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啟蒙園地-十四講表
(四)第二講表(甲、乙)
傳瑛
佛學是詮釋宇宙與人生的真相,而宇宙與人生的事理又是非常複雜,所以佛法的內涵自然又深又廣又複雜;而要將此深廣複雜的內容讓大家瞭解,當然不容易,雖不容易,但有方便方法,那就是「信」依總相、「解」從別相。
為什麼鳥兒可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雲兒可以在天空中悠游地飄浮?那是因為在天空中沒有任何障礙,只有無限的包容。我們的心是否也可以跟天空一樣無礙?眾生的心往往處於糾結狀態,為什麼糾結?因為總覺得喜歡的得不到,討厭的又偏偏來到面前,這是一種煩惱形相,有煩惱就不能像天空一樣沒有罣礙。但是如果我們瞭解萬法的總相,就是第一講表所說的「空相」,也就是明了萬法皆是隨因緣時時在變化,本身並無一個永恆不變的「我」,以及永恆不變的「我所喜歡」或「我所討厭」的人事物存在,那麼就不會被「我」及「我所」牽纏而苦惱不已。
「信依總相」的「總相」指的是萬法的實相〜空相,可是大家看不到空相,只有佛究竟證悟,他證到那個境界然後跟我們說,因此我們要相信佛說的,也就是相信聖言量。量是現量,佛所說的一點都沒有差,剛剛好是他們證悟的境界,然後告訴我們。所以「信依總相」的「信」就是相信聖言量。「解從別相」,佛為了要度各種不同根器因緣的眾生,所以開示了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別相」就是很多的意思,大家相信聖言量後,應該要開始慢慢瞭解佛所開示的各種法門,以求自利利他。
修學佛法有四個階梯,那四個呢?信、解、行、證。信為道元功德母,要證入佛智,須以「信」為基礎,其中最主要的是信聖人所說的話,而聖人到底說什麼呢?聖人應機說法,說了很多法,叫「別相」。我們想要成佛度眾生,就必需要瞭解這些「別相」,而要瞭解這些「別相」,就必需透過善知識的教導。如我們想要求學,就要到學校註冊,然後學校會安排授課老師;若我們想成為佛的學生,也要先去註冊,如何註冊呢?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寶。
什麼是「皈依」,就是歸命依靠,將我們的身心全都託付予佛,如同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入大海中,在海中掙扎快要溺斃時,突然看到一艘船,此時只有一個念頭,趕快靠上那艘船,將自己生命全部託付它;又如我們好喜歡一樣東西,喜歡到日也想、夜也想、作夢也想,整個身心都在想它。同樣的,我們若想學佛有成,就要有這樣依靠歡喜的心態。
皈依佛,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聖言量;皈依法,就是依著佛所說的方法切實去做,譬如上課瞭解了很多的道理,之後,應當要實行才能獲得利益;皈依僧,就是跟著好老師學習。如果一個人對佛法修持得很好,他就是一個好老師。佛是聖人,他說的法我們要學,但是佛已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於印度示現入滅,而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所以只有靠修持的僧眾,透過他們把佛法的道理傳授給我們,讓我們不會在道上走錯路。
找好的老師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遇到不好的老師,會有什麼後果?很久以前,在印度住著五個瞎子,他們常聚在一起討論他們不曾看過的事物。有一天,他們討論起大象,他們只知道大象很大,但不曾觸摸過,因此很好奇。最後,他們決定請一位朋友帶路去「看」大象。他們每個人把手放在大象身上,開始摸象。第一位瞎子摸到大象的身子,「大象像一座高牆。」他這麼說。「不對」,第二位瞎子說,他摸到的是尾巴,「大象像一條又粗又長的繩索」。「不對,不對」,第三位瞎子說,他抓的是耳朵,「大象像是一把大扇子」。「大象像一根柱子」,第四位瞎子爭辯說,他摸的是腿。「你們都錯了」,第五位瞎子說,他順著大象鼻子摸,「大象像一條蛇」。如果我們親近不好的老師,就如上面故事一樣,以盲引盲,這樣我們就會被誤導;如果是好的老師,因他真的看到大象,然後他就給我們述說大象長什麼樣子,而且還可以把大象畫出來給大家看,所以老師很重要。「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如果我們想要去爬一座很美的山,可是又不曾去過也不知道怎麼走,那要怎麼辦呢?這時就要問下山的人,因為他走過了,現在他回來了,所以他知道路。
