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

九十二年九月廿八日返班記事

 天使班返班記事 / 心依

值九月廿八日教師節,舉行了心靈成長營下半年第二次返班活動。並配合著「孔子誕辰日」,跟天使班的小朋友們介紹至聖先師孔子的生平,讓同學們粗略認識這位影響中國文化至深至廣的「聖人」。

八時三十分展開第一階段「孝經背誦」課程,天使班的同學添了許多新面孔,正在台下不知所措地東張西望,為提升同學注意力,在背誦前講了一則故事「媽媽的笑容」,未講前,先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媽媽的臉什麼時候最好看?」孩子們紛紛張大眼睛思索著,此時課堂上暫時靜了下來,看到此一情景,不禁令人感到我們平日對於身邊親近的人,愈是容易忽略,孩子對父母親更是如此。半晌,亭儀大聲回答:「彩色的臉最好看!」出乎意料的答案,讓台上的老師錯愕,隨即開懷笑了起來,順勢告訴孩子,能經常讓父母親開心,笑容掛臉上,就是孝順。

上次教讀孝經「第七章」徵求背誦者上台,朝鈺一馬當先,隨即筱琪、俊彥亦跟上,這些五歲左右的小朋友最有勇氣,反而是大哥哥、大姊姊因害羞不敢上台,老師適時給了上台的小朋友一份禮物,以資鼓勵。隨即教讀孝經「第八章」此篇內文較長,在背誦課程結束前,反覆詢問孩子下次有信心可以上台背誦的人舉手,惟見右排最末一個小朋友舉手,小手舉的又直又充滿信心,仔細一看,原是恬昱的四歲小妹妹,此時她正被褓母抱著,天使班上看來,果其是後繼有人。

孔子一生堅持著「周禮」的推行理想,而不與險惡多變的環境妥協,他老人的思想為中國文化之精髓,要讓稚齡的孩童瞭解,確有不易,藉著江逸子老師所繪的「聖蹟圖」逐一講解,從孔子的出生、出仕、教學、周遊列國?等事蹟,隨著圖片一張張展開,孩子們蜂擁至畫片前,紛紛詢問圖上許多的小人物,那一位是孔子?孩子們下個結論就是「咦!孔子又老了,真的!」期盼有天孩子仍能瞭解到我們的孔老夫子,他十五歲便已確立一生的志向與修學目標,雖屢遭障難,直至年邁,仍戰戰兢兢地努力學習,未曾休息啊!

此次「天使班」的授課廖老師病了,雖然她才帶過「天使班」課程一次,但孩子們對她所講述的「彩色鳥」故事,印象仍十分鮮明,紛紛詢問。廖老師病中雖苦,她內心好希望能再為孩子們做點什麼事吧!「天使班」非常需要這麼一位具豐富教學經驗和愛心的老師,深深期盼廖老師病體能康健,早日歸建,我們的祝福,願她能暖暖地收到。

 

明心班教學日誌 / 道融

本月返班適逢孔子誕辰,老師為同學講述孔子生平事蹟。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鄒邑平鄉人(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之後,至孔父嘉始別為公族,而姓孔氏。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大夫,身材魁偉,勇略過人。母親顏氏徵在。孔子三歲喪父,家境清苦,學無常師,由母親撫養教育成人。因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故孔子幼年時喜愛仿效祭禮,常陳俎豆,設禮樂以之為遊戲的內容,十五歲時立志於學,決心成為一個力學濟世的人。成年時曾任魯國季氏的倉庫和牧場管理員,而使牲畜蕃息,由是而至司空,五十一歲為大司寇攝行相事,三個月魯國大治。齊懼魯富強,選美色歌舞女子贈魯君,遂使沈迷酒色,政事荒廢。孔子見國事不可為,罷官離魯,周遊列國凡十有四年,顛沛流離,未能一展抱負。孔子深感君臣遇合之難,大道之不可行,決然返魯,潛心於春秋、詩、書、禮、樂之修正,教育弟子,至七十三歲逝世。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忠、恕」二道便是實踐仁的方法。「忠」即盡己(盡個人的誠意與責任)及敬事(專注修養自身、凡事恭敬),至於「恕」即「推己及人」,消極意義是個人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積極意義則在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致力教育,學不厭,教不倦,主張有教無類。四方來魯受教者日眾,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因材施教,使其弟子身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者七十二人。

本月背誦內容為禮記禮運大同篇,正是孔子政治理想的彰顯,老師向同學解釋文義之後,便教唱以此文為歌詞的「孔子紀念歌」。在莊嚴悠揚的旋律中,讓同學體會孔子慈悲偉大的胸懷。

