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日常省思

曉向雲間華梵遊

 道融

仁者樂山智樂水

徜徉能令靈性開

若能識得表法處

即是法師無言旨

 

二千五百年前,「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道出孔子以教施化的心聲;三千年後,興辦教化、培育人才之大業,在眾多善知識的孜孜矻矻下,未有遲滯、未曾稍減。仲春之際,吾人在老師的帶領下,於華梵大學一遊,試著體會當時曾點的志趣,孔子的悲心。

華梵大學,位於台北縣石碇鄉,為曉雲法師於民國七十九年所創辦,以「華梵」為校名,意在彰顯五千年中華文化及兩千年中國佛教思想之交會融合;以「覺之教育」為創校理念,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 為創校宗旨,提倡以專業造福人群,人格止於至善之教育。

初入大門,只見一巨石聳然而立,其上銘刻「大學之道」四字,蒼勁渾厚,入木三分,彷彿提醒每一位進入校門的學子「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神聖使命。

於此處路分為三,吾人擇中徑「菩提大道」參訪「華梵文物館」。其內陳列多樣中華、佛教文物及校景攝影,尤以曉雲法師書畫為最。然畫作背後的佛法,若非經過老師解說,眾人也只能走馬看花,不求甚解。例如:一幅空山萬松圖取名「一度神光照古今」,說明了發智證悟的狀態,對著境界的空寂沉碧,通達古今、明心見性。又如「百鳥歸巢圖」,代表心境成熟,導歸極樂之意。再看寂靜樹林中,陽光灑落一地之畫作曰「但聞人語響」,象徵教育之大業待諸善人護持與後繼者之努力。老師說:「畫不會無中生有,透過眼前見到的山水,所展現的是心中的山水,畫匠畫出山水的表相,畫師畫出山水的靈氣。」

出文物館,登石階上阿育王柱廣場,居高臨下,校園全貌與大崙山林風光一覽無遺。當年叱吒風雲的阿育王,攻城掠地,殺戮無數,以其開疆拓土之雄才,直可與成吉思汗並駕齊驅。所幸佛法之教化,使這位原本殘暴的君王幡然悔悟,成為一位仁民愛物、依教奉行的佛弟子,以佛法代替武力向四方宣揚,成就海內承平之治世。二千多年後,憑柱緬懷,「威德莊嚴耀四方,昂藏高豎獅子王」遺風仍在,印度卻因後繼無力而至佛法蕩然。處於末法時期,吾人尚能聽聞教法,感激念恩之餘,如何永續傳承才是吾人對歷史對文化對民族所應擔負之大任。

循山路下牧牛地—一處小園,陳列數幅人與牧牛的畫作。簡單數筆勾勒,蘊含人對治妄念過程:以牧牛喻人心,牛之不馴如念之妄作;人以繩索束縛狂牛,即以正知見令亂心住於佛號上;寖至獸降伏而心安然,二者任人駕馭導向歸途;最終黑牛變白牛意謂原本昏沉散亂轉為任運念佛,禪定功夫成就。末了一輪明月寂然長照,體會空義,人牛兩忘,能所雙亡,正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

行遠至水源地,風清氣爽,花木扶疏,景色宜人。遇「藏六池」,池中有一烏龜躲在岩縫中「如如不動」,任憑眾人喧譁嬉鬧,或以水濺之,依然安之若素,神色泰然,果真不虛「藏六如龜」之美名。修學止觀亦須具備資糧,密護六根不緣外境,方能於善所緣上修止修觀,而得世與出世成就。

一行人最後扺水源頭旁,流水潺潺,蟲鳥唧唧,重巒疊翠,氤氳繚繞,不禁令人詩性大發。「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美景當前,任憑「碧山暮,秋雲暗」,眾人依舊流連不去。

曉雲法師興教設學之篳路藍縷,眾多大德籌建募資的披荊斬棘,始有今日的華梵大學。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正隱含著對青青子衿深切期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