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三十五)

 心爾整理

菩提心是成佛因

累劫難發未轉凡

若能因緣具審思

能探大師秘密藏

佛菩薩如此地有誠意,可是我們看不到,反而覺得佛菩薩阻礙我人生的享受,定了一大堆的戒條。不學佛時可以吃喝玩樂,怎麼學佛之後有那麼多麻煩處啊!戒律這麼多,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目前的生活這麼享受我一點也不覺得痛苦呀!就如同紂王看不到比干的誠意,病人看不到醫師的悲心。

倘若吾等內心沒有使命感,不想往上增上,必定看不到佛菩薩的誠意。如果我們在省庵大師如此苦口婆心的勸誡下,覺得大師很煩、很討厭時,佛菩薩乘願再來想度我們,也無可奈何而言:「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吾等準備要敗了。

我們能聚會修行都是宿世的善緣和福氣,在業力還未現起時,眼前坐在這裡要好好體會佛恩、父母恩、師長恩、施主恩、眾生恩等的外緣,點燃菩提心的火苗,以及添加菩提心的汽油,讓菩提心火一發不可收拾。在內因上要好好想生死的痛苦以及如何解決,個人與眾生的業障如何對治,如何具足求生淨土並令正法久住的資糧,若能由此五因配合前五緣引發菩提心,此種修菩提心法非常善巧。平常將經教的概念拿出來反省檢點,看看內心能不能有這樣的覺受,這種修行是很善巧的,有了菩提心那怕是一個小小布施的行為、一句佛號、或持一條戒律,或者是向人家說一句法語,立刻變得有意義,只要在這概念下,隨作何事立刻變得有意義,即使塵勞都能轉成佛事,都轉成成佛的資糧。否則不管做多少善事,都是世間的雜染,果報都繫縛在六道,甚至沒有認真地去對治惡業,果報卻熟在三塗。一般治理國家、治理一個家庭,乃至於個人的自我管理,都要有危機意識,並不是杞人憂天,而是他能夠知道過患在哪裡?問題在哪裡?或者能針對預期的問題,如老子講的消弭問題於無形,問題還沒發生就解決問題,那是最高層次的。當我們能找到問題點,能夠好好的對治,才是真正會修行的人。

再重複言之,此文乃省庵大師要我們發正、真、大、圓的菩提心,才是菩提心的行相。正是不為名利所夾雜,若專求外務則在辦事當中很在意名聞利養,這件事對我有多少利益我才做,這樣就不是正,是邪。省庵大師教我們不要這樣,唯為生死,唯為菩提來發心。真是在發心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必至成佛而後已」的決心,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定有很多的辛苦與魔難(障)但我一定要到達目的地,非到達目的地絕不終止,要有這種決心與毅力。「大」是以無量眾生為所緣,不能棄捨一個有情,若棄捨一個有情都不名「大」,釋迦牟尼佛的眼中沒有敵人,包括侮辱他的提婆達多,彼甚至用政治勢力來瓦解僧團,然佛的心中沒有棄捨有情、仇敵有情的意樂,這叫做大。所以我也不可以在緣一切有情而發心時,卻說那一個人我不度,那一個人我看了就討厭,這樣就不是大,大就是在因地裡連一個眾生都不能棄捨。

「圓」是結合自性空的觀念,真實所成的眾生是一粒微塵也沒有,所以每一眾生都可以轉變的,而一切眾生都可以是我所緣的對象。法界現象皆是隨緣現,眾生隨著惡業見到苦眾生,隨著善業見到好眾生。佛菩薩則用很強的悲願,與惡的眾生聚會(感應惡的眾生令起現行)然後去度他。這些惡眾生的苦實與佛無關,因為沒有共造惡業的關係,但是法界是有情所居,且各各皆具成佛的潛力,無始劫來互為眷屬乃至為母,其恩如何?其苦吾可置之不管乎?故佛菩薩用很強的願力去感應惡眾生起現行,所以地藏菩薩會生到無間地獄去救度極苦眾生,乃至於釋迦牟尼佛生到五濁惡世(已來八千次),用願與惡世眾生的業結合,為什麼能合在一起,乃因佛初發心時,依眾生之業而有佛之願,他的願發起時一定感應苦難的眾生,從業繫苦的眾生裡面現起殊勝的悲願,展現稱法界的六度,令一切輪迴有情在佛無盡的努力下破迷啟悟、離苦得樂,這是我們從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所詮釋正真大圓的菩提心,我們內心要如何成就如此殊勝行相呢?

第一要念佛的重恩,因為佛對我恩重如山,佛的目標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為了報答佛恩所以要發菩提心。第二要念父母恩,父母之恩如果不以度化他們成就佛道,所報之恩有限,尤其只是盡世間的孝有很多的缺憾,只是助他們生活一輩子安樂而已,卻無從助其脫離生死的苦海。第三念師長恩:我們在人世間,能夠有衣有食、有住有行,都是師長的教育,才有生活的技能與知識、才能賺錢吃飯,並且教我們禮儀讓我們不成為異類,乃至於有出世間的師長,我才能夠修學佛法,知道應該以離開輪迴、成就佛果為人生的目標。所以我要好好發菩提心來度化他們,使他們具蒙利益。世間的師長我當然要度化他們,出世間的師長我或者度化他們、或者助他們興辦佛事利益有情,何以要助他們,因為他們的教化而有我的成就,所以要好好護持他們興辦正法事業,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第四念施主恩:雖有佛、父母、師長的恩德,但我人也要活命方有正法可修,以利興辦正法事業,而能活命就是仰賴施主的恩德,此恩德也要報的。而且中國人講究受人點滴答以泉湧,受人一點水還他一條泉。韓信受漂母一飯之恩,只是受人一碗飯,卻報了千兩之金,更何況施主從我們生命的現起一直到斷氣這一段,都是施主護持衣食住行,乃至於士農工商分工合作才有我受用。我在家中用水也不是我自己建水庫,我開的車子也不是自己建的汽車廠,通通是施主與眾生的恩。眾生表面看起來跟我沒關係,但是內部裡都是息息相關的,甚至是過去的眷屬未來的諸佛。這樣看來這些恩不能不報,尤其報他的恩只有好沒有壞,不報恩只有壞沒有好,即便對方不計較,我人此種刻薄寡恩的習氣也招感不到福報,不但佛如此指示、我人詳細觀察也是如此。

前五(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是約外緣講,後五(念生死苦、念尊重己靈、念懺悔業障、念求生淨土、念正法得久住)約內來講,念自己的生死苦而發菩提心,對治生死苦,不只能對治分斷生死還能對治變易生死,試問變易生死如何對治?當發起菩提心欲成佛度眾生時,除了會修大乘方便道,更能修學甚深見,生起無我的智慧、破所知障,遠離變易生死。(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