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啟蒙園地-十四講表

(七)第三講表(丁)

 傳瑛

什麼是消極?什麼是積極?消極就是做的意願不高,積極就是很想去做。

善消極屬於他,眾生大都有惰性,凡屬進德修業、濟困扶危、為眾犧牲等好事做的意樂不高,所以善消極的居多。

「進德」就是希望自己品德的修養越來越好;「修業」是修善業、做好事。善、惡如何分呢?凡損害他人的是惡,利益他人的是善。像「菩薩」是以利益眾生為本懷,當菩薩在幫助別人時,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成佛,所以真正要利益自己,必需先要利益別人;反之,若想損害他人來利益自己,最後還是會自食惡果。

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善事,實際上不然。春秋時代孔子有兩位很有名的學生,分別是子路和子貢。子路勇猛有力,功夫了得,只要子路走在孔子的旁邊,誰都不敢欺負孔子;子貢則是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商人。有回魯國與他國打戰,結果打敗戰,有些官員的妻女被擄到他國當婢女。子貢路過他國時,見到魯國官員的妻女當婢女,心裡很不忍而將她贖回。由於本國人被他國擄去當奴僕,是國家的恥辱,而且造成妻離子散,非常可憐。因此,若有人出錢贖回,魯國就有獎賞,子貢不接受獎賞;在此之時子路因為救人,受贈一條牛。孔子知道此事後,竟然讚嘆子路,訓誡子貢。

為什麼孔子讚嘆受贈牛的子路,而訓誡不領賞的子貢?拿錢贖人,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至少窮人就做不到,但因出錢贖人後,國家會以獎金的方式補給他的花費,故可藉此方式激勵百姓做此善事。子貢很有錢,不在乎國家的獎金,而且覺得做好事不需回報,所以拒絕領賞。但他這種行事風範,可能會導致一般人不敢做此善事。因為做了這樣的善事而領賞,人格上似乎矮了子貢一節,若不領賞,則無做善事的誘因。所以如何分辨好事、壞事?從這個故事可知:假如這件事做下去,能帶動別人跟著做,而且對大家都有好處,就是善事。

隨時隨地可做善事。同學只要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也是在行善。譬如在上課時認真聽講,別的學生看了也會效法,像這樣幫助別人專心聽課,也屬於「進德修業」的好事。

濟困扶危的困是指困難,當別人有困難、有危險時就盡全力幫助他;而為眾犧牲是指當他人發生危難時,即使犧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像地藏王菩薩入地獄度眾生,眾生不度盡,誓不成佛,乃是最好的榜樣。但要有「濟困扶危」、「為眾犧牲」的能力,基礎在「進德修業」。

惡積極屬於他,表示一般眾生造惡的習氣較強,那些惡事呢?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造貪瞋癡。人做好事或壞事皆靠身、口、意三部份,若輕易造惡業(尤其殺業),將來的果報是很可憐的。

以前有位師父在講經時,忽然聽見哭聲,師父疑惑地看看四周,發現這哭聲是來自一位坐輪椅、沒有四肢的年輕人。師父好奇地問:「怎麼了?」年輕人說:「要是我早點聽到佛法,一定不會殺生,也就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年輕人繼續說:「我在青少年時很喜歡抓蜈蚣,抓到後就將牠們的腳折斷,再塞進瓶子裡,看他們受苦的樣子覺得很好玩。長大後,到工廠工作,有一天工廠爆炸,我被炸昏了,四肢全被炸爛,需進行截肢手術。現在的我,算是現身說法,給大家一個警惕!」。

印光祖師曾說,為什麼有些小孩子一生下來沒多久就夭折,或是在四、五歲時突然死了,部分是因小孩子不懂事,用紙點火去燒螞蟻、或打死小昆蟲等,其實他們不懂道理,以為好玩,若大人沒有制止,他們就會一直造此殺業,結果害到的是自己。現在同學瞭解道理,不僅不殺生,還要積極護生、放生。

惡消極屬於佛,真心學佛的人是不會想做「縱慾享受」、「營私害公」、「爭名奪利」等惡事。

「縱慾享受」的慾是指私慾,這種慾望只為圖自己的享受,不惜危害別人。包括營私害公、爭名奪利。一般人都希望得到高官的名、厚祿的利,但佛法不教我們為爭世間名利而做出損人的事,而是要我們求成佛之名,利益眾生的利。前面說過,幫助眾生最後得利的是自己,尤其是得到成佛的大利。這樣不須爭奪,反而能幫助他人的名與利才是我們所要的。

