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參訪觀摩-金門文化民俗之旅

放生心得

 心隆

舊地重遊觀其史

讚留原貌風俗厚

曾是戰地衛台灣

今日觀光能記否

這次到金門,是末學第二次金門之旅,第一次金門行是五年前在陳學長(從小在金門成長的在地人)帶領下和老婆大人在大金門遊覽了四天,而五年後的今天,因蓮友的因緣,不僅再次踏上金門,也登上了小金門,彌補了前次未遊烈嶼之憾。

二次金門行,末學印象最深刻的是島上處處可見的閩南式建築。金門古稱浯洲,西晉時,五胡亂華,中原六姓義民避戰亂而遷移至此。唐朝設立牧馬場,由陳淵率十二姓牧馬於此,從此島民逐漸繁衍。宋神宗時,將金門納入中國版圖,南宋於此設立監場,宋朝大儒朱熹,曾渡海來金講學,故金門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如「開台進士」鄭用鍚即是金門人。從歷史文獻和地理環境觀之,可知金門實是今日臺、澎、金、馬閩南文化的傳播者,無怪乎許多竭力保護閩南文化的學者,大聲疾呼,希望政府在開放、開發金門觀光之際,更應保護地方文化的延續,避免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令先人苦心經營的文化遺產受到傷害。

在金門,無論祠堂或是民宅,均可在其門上,看到「╳╳衍派」的字樣,經詢問後才知道這代表這戶人家或宗祠祖先的來源,譬如辛姓之祖先為「隴西衍派」,王姓祖先為「太原衍派」,但也有同姓而「衍派」不同者,另一令末學好奇的是心迎師姑老家正廳掛著兩盞大燈籠,上面寫著地名,據說這是這戶人家的燈號,正方中間除了供奉菩薩神明,右邊供奉著祖宗牌位,牌位放在雕刻精緻的木龕中。

前述的點點滴滴,反映出金門仍保留著濃厚的「慎終追遠」情懷。古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從純樸的村民鄰里間之相互扶持觀待中為這句古語找到了最好的註解。

金門另一特色就是她的戰地風光。自三十八年起金門島便有數起戰役,其中最有名的即是三十八年的「古寧頭大捷」和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為了防禦和掩蔽的目的,島上許多軍事設施均地下化。此次在大金門參觀的翟山坑道,坑道內可駐紮兵營,軍用車輛在內通行無礙。再往內走,眼前突然出現一條既寬又深長的水道,水中的倒影令大家嘆為觀止。在驚嘆坑道工程浩大之餘,遙想當年開鑿這花崗岩地質的坑道,其中的艱辛和困難不是今天參觀的我們所能體會。

在參觀了北山古洋樓(洋樓牆垣上彈痕累累)、古寧頭戰史館和八二三紀念館,經由文物的呈現和導遊的解說,大家少許感受到當初戰況的慘烈。回想民國三十八年至四十年代,駐守台、澎、金、馬的國軍官兵多是離鄉背景,隨政府南遷的部隊,其中大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子弟。在那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孤立無援的年代,如果不是他們誓死捍衛疆土,哪有日後台灣經濟奇蹟的出現?或許有人會說,台灣的安定是靠著美國的協防,但這是在我們立穩了腳跟,而且美國面臨著蘇聯共產國際全球赤化的威脅下,才有協防台灣海峽之舉,其間的詭譎多變絕不是我們可想像的。尤其現今中共正大量竄改抗戰歷史,但我們卻因自己內部陷入意識形態的迷失,無法對其作正面回應。深恐日後八年抗戰真相湮沒,果真如此,我們如何對得起在抗戰中犧牲的千萬軍民?又如何令其安息呢?

撫今追昔,末學對金門島上的軍民,在過去數十年的犧牲奉獻,只有發自內心的感恩。對於現在處於轉型的金門亦深寄厚望,希望政府在發展觀光造福地方百姓的前提下,也能妥善保留延續金門的文化資產,以及詳實記錄過去時間裏,島上的軍民是如何相互扶持、體諒,走過那艱苦的非常時期,讓後代的金門子弟以身為金門人為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