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參訪觀摩

入寶山滿載而回(五)

 編輯部

自動歡喜陶醉中   把握時機勤學習

試教磨練聞思力   觀長隨喜短警惕

慢心生時須對治   若能遇到善知識

預習上課作筆記   名師總是出高徒

    連志道老師於草屯開辦弘明國小,在弘明幼兒園畢業成果發表會時,吾人有幸觀摩學習,並在老師許可下就教育與個人修學上,提出若干問題就教老師,承蒙老師慈悲一一回答,使參訪者受益良多。今將座談內容記錄陸續刊登,期令讀者亦能受益,是所至願。

 

問:確定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而且從小就要確立(立定志向),並且充實學養與道德,將人格健全並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且與有志之士結合共識,懂得祈求佛菩薩的加被,成就與成功是佛菩薩的加被使然,亦是天之未喪斯人也。故成就絕非只有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得到那麼好的成果,但也不可忽略個人的努力,尤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做筆記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老師培養的學生,都非常的好,可見老師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老師作筆記之能力。末學看過老師的筆記,發覺老師的筆記非常好,尤其以筆記將老師上課的意思呈現出來,回到家裡面看一看筆記,就把老師所教的概念浮現出來,像這種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是非常的重要,老師是如何培養出這樣的能力出來?

答:說到做筆記,我學人非常的慚愧,有師兄比我學人做的更好,他們的速記能將 雪公之意,全部都記下來,我學人還不能夠做到這樣。不過當年在跟 雪公老師他老人家學習的時候,老人家一直說一件事情,所以當時就這樣做,覺得效果真的很好。記得剛開始親近 雪公老師的時候,是來聽華嚴經,前面自己看了一堆一堆的書,而事實上是搞不清楚,聽的時候就每一次這樣子聽,結束的時候,  雪公老師非常的慈悲,帶著我們看電視的平劇,我們就陪他看平劇,以前我學人最不喜歡看平劇,為什麼?覺得那個平劇怎麼一個字就拉得那麼長,可是呢?在那裡坐著陪  雪公老師看平劇,看了好幾年之後,覺得平劇非常好,現在是沒有時間,要是有時間的話,我學人非常喜歡看平劇,唱作俱佳,真的很好。看完之後,老師都會與我們簡單的談一談,他問我們說,你們聽經之前有沒有先預習啊?沒有,那你們何不去找出華嚴疏鈔來看看呢?事先先看一看,然後再來聽,當時就趕快回台北,到華嚴蓮社請來一部華嚴疏鈔,當時聽華嚴經是從中間,由第六住、第七住菩薩處開始聽起,一打開華嚴疏鈔預習時,真像有字天書!不知道它在寫什麼!慢慢看與揣摩。每一次在聽課以前,都會先做一個預習,尤其是到了後來的論語聽講,所採取的注解如論語集釋內容很多,每一次在聽講之前,都會把那些集釋先看過,當在看時會有些疑問,有些懂有些不懂,可是在聽的時候,一下子就心領神會,所以其實讀書預習比複習重要,而且預習的效果非常的好,如果有預習的話,在聽的時候你大概已了解八九成,不知道的只是一兩成而已,回來再複習一下,非常的快,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談,說爛了的話(老生常談),可是很少人願意做這樣的功夫,當時因為聽  雪公老師這樣指示,覺得這樣做很好,所以後來在聽 雪公老師講課的時候,我們大致都知道進度且事先會預習,所以後來聽課的時候,就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非常的舒服,尤其他在發揮那些道理的時候,覺得非常的好。可惜啊!那時候我們覺得一輩子都能聽  雪公老師講課,所以我們都沒有去想很多的事,每天很快樂的過日子。我學人那時候年齡也不小,可是年齡很像十幾歲一樣,後來 雪公老師往生不到一年,年齡加倍的成長,原來三十幾歲像是十幾歲,一下子就變成五十幾歲了。唉!當時 雪公老師有一首詩,後面兩句寫的很好,說「秋色鄉關等閒度,今無一似始知難」,當年在故鄉的時候,秋色鄉關,覺得沒什麼等閒就讓它過去,可是到今天沒有一樣的(景色全非),才知道秋色這些鄉關不那麼簡單,真正有這樣的感受。故學人回想起當時是非常的快樂,那種學習是一種享受,可是現在已沒辦法回復當時狀況。

 

