人以前在學佛的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尤其是在年輕的那個時候只覺得很想要一樣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就是一直心裡面覺得很希望能夠學到一樣東西,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後來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原來要的就是這個東西,尤其是第一次參加 雪公老師所辦大專佛學講座第一期之前,我學人已經看過很多的書,尤其是禪宗的書,看的很多,現在比較少看,以前看很多很多,但是第一次參加了講座之後,一下子覺得非常的暢快,因為在這以前,自己所學的那些,就像一顆一顆的明珠,是散落一地的明珠,而碰到 雪公老師那次講座下來,就像有一條繩子,將那散落在地上的明珠,一下子串起來。所以從此以後,就走上學佛的這條路,而且是一條不歸路,是自己讓自己不歸,再也沒有做其它的想法。
那麼這樣是不是不顧現實呢?什麼叫做現實?你們研究過十四講表都知道,一般人所謂的現實其實是什麼?就是造業啊!你看現在電視上每天在做什麼事情?如果你打開電視,相信在座的諸位一定一直轉台不知道看那一台才好,看到電視所報導的,你會覺得怎麼是這個樣子,所以雖然學佛,我們還是在做利益世道人心的事情,只是你所要的不是去打知名度,不是要人家瞎捧我們,不是去報紙上一直見到那些名字而已,而且在做這些佛事的當中,有正當職業與收入,可以過日子。至於過日子則很難說,粗茶淡飯也是一天,一擲千金也是一天,或云:要維持生活的水平,然而你說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水平?人比人氣死人,你說什麼才是真正有水準的生活,很難說。像那慈禧太后每天大概一兩百種佳餚,結果筷子拿起來要吃那一種呢?都不吃!端過來一碗小粥的稀飯,覺得好吃!一兩百種的山珍海味卻吃不下去,就吃一碗稀飯,那我們就只吃稀飯就好啦,何必擺上一兩百種美味在那裡看呢,而任意浪費福報。所以如果慢慢對道理了解的話,其實你對人生的看法就會有很多的不一樣,可是要達到這樣很不簡單,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的人,他覺得活得很有價值都是因為別人的肯定,自己不能去肯定,自己這樣做這樣走,是否非常的有意義,都想得到你的親朋好友以及周圍的人肯定,所以當那些人都是一般人的看法,給你壓力,你會覺得對喔!雖然他們不一定對,但你自己會感受到很多的壓力,可是當有一天,你自己弄得很清楚的時候,走這條路就很坦然,也有正當職業,又能夠做利益世道人心的事,那有什麼問題呢?所以我學人覺得,要先把觀念弄清楚是最重要。(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