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禮懺法會-淨土懺法會報導

從淨土懺法會談儀軌之觀修(四)

編輯部

往生所依勝經典

五經當中彌陀經

懺法四力對治力

能令三昧速成就

下面是阿彌陀經的受持,是淨土法門所依最主要的經典,雪公老師云,有兩部經最難講,一部是彰顯「有」的阿彌陀經,一部是彰顯「空」的般若心經。本經之經名原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鳩摩羅什大師改成「佛說阿彌陀經」,這樣的改好的不得了!將整部經看完,真知其為七佛譯經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法會六種成就中的五種成就,經首安六種成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滅的遺言,不可以改它。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以下「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是眾成就中的聲聞眾,因為常隨眾故擺在第一,十六尊者都各有其特色,有神通第一、智慧第一、議論第一、苦行第一、星宿第一等等,可以參考彌陀要解,這些彰顯出淨土法門是其大無外無所不包;「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舍利弗是聲聞眾的當機眾、為智慧第一,菩薩眾的當機眾為文殊菩薩、亦是智慧第一,換句話說淨土法門要以智慧去承擔,非智慧第一無法承擔淨土法門,所以淨土法門不是只適合什麼都不會只好念佛的老太婆!阿逸多菩薩(彌勒菩薩)是指其當來下生,先來聽課將來成佛時要弘揚此法門;乾陀訶提為不休息之意,不休息與常精進為修此法門應有的習氣,此處為眾成就中的菩薩眾;「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天人眾,釋提桓因是玉皇大帝,無量諸天即包括各個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皆有三界二十八層天,大眾包括天龍八部。以上為通序,乃諸經都有。

以下是別序,為本經獨有,諸經不許可有,別序分兩段,第一段「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此是無問自說,他經都是弟子問而佛說;或者弟子與佛之間的議論;或者是佛問弟子,弟子回答;或者是弟子講完了,佛說善哉;本經是從頭到尾都是佛說,舍利弗連問都沒有。這本經出來最多的字眼是「舍利弗」,但是舍利弗都沒有問題,何以故?因為無從問起,這非其能問的概念,所以佛只好一路點名舍利弗,一面問一面自己回答。每一部經或者佛跟弟子說或弟子說等,只有這部經從頭到尾都是釋迦牟尼佛說,沒有摻雜別人一句的言語,這就是淨土法門,全部是佛境界,其他人都夠不上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此為別序中的依報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此是正報的莊嚴;「今現在說法。」乃說法莊嚴。彌陀經注解共有廿八家,科判亦有廿八種,今採 雪公老師的科判,依報、正報與說法莊嚴,開出下面的正宗分。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是依報莊嚴的第一段,整個環境就是無苦唯樂,受用的都是樂,遠離的都是痛苦。「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本段以下是描述極樂世界的住區組織,最外圍由七重的行道(邊有欄楯)七重行道樹上有羅網等圍繞,何以為七?代表七科道品,或代表所度的眾生分七類,或成佛的次第分七階段,樹代表智慧高聳,羅網代表定,降伏煩惱,並可以從羅網中看到十方世界的生活狀況,從這裡引發上求下化之心;欄楯代表戒,表彰西方淨土是成就戒定慧的大環境。由彌陀經描述西方淨土依報大環境的周邊是七重行樹所組成的森林。但這森林裡沒有蚊子、毒蛇、螞蟻…等的這些騷擾,以及森林的昏暗、污穢,西方極樂世界的森林是鳥語花香、光明、還有種種七寶所組成的行道,以及樹上莊嚴的羅網,如元宵燈節樹上有燈火莊嚴,這些都有各種的表法,以上是大環境。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瓈、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瓈、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之字句在彌陀經出現四次,此處是第一次出現,這是指極樂世界遠近環境中的近環境,乃指吾等之生處,生在七寶池的四色蓮花,從蓮花中可以走到岸邊的樓閣,我們就是住在樓閣中,可以在整個大環境中聽聞鳥語花香,和善知識在林邊水下樓閣中談三十七道品、談無量的佛法與陀羅尼,此處的四色蓮花所指的是吾等的生處,生在蓮花有許多的好處,非父精母血故無愛別離苦,亦無生苦,這些近環境(住處與生處)是和我相關的。