問:老師剛才講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預習」,何以蓮社前輩們學習的效果會那麼好,在遇到 雪公老師沒有多少年就學有所成,一方面是來自於非常的珍惜,而且是快樂的學習,不是父母逼的,而且老師遠從台北到台中聽課,不曉得老師家裡是怎麼樣看待這個事情(何以學佛須要如此辛苦)?我們學佛如果是父母逼的,或者是不得不來的,或是人家叫來只好勉力為之的,或是來露個臉給別人看,這樣的學習都在浪費時間,但是如果說自動自發、很歡喜的學習,而且是一種出神入化的學習,並且懂得事先預習,這些都是我們後輩所應效法之處,我們大概都是來的時候忘了帶書,或者是回去時書放到那裡已不知道了,或者是回去將書本束諸高閣。特別是預習,學人也感覺到預習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中數學、物理、化學成績好的同學都知道預習,但是佛法預習有什麼用?大學聯考又不考,面對於未來走向之時,對於佛法學習看不到能學什麼技能?有何出路可言?事實上佛法能夠利益世道人心,好好的學佛來利益世道人心,這不是出路是什麼?難道是從事物質建設,追求個人享受才是出路?所以老師剛剛講的這些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雪公老師上課的時候,老師您在台下做筆記的那種專注精神,簡直就像入定一樣。老師您能不能說說,您在做筆記的當中,是怎麼樣的融入老師所講,因為一般人聽 雪公老師的山東腔不好懂,且或感覺沒有像一般名嘴一樣講的頭頭是道,您是如何融入老先生所講的意涵?

答:對於 雪公老師的山東腔啊,我學人一聽就懂,所以這是宿世的緣份,因而一聽就能懂他的腔調,在往後聽課的當中,其實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融入,不知道一下子就下課,在聽課的時候都這樣。講個笑話給大家聽聽, 雪公老師也到學校講課,比如他去東海研究所講詩,後來也有研究所的學生到蓮社來聽,老恩師正式的課就是研究所的課。有一次 雪公老師在講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這首詩,娓娓講著就講完了,我們那些同學每一個人聽的心曠神怡啊,一邊寫筆記一邊非常快樂享受而結束了這個課,因為我們與東海的那些同學也蠻熟的,我們下課很高興就問那些同學說你覺得怎麼樣,他們說老師前面講那麼多那麼多,怎麼進入這首詩只講五分鐘,真正講這首詩只有五分鐘,前面講那一堆一堆是講什麼? 雪公老師講詩你如果不會聽,幾乎每一首你都會這樣覺得,其實他從第一句就在講那首詩了,講到最後一句入詩文時,同學聽了覺得怎麼只有五分鐘,為什麼?他(老恩師)說同學你看看,這句「昔聞洞庭水」就是什麼意思?他這樣講的時候同學才說:喔!是在講這首詩,前面的兩個小時都不是在講這首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解呢?因為這首詩你要先瞭解杜甫當時的時代背景,你才有辦法瞭解那首詩真正要表達什麼意思。所以老師就在講當時的唐朝情況,杜甫的這個時代背景經歷,他老人家一邊講、一邊講,詩裡的意思早就講完了,詩意講完才入詩文,結果同學們以為老師才講五分鐘,其他的都是閒話。

所以聽 雪公老師講詩的時候,與其他人講詩完全都不一樣,他用的是禪宗的方法,烘雲托月的方式,所以他講詩講究言外之意,可是一般人把詩拿來講,就變成像是講古文一樣,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這樣講下來,少掉那種詩的詩趣。 雪公老師在講詩的時候,你會從他那些文字裡面,就聽出他言外講什麼,就覺得很有趣,他沒有講出來的你都可以瞭解,非常的有趣,當時聽詩真正是大享受。唉!今天讓我再回想起當年的情形。

 

問:剛才老師講的聽課耐力非常的重要,我們有時候不耐聽,上課時或自己看自己的書,或者打瞌睡,或者想東想西,或乾脆寫自己的東西,不耐聽,然因為受到連老師這些前輩的影響,這幾年下來如果說有一點點進步,也與耐聽有關,不管老師講的是怎麼樣,要耐聽,而且要反覆的去推理,甚至在筆記當中,就要把所聞的觀念串起來,對於學習有莫大的幫助,當然比起像老師這些前輩,功夫是差非常的多。然剛才老師說與 雪公老師是這樣的學習,但是一般 雪公老師會以折法和攝法調教弟子,然一般都是喜歡老師讚嘆提攜(攝法),不喜歡老師擺臉色生氣、或者是默擯、責罵(折法),老師您在受 雪公老師這些折法、攝法的時候,您是什麼心情?

答:所提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大前提,我個人一直這麼覺得,在我們這樣學習當中,很深的感觸就是學生難為,老師更難做,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學生大部分是吾愛吾師更愛真理,雖然很敬佩他的老師,可是如果老師不合理的話,那他就不接受那些不合理。可是大概在二、三十年以前的那種學習與現在不太一樣,大家在座如果年齡大一點的,你回想一下那些善知識他們在教導學生的時候,其實都是折攝並用,而學習的人在選擇老師的時候,他會很慎重而不會隨便,以前的人是這樣的,他在選擇老師的時候,他覺得這個老師他願意跟他學習,是值得向他學習的、是他佩服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之下,在那個時代的風氣內的人都能夠接受師長調教,無論是折法或者是攝法,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但在教理上會進步,在自己的習氣上也能夠改變,然而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現在時代若用以前方法則不行,你每一件事情都要跟他道理講的很清楚,你跟他講的很清楚他還未必同意,他會覺得你(老師)有你的理,我(學生)也有我的理,你的好,我的也不錯,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你要換個心情,以前是你要聽老師的,現在你要聽學生的。(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