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九二年三月各班返班記事

和合班

 淨調

本次上課的主題是「勤與惰之間」,一開始上課李老師就跟大家說了幾個小故事,有個故事很有趣:從前在某個村子裡,有一位沒有工作的人,村長安排他去看管墓地,他也答應了,工作沒幾天他跑來跟村長說他不想做了,他覺得在那工作很不公平,因為全部的人都是躺著的,只有他是站著的。懶到這種程度的人我們會怎麼看他呢?讓我們來想想,懶惰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同學們的答案是做什麼事都覺得無聊、動作緩慢、沒有恒心…等,老師告訴大家,懶惰的人容易無精打采,可是如果一早起來能夠動作迅速、做做運動,就能克服懶散的習慣;懶惰的人生活環境必髒亂不堪、儀容邋遢;不懂得安排生活,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老師建議同學們利用行事曆,把事情先行規劃,這樣就不會一大堆事積在一起做,讓自己過得很緊張、很辛苦、依賴他人。我們再來想想有哪些成語是用來形容懶惰的人,一般會用好吃懶做、東拖西拉、無精打采、雜亂無章來形容,其實如果能把東西都歸定位,就不會花很多時間找東西,何樂而不為呢?不只個人需如此,各種事物、各行各業都需要有規劃,比如水電工一般會把開關設在門進去的左手邊、插座會在它的下方離地面約三十公分處,這樣的習慣對自己和使用者都很方便。

懶惰的人我們如何看待他呢?我們會喜歡和他做朋友嗎?試想一個總是抄你功課的人,而且抄了以後分數還比你高,你心裡會舒服嗎?懶惰的人就像沒有味道、失去顏色的花朵,沒有人想要多看他一眼,就像佈滿蜘蛛網骯髒不堪的房子,任誰都不想踏進一步,懶人懶得理人,懶得觀照自己,懶到別人也懶得理他,懶到人人討厭、唾棄。

而懶惰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那將會一事無成,在心理上容易消極墮落、未老先衰,生理上反應遲鈍、腦子生銹,身體容易積垢長蝨,有句翹皮話形容懶人一生只洗三次澡,第一次是出生的時候,父母親幫他洗一次澡,第二次是洞房花燭夜,第三次就是去世要入斂的時候,別人再幫他洗一次澡。懶惰會使家財日減、名譽聲漸墜。

既然懶惰這麼多缺點,我們要如何遠離懶惰?我們可以先由一些例子來勉勵自己,像佛門中的「頭陀行」,僧人以不斷的自我要求來提昇忍耐力、加強自己心志,得到無比的快樂。如頭懸樑、椎剌股的孫敬與蘇秦、手不釋卷的呂蒙、感動於磨杵成針的李白、大器晚成的崔林,其中如蘇秦,他最早投靠秦惠王,可是不被受用,因此到了他哥哥家寄住,可是他的嫂嫂看他一無是處,因此把他趕出去,他從此發奮苦學,因為怕自己不夠用功,所以如果自己想睡覺的時候就拿椎子刺自己的大腿,最後掛上六國相印,他們都是能夠體會時光易逝、事不易成,唯有不斷勤奮學習才能不負此生,因此最後都有一番的成就。最後老師提醒大家雖然關於勤奮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勤與懶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必須在平常養成好習慣,多動腦思考,多動手去做,時時保持高度士氣,否則懶惰的念頭一起,種種弊病、不好的後果就會隨後而到,希望同學們都能時時提醒自己。

第二堂課為「十大礙行」,十大礙行經明、清、民國流傳至今,內含許多人生的經驗談乃成功之秘訣,堪稱為經典之作。佛是遠離最微細煩惱痛苦,是最快樂、最有意境的人,是我們讀書求學的目標,因此同學都有可能成佛,但是如何去除煩惱,尤其處在種種橫逆當中,特別是修善利益眾生所招感的挫折與障礙,要如何調伏煩惱與不平的情緒?常常讀誦、觀修十大礙行可以加強對治煩惱的能力,特別在身處逆境時有正確處理問題的心態,與撫平自己起伏的情緒。

身不求無病,沒病身體健康的時候最容易浪費時間、消耗福報,有病時正好可以藉此清心寡慾,自我反省一番,好好去除不好的慾想,所以病是我的良師。處事時有障難才能使自己驕奢的心被對治。究心即是明心見性,心靈成長與開發要按步就班一步步來,不然會錯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若吾人求學沒有在聖賢心地上下功夫,藉著這些學習上的挫折,或者是師長的考驗來穩住自己所學,則所學不能紮根。利益眾生種種善行,或有種種阻撓,正考驗自己利益眾生的誓願,否則會把聖賢利益眾生的行持看輕了,將這些魔障當成自己的願力,當成堅固行持善法的增上緣。

第五條「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量事從心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要瞭解一件事要完成是靠很多人的幫忙,沒有一件事是我自己可以完成的,就像喝水,水是水庫集水、管線傳輸,自來水公司的分配…要有眾人的幫忙,才能喝到這一杯水。身上穿的衣服鞋子等…都是別人的幫忙而非自己的製作,乃至自己的學問都要靠別人的教導…,真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我們能不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嗎?我們現在要讀書太容易了,所以只怕書讀不完,從來不怕沒書可念,或許因為太多人服務了,非常方便,所以真正想要學習的心出不來;台灣唯一的三藏法師│會性法師,當初他是在幾乎沒有書可以念的情況下讀出來的,在能讀書時認真與好學的心是多麼強,我們試想可知;就像老師在台上講課,看起來是很容易,但是如果角色互換你才能真正體會到準備教材的辛苦。量事從心,從心去考量事情,仔細觀察事情背後,是很多人的辛苦、點點付出,就像返班時,場地的打掃、點心的準備,老師的備課與授課…很多人的努力,才有一件善法的興起,是很難得的。成事隨業,就如同成長營事前多次辛苦的準備與協調溝通,事情的成效還要看大家的業,有些不是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例如這次的心靈成長營原定要去金門,也作了許多規劃,可是現在傳染病流行嚴重只好更改計劃。事不由能,要知道事情要成功是要靠大家的共識、彼此的幫忙,還要有天命,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要誠心乞求佛菩薩加被,即使不成功也是團體的定業。以事難為安樂,因為事難才能了解共識、互助、努力、誠意與佛菩薩加被的重要。

在彼此謀事中,一定會有交情,第六條曰:「交情不求益我,(不以彼此的交情來圖利自己),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因為有交情而不好意思不幫忙時,或做出的事情不合道義,會讓人生起不好的印象),察情有因於情難強情乃依緣,(他人站在公家立場上來護持我們,我不要在私利去要求人家,這種道義之交的交情是在辦公家的事建立起來的,要珍惜。)以弊交為資糧」,人家不因為交情來利益我的時候,我要好好利用此來建立自己的操守,正好考驗我的辦事的公心,知道交情是要建立在為公發心上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