我們的生處是在七寶所成的水池,內盛八功德水,水上長了微妙香潔的四色蓮花。每天清晨拿水供佛時,要觀想水具八德,即使供水也與淨土結上勝妙的法緣。觀修水滋潤我們心理有五種內涵:如水很柔和,代表我們的心思很柔軟、慈悲;水很清涼,代表我們持戒的圓滿;水很輕,代表得到禪定輕安;水很清澈代表思路很敏捷;反面來說,水無污穢,代表能突破煩惱障與所知障。滋潤身體有兩種內涵:當將供水喝進去時,喉嚨很舒服,可感應未來聲音美妙,水是不害喉;喝到肚子裡會長養諸根,會感應未來身體的強健。約著外緣有一個幫忙,喝得很甜美,感應未來會得到甜美的食物。所以供養水可以讓我們得到慈悲、持戒、輕安、思路敏捷,突破生死的煩惱障與所知障;身體上幫助我們聲音美妙、諸根發達;最後一種是外緣之助益,得到美妙的食物,就如水的甜美。所以供水一定要親自供,從水的柔和、清涼、清澈等當中,觀想心理面得到五種利益與身體上得到的二種利益,及外緣上得到的一種利益,共具八德。乃至一枝香、一朵花、一顆水果,都能有很多的表法。

所以在極樂世界喝的水就有這些功德,這些功德會讓我們在泡水當中,心思變得很聰慧。有些人在喝水當中就變得很聰明,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裡就有提到為了讓自己笨的小孩開竅,母親如果在菩薩面前供一杯水,七天不要吃葷,好好地發菩提心誦念菩薩名字萬遍,小孩將水一喝就變得很聰利,過目不忘,在極樂世界喝八德池水就有如此的功效。台灣的水很清淨,很容易藉水觀修八德,印度的水很污濁,難以觀修水之八德,從前有位印度尊者到西藏,看到西藏的水,就說這是印度所沒有的,就算在印度用黃金來買這杯水供佛,也買不到。而在台灣隨便拿就是一杯清淨的水,容易觀修水之八德。而在極樂世界將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拿來洗澡、拿來喝時,會幫助我們身心很柔和,思路很敏捷,幫助我們不會去做壞事,有些是因為吃了燥熱的食物,所以才會做壞事,現在的青少年為什麼會做壞事,除了報章雜誌與電視的引誘以外,所吃的食物都是燥熱的食物。淨土世界的食物與水容易讓有情安定,能養身體諸根,令根力強,聲音美妙。阿彌陀佛先用環境養人,再以善知識提攜有情的道心,此即五塵說法。有些國家氣候很溫和,風俗很淳厚,養出來的人,質地都非常的好,再加上有好的老師來提攜,這樣的人進步都是非常快的。

