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十七)

 蓮心整理

發心修學止觀門

閑居靜處息緣務

親近善士全梵行

易入所修妙法義

 

經文                      

第三、得閒居靜處。閒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閒。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閒居靜處。

大意

說明修學止觀者,應閒居靜處,並列示上中下三根之修行環境。

導覽

一、世人多以「偷得浮生半日閒」為愜意風雅之事,然於學佛者視此為犯盜戒的行為,蓋因盜用暇滿人生,不知把握人生,自我充實,辜負三寶的加被、罔顧父母師長的期許、漠視苦難眾生的哀鳴,此等行徑,豈非盜乎?「閒居靜處」並非無所事事,而是藉著外在環境的清幽寧靜,結合內心的清淨無染,遠離塵勞煩惱、憒鬧紛擾,內外配合,專注於所修的教法,如此才能成就止觀門的順緣,「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由此可知修行環境的重要。

二、在家人雖無法如出家人可長居絕人靜處,然為利於修學止觀,亦應對於居家環境有所抉擇,如:(一)遠離鬧區。(二)遠離電視等媒體干擾。(三)近蓮友、善知識之處。「境空則心易空」,如法靜處與心念清淨,方能遠離世間俗事雜務,精進修學,累積修福修慧的資糧,以免有礙道業。

經文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大意

說明止觀修學者應摒棄世緣俗務,方能進修道業,並說明息諸緣務之四意。

導覽

一、緣務可歸納為四條,第一有職業,第二有人脈,第三有技術,第四有學問,此四者為世間人用心追求的目標,但卻是止觀門的障礙,蓋因士農工商等治生行業,均涉俗務,使心亂難攝,有志於修學止觀者,要應減緣減行,以達內心之清淨。

二、為利止觀修學,在家人亦應息諸緣務,如:(一)職業單純,外務少,若無此順緣者,應多發願,增強對佛法的信心,期使因緣改變。(二)減少人情酬作,友人多為道義之交,以免有礙道業。(三)不可沉溺於世間技術的學習,而忽略了身體的健康及道業的精進,要以維持不落伍即可,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四)我執我見的知識,不夠客觀,宜加棄捨,惟佛法之正知正見,利於斷惑證果,了生脫死,應實修之。

三、「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應掌握「行起解絕」的原則,是指在修學止觀前,仍應精研佛理,明瞭修行的方法,不可盲修瞎練,徒勞無功,比如日用平常應隨時提起無常的概念、慈悲的觀念、菩提心意樂作佛法的觀修,但若眼前我要持名念佛時,就應萬緣放下,專心稱念佛號,此時似乎沒有專注於無常、慈悲、菩提心的覺受,但這些觀念與影響力都攝持在這句佛號裏面,所以會使你在念佛時能一心一意,不會去沾染五欲六塵,而且念佛有成,故有教法知見的人來實修念佛,力量特別強,勢如破竹,萬夫莫敵。止門或止在佛號,或止於淨土的莊嚴,或止於觀阿彌陀佛的正報,或止於無常的覺受,或止於輪迴的過患,或止於空性,都應止息妄念專注於所緣境上,直接深觀進去,例如修皈依、止於三寶功德時,又分出一部份心力探究無常、輪迴、空性等的義理,如此修學即是善散亂,反成止觀門之障礙,故行時若去解他法,反成修此法之障礙,此即「行起解絕」。

經文

第五、近善知識。善知識有三:一者、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

導覽

一、外護善知識,可提供行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方便,使其不致有物質的缺乏及精神的怖畏,其實家人也有互為善知識,因為共同生活,故熟知彼此用功及作息時間,因此可互相配合、互相護持,成就道業。護持者若為有經驗者,可依其經驗上戮力護持行者,如打過佛七者,回來護七,不僅熟諳護七要領,更可指導別人護持的方法,發心護持行者的人,願意成就、隨喜他人,因此也容易感應別人的護持,以及累積自己的善緣和福德,破除初萌的煩惱;護持者若為有誠意但無經驗者,應虛心向有經驗者學習,才能同心協力,完成護持的工作。同行善知識志同道合、共修一道,應互相勸發、互相切磋、不相擾亂,要相觀而善,互相增上,以突破修學的瓶頸,論語:「無友不如己者」即此之謂也。

二、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五位(或云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捨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稱為善知識。又釋氏要覽卷上引瑜伽師地論,舉出善知識具有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十種功德,此為觀察善知識的條件,吾等亦應自我勉勵,或為護持別人的外護善知識,或為共學共修的同行善知識,或為指導別人的教授善知識,以此目標與使命感好好充實自己、力爭上游,而非「好為人師」,如此才能免流於世俗、沽名釣譽、外實內虛。

三、有部毘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由此可見佛認為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澫益大師也曾說:「善友為依,觀心為要。」由此可知善知識的重要了。

經文

略明五種緣務竟。

大意

簡略說明五種修習止觀的緣務。

導覽

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等為修學止觀之五緣,若五緣無法同時具足,「持戒清淨」及「近善知識」是最基本應具備的條件,否則止觀難成。(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