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
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六)印光大師著
心怡淺釋
本文印祖在闡揚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首先直陳世界大亂之根本原因,急宜知之。並即點出了家庭教育之重要,其中以母教為關鍵,母教的講究從胎教、幼教乃至聖賢教育;其中教女比教子更重要。其間道理極為精闢真切,看似平常,其實非凡。最後結勉學佛成聖必賴啟蒙教育之根基,而人人皆應力行克念修德之道,以期自行化他,天下太平。研討此篇文章,深刻感受到大師對教育問題之洞悉及實質解決方法。印光大師認為天底下所有問題:凡教育、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等等問題,歸根究底都是人的問題,而家庭教育是最根本解決之道。其中以培養人才,使其立住人格、作個頂天立地之人才、乃至圓滿成聖成佛為目標。誠如蕅益祖師所云:「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印祖之開示,契合蕅祖之讚歎。祈願啟蒙班家長、師長及子弟們,各各研讀後均能受益,並且勉勵而行,則家家幸甚,亦如印祖所願:吾國幸甚,全球幸甚。
正文:
本次研討段落為甲三、結勉學佛成聖由蒙教,分四:乙一、繼往開來稱三才,乙二、為堯舜作佛祖,乙三、悟克念機在我,乙四、願勉(自行化他)。依文分述如下:
乙一、繼往開來稱三才,分二:首標正明得尊稱,次述反顯冒人名。
「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
首標正明得尊稱。三才者,天地人為三,才即才能,因人能比美天地二才,故共稱為三才。易經之乾卦為(≡),上一畫表天覆蓋在上,下一畫表地承載在下,中間一畫表人頂在天地之間,≡字實已包含天地人意義在內。此≡皆具偉大才能故稱三才。三才者,如孔子曰:「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天可使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萬物生長才有次序。地可使大地萬物依之而蓬勃生長,一切動植物得以生存。人乃萬物之靈,要幫助天地化育萬物,使萬物得以有次序的在天地之間生存,這就要靠政治的力量。政者正也,使一切都歸於正位也。以人能以先覺覺後覺,發揮參贊化育之德,繼承往聖先賢之學,開啟後繼來學之功,故得比美天地而得才之尊稱。如易經象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此效法天地之德,方不愧得三才之尊稱。
「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尸。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
次述反顯冒人名。所謂聖賢之事,乃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同理想社會之實現,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即以能學聖賢之事,幫助天地化育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反之,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尸,徒具驅殼而已。又唯知飲食男女之樂,盡情個人之享樂主義,於國家社會無所盡責與回饋,則與禽獸無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而無實,何況欲與天地共稱三才乎。人世間本是苦樂參雜,順逆境界對比,而人之可貴在於處苦逆境中能反省求進,順從天意,法天學地,以繼承聖賢之道,進稱為三才。就佛家之六道輪迴因果事理而言,人道眾生乃過去世持五戒十善之因而感應此可貴人身,僅次於天道而居六道之二,今日既得人身,要能媲美天地之才,方不愧為天地之人。倘能進發菩提心,則堪能成就佛道。
印祖在「人字發隱」一文中開示弟子:人之所以與天地並稱三才,乃因人有四種德能:一者、仁慈惻隱,自利利他;二者、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三者、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欠缺;四者、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得名為人。而天地也只有得到人之參贊化育、繼往開來之德能,天地之德能才能圓滿充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若人不擴充其才德,則天地之德能猶有所憾。
乙二、為堯舜作佛祖。本段分二,首論具性德。次述配修德。
「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
首論具性德。堯舜乃中國古代聖王,佛祖乃世出世間聖人。然就性德而言,孟子云:人性本善。孔子曰:性相近。佛陀云: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故知眾生之天真本性,實凡聖一如,生佛無差。即以此善性佛種為真因,以成聖作佛為增上志業,因緣相應,當來自是人人皆可為堯舜、作佛祖。
「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之修德耳。」
次述配修德。性德屬天具,修德為後天,若缺乏後天之修學德能,性德亦無法顯復。如今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因空有性德,而無儒佛之修德配合。儒家之修德在於克己復禮,閑邪存誠;若佛門之修德則需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印祖云:「如寶鏡蒙塵,光明不現,實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楷磨,自可照天照地矣」。此寶鏡即如性德,用力楷磨(磨鏡例)即修德,兩者互相配合,則成聖作佛,廣利眾生,即如寶鏡照天照地之力用也。
「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
本段敘述力修漸成。修德漸成在於緣好、因善則果勝。此修德之緣好,在最初由賢父母師長童蒙幼教善以啟發,使之能建立因果知見,學習做人道理,進而以聖賢之道為志。因善在己,凡欲成就,須內因具足。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勤勉不息,努力修持。果勝決定,則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上智與下愚之別,在迷與覺之不同。此中自修內因,努力修持,功夫久深,自然離聖佛不遠,自亦與日在私欲橫流中埋沒、迷罔不覺者,形成天淵之別。
故知人才即應能法天、法地、法聖賢佛陀之行者也。如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又曰:「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太虛大師亦云:「大哉唯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乙三、悟克念機在我,分二,引證、激勵。
「書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云,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
先引經為證。如尚書云:夫聖人無念於善,則為狂人,而狂人能念於善,即為聖人。故知成聖作狂,端賴一念間之罔克功夫有別。古之夏桀商紂,非實狂愚,以不念善,故為亡國之君也。蓋一念罔失正念,則為狂人野夫,一念克己在仁,則能成賢作聖。佛經亦云: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此一念心若迷而不覺,便帶著佛性淪為生死不已的凡夫眾生,若轉迷為覺悟,則眾生即能開顯佛性成就佛道。故迷悟皆不出此一念心之造作。故印祖常云:儒佛道理相通,合則雙美,離則兩傷,以上引證可見一般。
「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錮蔽,永為沈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
次述激勵,所幸為堯舜或作佛,其掌握之機在我。凡有血性漢子,多能通情達理,豈肯令自己之性德,放縱於五欲六塵中任其為私欲所錮蔽,永為沈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既謂成聖作佛之機在我,則何謂我?我即指能真正作自己主宰之意。人人都欲自由自在,離苦得樂,有所成就。果能尊重己靈,善加修德,成就聖賢志業,福國利民,甚至開顯性德,令之常覺而不迷,廣度眾生,成就佛道。則不僅是永離沉淪,亦永階樂邦。
乙四、願以共勉,以期自行化他。
「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
印祖在闡述學佛成聖總以幼學啟蒙教育為基,最後期願為人父母、師長、兒女生徒等,各各均應勉之,人人皆有責任。以今日之聖賢乃昔日父母師長所善教之兒女生徒而來;來日是否後繼有人,端繫今日之蒙教是否成功傳承。如印祖云:「家庭啟蒙教育者,非只為治國平天下之根本,即振佛法亦有賴焉」。故知天下太平之實現,乃至佛法住世廣利群蒙,皆應從家庭教育著手,即從小確立人格養成及學聖賢之目標。明日之世界是否人心安定、天下太平?端看今日吾人家庭教育之耕耘是否能繼往開來,此乃印祖闡揚本文之深意。具此共識,由一家之父母、師長乃至為人兒女生徒者,各各以此期勉自行化他,令此善教德風流布,則是一國之幸。又文化本無國界,教育亦不分種族,所謂仁者無敵,倘能興辦一國之教化事功,繼而能推廣澤及世界,亦全球人民之幸也。願與心靈成長營之家長等共同勉勵,以期自行化他,方不負印祖無盡之轉輪悲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