四色蓮花,印祖說的「蓮榮」,此「蓮」就有很多的表法,可表世俗的君子,周敦頤以蓮花比喻君子,或表離俗的出離心,因為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或表達菩提心乃至一乘佛法時,都用蓮花來表達,為什麼?因為蓮花開花是花果同時,最殊勝的佛法是一乘法,也是彰顯因果同時,果地覺就是因地心。而生到極樂世界,坐的就是蓮花,表一乘法,所以光看這個「蓮」就合乎下士、中士、上士的內涵,乃至合乎五乘佛法的內涵,合乎一乘佛法的內涵,此四色蓮花就是長養我們生命與慧命的地方,並表彰我們菩薩的階位。八德池水長養我們的身心,以及感應美妙的食物。乃至樓閣都是回應我們的心境而有的樓閣,如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以樓閣表現他的證量,善財童子在門口等了很久,等到彌勒菩薩帶著弟子回來,當彌勒菩薩看見善財童子在樓閣外面等很久的真誠心時,回過來讚歎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可貴,然後彈指樓閣門開,進去之後看到種種莊嚴,表現的是毘盧莊嚴功德海,用樓閣表現毘盧遮那莊嚴功德海,殊勝佛果的莊嚴,全部在樓閣裡面擺設出來。就如有錢人家,家中的裝飾很高貴,來表現他的財富,如青花瓷、宋官窯、商周鼎…等來表現富貴,一進去就是眼花撩亂,目瞪口呆,善財童子進去時,就是這樣的感覺,讓他看看佛的果地功德海。極樂世界有很多的善知識都是住樓閣,往生者在西方淨土早上供十萬億佛,回來吃吃飯、洗洗澡,躺在蓮花上,佛光曬一曬,再去善知識所住的樓閣,體會聖者的勝況,像彌勒菩薩這種聖者在西方淨土是無量無邊阿僧祇這麼多,阿僧祇是十的四十七次方,無量是阿僧祇再乘以阿僧祇,無邊是無量再乘以無量,數目這麼多,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與彌勒菩薩一樣境界的人,比地球上的螞蟻還要多,人在善知識的團體裡,進步是多麼地快,每天沒事幹,就去樓閣裡玩一玩,八功德水池裏洗洗澡,四色蓮花上佛光曬一曬,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長養學問,這種玩法多好!一般出國去玩,絕對不會有受用,因為沒有人帶領,不知道要如何去玩,如果有人帶領著去玩,並以佛法詮釋內涵,這種玩就是讀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還可以玩一種遊戲,就是帶著花去供養十萬億佛,敦親睦鄰,與十方佛菩薩結善緣,與佛菩薩結一次善緣,就有一次的法緣,就與佛的弟子增加了一次的緣份,當乘願再來時,就可以得到諸多善知識的幫忙,所以不論是大環境、小環境,乃至於敦親睦鄰,都與法有關,在玩樂當中暗合道妙,而娑婆世界在玩樂當中迷失自己,極樂世界卻是在受用快樂當中不斷地增上,此乃阿彌陀佛徹底瞭解生死眾生的習性。

何以能有如此殊勝的表法,乃因殊勝願力故,且此殊勝願力乃依於眾生惡業而有。在娑婆世界,有些人在遇境逢緣時,骨子裏都想著如何損人利己,而極樂世界的善士骨子裡都是想要為別人好,此世界與彼世界(娑婆與淨土)是對比世界。比如認真教孩子,若大兒子未教好且變壞,會非常認真地教二兒子,因為大兒子讓他們太傷心了,同樣的,當這一類的眾生讓佛菩薩傷心時,彼會回過頭來組成一個很美好的世界,來引導眾生,文王治國時為什麼會很認真地治理?因為前面的紂王讓他太傷心了,所以他回過頭來,走的路都與紂王不一樣,政策完全跟他相反,所以會成就他成為一代的聖王。阿彌陀佛為什麼會成就為最殊勝的佛?生死界的眾生讓他看了太傷心了,產生很強的悲願,創造一個真正理想的世界,引導眾生成為真正有人格、有尊嚴的眾生,幫助他們成佛,所以我們立志要成佛的人,要看看人家是怎麼經營他們的佛國土,成佛最殊勝的方便就是生到佛淨土求學,所以有志成佛的人,當然要選擇最好的淨土去看看他們是怎麼規劃佛土的,來做為我們將來引導眾生成佛的參考。