善積極屬於佛,真心學佛之人積極想做善事,那些善事呢?離欲出家、莊嚴地獄、不捨一人、帶果行因。

離欲出家的「欲」就是指前面世間人的欲望,有私欲就會常在心中盤算,想積極去爭取。如果爭取不到,心中便會懊惱、難過、甚至忿恨生氣,這些煩惱會把我們綁得死死的,使我們不快樂、不自在。私欲引起煩惱,害人又害己,非常不好,所以我們要離私欲出家。每個人都有個溫暖的家,有爸爸媽媽,很幸福,如果要你們出家你們要嗎?其實出家的重點是在出欲望煩惱之家,只要心裡沒有欲望,就不會有煩惱。我們學佛就在練習如何讓心出家。

莊嚴地獄,地獄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如八熱地獄中的合山地獄,此地獄的地會像地震一樣裂開來,讓所有的人通通掉下去後,地又合起來,將人夾成肉醬。這都是因過去造惡業,才會墮落到地獄受苦。尤其無間地獄的眾生受苦是沒有間斷的,苦到完全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事,何況學佛念佛。地藏菩薩不忍地獄眾生受苦,才發大宏誓願到地獄救度眾生,所以莊嚴地獄是大菩薩的大悲願,也是眾生的楷模。

從前有位妙高禪師,他覺得眾生好苦,於是發大願要儘快修行,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他每天在懸崖邊打坐,有一回,不小心打了個盹,掉下懸崖,他心想:「糟了,我死定了。」快要撞到地面的時候,突然,有人將他托住。妙高禪師驚問:「請問您是誰?」此人說:「我是韋馱菩薩,專門護持修行人的。」妙高禪師非常高興,不禁起了慢心,對韋馱菩薩說:「您看看這個世界的修行人,有誰像我這麼精進?」韋馱菩薩說:「比你還要精進的眾生多如恆河沙,你起了慢心自以為很行,我二十世都不護持你。」妙高禪師頓悟:「修行就是為了要度眾生,還產生這種慢心,真是慚愧呀!不過沒關係,韋馱菩薩不護持我,我還是要修行。」他又到懸崖上面,開始打坐,有回又昏沈睡著了,掉下懸崖。他心想:「我發願要修行度眾生,就算死了也沒關係,韋馱菩薩不來救我,我下輩子再繼續修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韋馱菩薩竟然現身來救他,妙高禪師覺得很奇怪問:「您不是二十世都不護持我嗎?」韋馱菩薩說:「你一念的懺悔,超過百千萬劫的功德,所以我還是要護持你。」煩惱一定要改,只要改了,諸佛菩薩都會護持我們,不要害怕改煩惱,煩惱是怕被人看見的賊,我們不要和賊在一起,要儘快趕走他們才對。

發願離欲出家,進而莊嚴地獄,而且還要不捨一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捨棄。眾生心裡都有一些討厭的人,而佛菩薩對眾生是一律平等,心裡是沒有討厭的,或喜愛的,絕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度眾生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帶果行因,導駕慈航。我們這個世界是生死的此岸,有生有死,眾生在此生死輪迴不斷。菩薩修行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菩薩成佛後願到生死的此岸度眾生,這就叫帶果行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過去已經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為度各類眾生現在示現不同的身份與樣子。

古時有個漁村,村人因捕魚為生,造了很重殺業。有一天出現了一位很漂亮的女子,這女子提著一籃魚叫賣著:「大家來買魚,但這魚不能買來吃,只能放回海裡。」大家都覺得很怪異,可是這女子長得實在是太漂亮,大家都想和她做朋友,也就不管這麼多,依然爭著向她買魚。後來想娶她的人太多了,於是她想了法子,請大家誦經,看誰背得最多、最好,就嫁給誰。大家都努力背,背不好的就被淘汰,在背誦普門品、金剛經、法華經比賽較量之後,最後只剩下馬郎能將法華經背熟,於是娶了這位漂亮的女子為妻,結婚當日女子突然死了,皮肉立刻腐爛,馬郎空歡喜一場,難過一番。閒時將菩薩教的三種經文讀誦一番,覺得津津有味,時隔數月,菩薩見馬郎悟性已開,化身為一和尚前來找馬郎云:「你的妻子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為度化村人才化身女子」。

普門品說,菩薩如果需要用女子的形相來度眾生,就會變成女子,如果需要用男子的形相來度眾生,就會變成男子,如果需要用孩童的形相來度眾生,就會變成孩童…..。想想我們周遭有沒有觀世音菩薩?可能有的,可是我們不知道也不認得,所以我們對待每一位眾生都要像對待菩薩一樣,不可以有不好的行為與心念,這也是一種對治自己煩惱的修行方式。(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