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參訪觀摩-金門文化民俗之旅

不一樣的金門行

 傳緒

放下塵勞海外行

昔日服役之浯州

放生教化益當地

不枉純樸功與恩

今年初正愁案牘勞形,蓮榮師友相邀金門放生之旅,慨然允之,望能放鬆身心,又見行程有小金門之行,更是打從心裡歡喜,喜故地重遊,二十餘年前曾戍衛小金門,小金門又名烈嶼,有諸多往事可回憶,尤其是青岐;前年「浯州」行,景物已不復記憶,只能嘆息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罷啦!

蓮榮不論辦學或放生,行前依個人專長、老少、性別等差異,組成不同任務編組,以利活動之推展,而此次旅途,末學因僅能參與前二天活動,故未與歸屬,兩天內參與二次放生活動,第一次為海上放生,師友們齊搭放生渡輪,襄助人員乘坐小艇,尾隨於後,行駛於黑水溝,約十餘分鐘後停泊,茫茫大海,從遠方開來另一葉快艇,接洽放生人員。由於艇小僅能容納少數人,首先放生組長彭師兄一躍而上,末學與小艇咫尺之近,跟著步趨跳下,還來不及招呼,小艇已呼嘯遠離渡輪,站立小艇,與波低昂,迅速為彭師兄戴上塑膠長手套,駛至海峽中線與另艘漁船之大陸漁民接頭,猜想即是所謂小額貿易,交易之放生種類有魚、蝦、蛤等。當時推想自己越分,不該上小艇,深感愧疚;繼而思索既佇之、則安之。因小艇承載有限,復加上有些生物不宜運送,須當下放生,彭師兄手執淨瓶,向生物灑大悲水,勉力自己做個稱職好幫手,口中不斷念佛號,雙手忙著放生,對岸漁民,亦一併協助,一籮籮魚蝦緩緩傾倒海面,一面又將一筐筐、一袋袋蝦蛤運至小艇上,隨後大陸漁民更打開船板,一塊一塊卸除,將裡面的生物放生完後,又一片片裝回去,之後方彼此互道再見。而我們的船,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又返回渡輪旁,並將小艇上之生物,搬上渡輪之甲板上,眾人依序在放生組之協助下,完成神聖之放生法行,祈願彼等眾生,未來世能成為大夥兒之道侶。而不厭其煩記此一過程,實基於明白此段事之經過,蓮榮師友只有彭師兄與末學了知,更何況海峽中線之放生,於末學而言,亦是生平頭一遭,存於腦海不若握管書之。

第二天晨起,太陽才剛露臉,師友不論老少精神抖擻,感佩大家做善法不落人後之勇猛心。由青岐經楊厝,走向海邊,邊走邊追憶,竟然依舊無法認出昔日青岐之舊貌,僅存留地名罷了,就讓昔日美好的印象筆直潔淨的戰備道、氣宇軒昂的革命軍人、朝氣洋溢的村民,長存記憶中;走著走著,來到放生岩岸邊,立於平台上,極目望去,三五艘漁船,泊靠岸邊,這些前置準備,連同昨日妥善的放生,皆由心迎師姊及其家人之熱心安排,方有現成善法可做。當天印象最深刻為螃蟹的放生,見其為漁民們綑綁著,動彈不得,我等放生須一一為其解開束縛,記得當下生起設身處地之覺受,我不正如牠,現前為名利所束縛,無始劫以來為無明所綑綁,定得依持善知識,以求解脫;在放生過程中不慎弄斷一隻螃蟹的左螯,當時自責不已,蓮友趕忙安慰,返家相告稚子,也告知彼等為甲殼動物,有再生能力,心地頓時釋懷。放生完後,循著海岸邊返回旅舍,有人發現一段看似岩石的路面,實已化為泥,泥面紋路甚美,採集小塊並攝影留念,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用心體察萬事萬物,皆有可師法之處,滴水可穿石,浪濤能令石變泥,用心專一,金石可鏤。

二天行程緊湊又充實,除做放生之法行,也與青岐村村民於里民中心,設立佛堂同做晚課,分享心得;為廣求善緣,師友們雙手捧著供完佛之壽麵,挨家挨戶發予村民,施受兩方俱歡喜。老師秉持雪公太老師之訓誨,到一地便要利益一地,目睹村風純樸,教化心頓時興起,欲於暑假時將成長營移師烈嶼。青岐以洪姓為最大宗族,衍出敦煌;彼等祭祖與台灣本地不同,尚存佛龕古風之遺制。老師、蓮友與心迎師姊家母親、親朋好友等於老家閒話家常,煦煦然,如沐春風;陶陶然,和樂融融。

此番遊歷金門,自不能免俗,縱使悠游好山好水,與老師同遊,真是殊勝而迥異:一行人登太武山,先至山麓之忠烈祠,悼念忠魂並念佛回向;既登頂禮海會寺,與住持齊念聖號回向無垠眾生;九宮地下防禦坑道與翟山坑道齊名。老師更請彭師兄講解鑽山洞之艱辛,好讓大家對眼前巧奪天工之情境,有所認知,乃由國軍袍澤,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鏟一鏟以血汗性命所締造,要能對境生起覺受,引發感恩的心。瀏覽經國先生紀念館,觀其生前文物,平實、平常而不華麗;二百一十三次造訪金門,是對這塊土地黎民的慈愛,臨境能生師法之覺受嗎?……

旅遊就人生而言,是一順境,最易生起貪著的心,幾次與老師同遊,不斷學得對順境,要懂得用做善法的心轉境,如是體會,不知然否?旅遊對己而言,能放下萬緣,持名念佛,累積西行的資糧,真是一兼二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