真正懂得增上的人是看懂別人的優點而自我增上,這樣的人比閉門造車的人強太多了,阿彌陀佛不是閉門造車的修行者,他是參考二百一十一億佛國土的優缺點,把優點集中變成他的佛淨土,此即是善巧修學,今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往生二百一十一億佛國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阿彌陀佛已經將二百一十一億佛國土的莊嚴都設在一佛國土上了,所以這時候我們往生西方,其實就是往生二百一十一億佛國土,等於是參考二百一十一億佛國土的莊嚴來作為未來我人成佛之佛淨土參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代表吾人只是天人的境界,還需要吃飯,吃飯的習氣是欲界天習氣,故可看出本經是凡聖同居土,僅僅是天人卻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換句話說,除了漏盡通尚未得到以外,其他的神通力都可以得到,這是阿彌陀佛的悲心展現,從百病叢生的娑婆世界一變變成具有神通的神妙世界了。一頓飯的時間居然可以走十萬億佛土的距離,而這天人的神通可以說是以十萬億為一單位,可以想見功夫更高者,神通更是厲害!想想看一個早上作的功德如何?吾人今天出去不要說和別人結十萬億佛緣,只要出門就覺得很辛苦了!而西方淨土是一個敦親睦鄰的世界,阿彌陀佛如同世上偉大的媽媽,會創造各種機會給她的愛子,每天護持我們和十萬億佛見面,聆聽他們智慧的開示,很快得到智慧,世上偉大的媽媽,也會想盡幫法幫孩子找偉大的老師來調教她的愛子,這是媽媽最了不起的地方,希望孩子和好的善知識學習。吾人每天去見十萬億佛,功夫必是與日俱增。不知不覺成就佛的功德莊嚴。如經文:「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是經文第二次出現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以上是在西方淨土大環境的受用、小環境的受用,以及與他國交往的受用,這些都是在淨土五塵說法之受用,特別是聲塵說法的受用,如下經文所云:「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鳥音、行樹說法,這些鳥就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此特別是對娑婆世界的根基而言,因為娑婆世界的人最喜歡鳥語花香,詩人在表現山水情懷時,絕對脫不開鳥語花香,所以是適合娑婆世界的眾生,阿彌陀佛藉著鳥語花香來說法,眾生在鳥語花香當中,自然接受了殊勝的教法,能使行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此是伏惑的功夫,一直到風吹寶樹演法令行者自然念佛念法念僧,此功夫是斷惑, 雪公老師云:「依報培養人才培養到這個程度時,就已是最高了」,所以經文:「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是第三次出現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一般修學佛法最重要就是正知與正念,整部彌陀經裡面所要成就的即是以阿彌陀佛為所緣境,成就正念正知。若懂教理而念佛是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所以徹悟祖師說,他念佛與大眾是不一樣的,祖師有一宗乘百偈,內容云彼念佛有一百種大作用,何以有如此大作用?乃從正念正知而來,一般人的念不是從正知來的,所以他的念作用不大。

