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啟蒙園地-古文賞析
史記〜孔子世家贊(上)
蓮心、心筑
[原文]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壹:人物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之路有很深遠的影響。
少隨父往長安,從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到長安後,武帝對這個廣聞博識、學問豐富的年輕人十分重視,命他為郎中,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年),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職任太史公而不能從行,憤懋而死。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後,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願。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
太初元年(西元前一○四年),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曆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複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造成新曆,此為著名的《太初曆》,是中國曆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後,他秉父遺志著手編寫《太史公記》(《史記》)。
天漢二年(西元前九九年),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直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西元前九三年)終於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貳、釋題
《孔子世家贊》選自史記,體裁屬於序跋類,「世家」乃史記體裁之一,專記諸侯之事,而孔子布衣,原不應列入世家,但因孔子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誠為教化之主,乃帝王之儀表,亦為人倫之準的,自子思以下,代有哲人,繼代象賢,功蓋諸侯,仰同列國,世有素王之稱,故孔子雖無諸侯之名、君王之位,允宜列入世家類。
古代歷史通稱《史記》,直至司馬遷的史記一出,才變為專稱。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後則專名《史記》。在史記之前,有以年代為次的「編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為限的「國別史」如國語、戰國策,有以文告檔卷形式保存下來的「政治史」如尚書,但沒有貫通上下幾千年,脈絡分明的通史,故《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有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表十篇、書八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約近三千年間之史事。注本有: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合稱三家注)。
史記共分為五部,概述如下:
一、「本紀」是全書的總綱,共有十二篇,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實際當權者為主,是全國編年大事記,如殷本紀等。
二、「世家」亦以編年為體,共有三十篇,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如吳太伯世家。世家雖以紀侯國為主,但若有未開國封侯者,然其對於當代或後世有重大之影響力者,亦列入世家,如孔子世家。
三、「列傳」凡七十篇,所佔篇幅最多,可分為六類:
(一)單傳〜或名專傳,乃一人一傳,如田單列傳。
(二)合傳〜記敘二人或二人以上之生平事蹟,所列人物或性質相同,或關係密切,則合列於一篇,如管晏列傳。
(三)類傳〜將同一行業、專業技藝、學術地位者,依其時代先後順序合列於一傳,其中人物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策士、隱士、說客、刺客、遊俠、醫士、占卜者等社會各個階層,如刺客列傳、酷吏列傳、貨殖列傳、滑稽列傳等。
(四)四夷傳〜記述漢人以外的國家傳記,如匈奴列傳等。
(五)附傳〜附於單傳之傳記,如李陵雖有功業,但不宜單獨立傳,則附於李將軍列傳,以敘其生平。
(六)自傳〜即自序,自敘家世及為文動機、背景,亦兼略敘其祖先。
四、「表」共有十篇,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別為世表、年表、月表,其作用乃便於觀覽,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記載免於繁冗,如三代世表。
五、「書」共計八篇,分門別類記述歷代曆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可反映出國家社會的體制及財政、經濟等狀況,如「禮書」、「樂書」、「曆書」、「河渠書」、「平準書」等。
司馬遷在《史記》裏不僅記載了大量史實,並且要「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字裏行間仍可見其對於自己無奈而難堪的境遇,有著難以平復的情緒。
參、大意
孔子世家贊是司馬遷寫完孔子一生事蹟之後,對孔子的評論,首先引詩經贊美頌揚孔子德行的偉大,直言對孔子的嚮往景仰,並稱揚孔子為至聖,更顯孔子這位布衣聖人的崇高形象。(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