相信了聖言量,也有好老師,接下來我們就要好好的學,如某甲很餓,某乙就告訴他,你趕快去煮飯,吃了飯就不餓了,某甲不願意去煮,一直用想的,想像自己現在煮了一鍋香噴噴的飯與好吃的菜,他只用想而沒有付出行動,結果他還是餓,愈想愈餓,就餓昏了。所以學佛只是用想的,不付出行動,怎麼也學不成。所以信之後,還要「解行相應」才是學佛的正確方式。
佛法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初學者如何入手? 雪公老師列舉下面三個方向讓我們瞭解一個概要且完整的架構。
一、諸法三分:體、相、用
(一)體〜空而無質。當一個聖人或佛,他看到一件事情時(舉木魚),他不只看到木魚,還看到木魚從沒有到有是怎麼形成的,以及它存在時發揮了什麼功用,何時它又會趨於敗壞。就像房子,我們看到房子是說有幾間房間幾間廁所,但如果是建築師來看,他的專注點就是鋼筋、水泥、磚頭,如果裝潢師來看,他會看到那個地方需要佈置,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而聖人或佛因具足圓滿的智慧,所以看到諸法緣起,了知萬法本體並無任何自性可得,故說體性空寂。喻如花之香、鏡之光。大家看得到花香嗎?看不到,聞得到鏡之光嗎?聞不到,形容體性無法用世間的心識來證得。
凡夫雖看、聽、聞不到體空,但可從現象分析瞭解。如衣服的質料是布,布的質料是絲,而絲又是農家植桑養蠶而來……,一直分析下去,發現衣服的究竟體性了不可得。現在科學證明所有物質現象分析到最後,是微小粒子「侉克」組成,但這並不是究竟發現,科學家仍陸續在找尋更微小的粒子。以佛眼來看,一切的東西都是緣聚而成,緣散而滅,體性本空,所以說「析之本無」。
(二)相〜暫起幻有。相包括物質及精神二個層面,以人道眾生為例,物質指的是我們的身體,包括五臟六腑,還有所有神經系統;精神指的是「心」,心雖看不到,但可以透過念頭感覺得到。當下的每一個心均是透過念頭而表現出它的作用,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很注意他們剎那所起的意念。如現在看見一件東西,眼睛就盯上去了,覺得漂亮,就會產生歡喜與執著,這種愛執就是意念已在產生作用,但我們察覺不到。修持好的人,就有這種內觀的功夫,因其瞭解萬法體性空寂,所以能在對境的時候,使後續的意念不生執著。我們也要很注意我們心念的反應,如果常常放任自己的心念,不去注意觀察,我們就變成情緒的奴隸,如生氣時,就口出惡言而造了惡業。
事實上,萬法不過是藉因緣聚散而有種種生滅的假相,所以稱為「暫起幻有」。眼前的現象只是暫時存在而有,一旦因緣產生變化,亦將隨之改變,如夢幻泡影般。例如水,水是因為氫加上氧而成的,若將氫和氧分開,何來的水呢?又如山,山也只不過是土石堆積而成,若將土石分開,何來的山呢?
眾生長久處在無明狀態,猶如在一個暗室內,放了一條花繩,誤認為是蛇,然後把自己嚇的半死。正因為不解因緣變化的真相,而對萬法有種種的錯覺,甚而產生種種的顛倒執著,所以整日都過著不安苦惱的日子。
(三)用〜能變現狀。萬法有相就有功用,如杯子的相,就能盛水止渴,毛巾的相,就可擦拭身上污穢,此外,隨著相的變化,功用也不同。如水、氣、冰的本體(成分)是一樣的,但因環境不同,相狀亦異。如常溫之下是水,在低溫之下是冰,在高溫之下是氣,因其相的不同,所以功用也不一樣,如水有洗滌的功用,冰有保鮮的功用,熱蒸氣有讓人體血脈通暢的功用。又以我們人道眾生為例,若為學生相,學生的功用就在於學習,因此要很用心於所學的事物上以期進德修業;又如現在是父母相,就要負起養家及教化子女的功用。
從前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可是都遇不到明君推行仁德大道,有人甚至覺得孔子像喪家之犬,雖然如此,秉持救民濟世的初衷,孔子一點也不灰心。有一回,孔子碰到一位隱士,這位隱士對孔子說:「你不用這麼辛苦,不會有國君要用你的,你跟我一樣隱居山林好了,日子過得很清閒不是很好嗎?」孔子說:「我是一個人,我要盡做人的本份,如果我隱居山林,我就做鳥獸就好了,為什麼要當人呢?」。人者,仁也。做人就是要行仁道,不僅愛家人,還要愛朋友,甚至不認識的其他眾生,由親至遠,隨自已的能力盡力而為,這樣才真正發輝「人」的功用,同時也能淨化社會趨向大同祥和。(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