依報從正報而來,故以下是正報莊嚴,然正報功德亦以名號為代表,所以整部阿彌陀經,一言以蔽之就是阿彌陀佛,而彌陀佛以名號為代表,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說,即是佛說阿彌陀。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名以召德,名將德召集,召集無量的德,「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此處光明即彰顯佛之智慧德,故名號代表智慧,代表彌陀佛的智慧無量。「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名號代表彌陀佛無量福德,此處特別指壽命,福德以壽命為主,若沒有壽命,福德在多也沒有用,錢財很多,但夭折沒有用,壽命無量代表福報無量。我們與阿彌陀佛的命在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麼久的。「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本經出現最多次的就是舍利弗,釋迦牟尼佛點舍利弗,點完舍利弗就是直接答,甚至有些問題,還來不及舍利弗答,釋迦牟尼佛就答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本經全是佛境界,只是提醒舍利弗要注意而已,不是要舍利弗答,如果要舍利弗答,即是不通人情,因為這種答案不是舍利弗可以答的。正報的莊嚴裡有三段,第一段就是指佛德的攝眾,佛德之德在哪裡?德在光明,德在壽命,還有德在報身的久長(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眼前彌陀佛成佛只有十劫,後面還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因緣,所以如果我們今天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與阿彌陀佛相處的時間還有多久?還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為才過了十劫,對比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實在太少了,這是佛德攝眾的部分。佛德攝眾,眾生會得到什麼成就呢?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那裡的弟子在佛德的攝眾下,隨機證果,隨著他們的機緣,有的是證小乘的果為阿羅漢,有的是證大乘的果位為菩薩,這些都不是算數所能知,到底有多少呢?無量無邊阿僧祇,阿僧祇是十的四十七次方,無量是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無邊是無量乘以無量,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羅漢這麼多,菩薩也這麼多,一生補處也這麼多,高手如雲,很難想像在高手如雲裡,我們的成就會有多快,因為那不是我們腦袋可以想的範圍,不可思議,不要說我們難以想像,舍利弗都難以想像,所以全部是佛境界,所以要舍利弗答,舍利弗沒辦法答,所以這部經佛不但無問自說,連問舍利弗的部分,也自問自答,絕不給舍利弗回答,舍利弗是無資格回答,因為那種環境到底會進步多快,不是我們這種腦袋可以想的。根據正報的莊嚴,一主一伴,主是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報身久長,伴就是這些聲聞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在娑婆世界好好地增上自己的德性,作為往生的資糧。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光指一生補處(後補佛位的等覺菩薩),數目就這麼多,經過三賢位、十地位之後成為等覺菩薩,而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再累積種種善緣之後,後補佛位,俟時成佛。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時,已成補處菩薩,普賢菩薩仍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極樂到底是成佛的大法、成佛的環境呢?還是只是一時的權巧方便,讓我們先休息一下的地方?華嚴經都講得這麼明,我們還讀不出來嗎?所以這是佛德的部分。吾人在極樂世界從阿鞞跋致(不退轉的果位)到一生補處,都攝在正報的莊嚴,「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都是歸到正報的莊嚴,勸我們要進德。我們要如何受用依報的莊嚴與說法的莊嚴、正報莊嚴呢?經文接著說,要吾人在生死世界好好地行持。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彼國包括三個莊嚴,依報的莊嚴、說法的莊嚴與正報的莊嚴,可是往生彼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可見善根、福德很重要,請問什麼是善根福德?下面就是講到善根福德,「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見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前面告訴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後面只告訴你念佛就可以往生,那麼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了。淨土這麼殊勝的環境,是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而來,攝持著依報莊嚴、說法莊嚴、正報莊嚴以利益無邊的眾生。吾人在念佛當中要發起菩提心,並以菩提心來念這一句萬德洪名,這就是多善根,念佛隨喜佛的功德,就是多福德。要知道隨喜的福德大到什麼程度,世間人如果你隨喜他的善法,有時候你隨喜的功德會超過他所做的善業,福報也會超過他。例如波斯匿王請釋迦牟尼佛來供養,辦七天的法會,前六天波斯匿王都請釋迦牟尼佛回向給功德最大的,釋迦牟尼佛不願意回向給波斯匿王而回向給梭麥,波斯匿王心裡不愉快,覺得這是他作東、他發起,東西是他拿出來的、錢是他出的,怎麼回向的是梭麥,梭麥到底是誰呢?找了半天,原來是是路邊的乞丐,這個乞丐在門外高興得不得了,國王好有智慧、好聰明、能恭敬聖者,國王聰明,全國的老百性一定有福報,如果國王腦袋昏昧,則全國老百姓倒楣,很高興國王做出這麼美好的舉動,肯親近良師、肯親近益友,我們國家有福報,在外面高興地讚歎、歡喜、跳躍,其實他是一個乞丐,釋迦牟尼佛把法會的功德都回向給他,到了最後一天,總算有大臣知道了,不讓梭麥到現場,第七天波斯匿王又請佛回向時,佛才肯回向給波斯匿王,可見隨喜的功德這麼大,懂得隨喜,有時勝過造作那些造橋、鋪路、齋僧、濟眾的善心人士,而念佛即是隨喜佛的成果,因為有佛果的成就,眾生都有救了,生死世界的眾生都有出路了,乃至於佛的菩提心是這麼地美妙,用這樣隨喜的心來念佛,蕅益大師說:「念佛一聲,勝過布施百劫」,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但是世間人不會有這種看法,所以蕅益大師說:「只可為知者言,不可與俗人道。」很多的看法與世間人不一樣,不要迎合世間人,世間人的看法如果對的話早就解脫,他沒有解脫表示他的看法錯誤,所以不用因為學佛了而與世間人的看法不同而難過,而不能生存,其實倒楣的是他(世間人),怎麼可以把眼睛打瞎與他變成一隻眼睛的猴子呢?

經文:「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些都是行持莊嚴,接著經文:「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此是指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而六方恒河沙佛也與釋迦牟尼佛一同讚歎阿彌陀佛,這就是一佛的看法,諸佛都同,所以如果我們得罪一尊佛就等於得罪十方佛,違背了這一尊佛,就等於違背了十方佛,因為十方佛的看法都一樣,他(釋迦佛)在這裡讚歎阿彌陀佛,十方的佛也同時在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他在這裡讚歎,而其它佛不讚歎,所以念佛法門也是一樣,我們念一尊佛,就很誠意地念一尊佛,這一尊佛如果不靈感的話,那麼其它的佛也都不靈感,這一尊佛如果救不了我們的話,那麼十方佛都救不了我們。(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