而常禮舉要課程中討論處世篇第三則:「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老師告訴同學世間最珍貴的寶藏為智慧,要有智慧須先從說話謹慎開始練習。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子夏亦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正確的言語可趨吉避凶,亦能獲福,然不當的言語往往會招致禍端,不可不知。怎樣說話才恰當?首先,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為別人著想的才說。第二,說出來的話要有禮貌,這樣別人才聽的進去。老師並舉了秦末楚漢相爭當中發生的故事:項羽攻外黃城之時,城中百姓奮勇抵抗誓死不從,項羽一氣之下,在攻破該城後,下令活埋城中十五歲以上壯丁。外黃城中的人都十分驚慌,但外黃縣令的朋友有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他毫不畏懼,冒死前往營中求見項羽。他對項羽說:「彭越劫奪外黃,外黃人被他所逼,只好聽他的。但是很想向大王投降。終於向大王投降了,您卻要活埋他們,百姓怎麼能有歸順之心呢?這樣一來,自外黃以東,彭越所佔據的十餘城就沒有肯自願投降的了」。項羽認為少年說的話有道理,於是將準備活埋的人全部釋放了,如此一句話救了全城的性命。另外一個故事則是在劉邦攻入咸陽城之後,看見咸陽城宮殿雕樑畫棟、富麗堂皇,他興奮的躺在一張大床上不想再行動,樊噲看到了就大聲說:「你到底還要不要繼續打天下啊!」因為他說話太直接,劉邦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時候,張良就說:「就因秦皇無道,天下百姓痛恨暴秦,您才有今日。如果您才進秦宮,就迷失在繁華聲色中,只想享樂,豈不就是另一個秦始皇而令天下人失望?」這番話果然讓劉邦大夢初醒。可見說話即便是為了對方好,也要懂得說話的技巧和禮節,如此才能讓對方虛心接受。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學問、智慧與悲心的傳達,我們可以從「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開始練習。

 

和合班返班記實 / 惟盛

此次返班的授課內容,首先將上次所做的「暑假生活反省」簡單地歸納並引導學生善用時間、過充實的生活。其次,授以十大礙行,簡單地複習前五條,並簡說後五條,讓大家能清楚地了解因果並且在面對障礙能有很好的心態去面對。再者,藉由了凡四訓,引領學生斷惡修善,從中改變命運,做命運的主人。最後是在唐玄宗的《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詩中,緬懷孔子,進而讓學生們生起尊師重道之心。適逢九月廿八日,教師節。特別舉行拜師禮,從禮中彰顯道的尊貴,從禮中表現恭敬和誠意。故云:學道之要無他,恭敬而已矣。

開了凡四訓這門課有幾個用意,整理如下:

一、掌握命運、擺脫命運的束縛,在有限的光陰歲月,知命且惜陰,並且真正了解「自求多福」的意涵。

二、開眼力。學習古人的經驗,知曉福報的來源就在於:加大心量、使自己的知見正確用於明辨是非善惡。

三、透過此書了解中國文化、文字的美。

四、透過對科判的研究,了解文章的嚴謹,從而得知了凡先生是個思慮周詳的人。

五、希望學生能以了凡四訓作為立身處事的原則。

六、自古以來改運成功者多,但述諸文字者鮮,然此書將改運之道寫的相當周詳完備,故選之。

了凡先生改運前,皆被孔先生算定,某年考第幾名,何時當官,無一處不合。改運後,本來命不該中舉人、無子,卻一一中舉、得子。了凡先生不斷的改過和心心念念都為利眾生得以改變命運。了凡先生是個上通天文、下達地理的人,繼承邵子皇極數正傳、懂得如何帶兵、算命、觀星象、造橋鋪路,但留給兒子的卻是這本改運之道—了凡四訓,所以從中就可得知這本書的價值了。

了凡先生具有許多極佳的特質:

一、孝順父母。

二、恭敬長輩,凡事請教。

三、謹言慎行。

四、懂得反省。

五、有恆心,即使命運已改變,也不忘行善之初衷。

六、因為因果知見正確,心向利益眾生,即使在改變命運當中,遇到許多來自自己、他人、環境的種種障礙,都能一一克服。

七、觀察入微,對於行善的心態與方法都很講究。

唐詩課中,老師勉勵我們應該要好好讀經,把握現在年輕的時光,多多背誦古文。孔子好學的弟子在貧困當中學不輟,是於衣食豐饒仍不上進的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栖栖一代中,說明了孔子為了推展大道,奔走於七國之間,為了蒼生不辭辛勞。在講學、國君不用、昏君,孔子無法被用之中,是栖栖一代中,在國君要用,小人阻攔、其他欲殺孔子而後快的大夫,如:司馬桓魋,匡人圍、陳蔡厄,隱士勸誡之中,亦是栖栖一代中啊!魏靈公望著天上的飛鳥,無視孔子的存在,孔子就離開了,這就像是在告訴我們要尊重師長,不然就會感應到善知識的遠離。整首詩因祭而嘆,因嘆而祭,環環相扣。孔子感嘆空有鳳凰般的才能,身逢亂世無法推行大道,夢到一棺置於兩楹奠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祭拜。唐玄宗心想:我今天來,是不是當年孔子的夢境呢?這就是:當與夢時同。

學習,所講究的是恭敬心。心中生起恭敬心,自然能得法要,並能時時銘記在心。故有志上進者,應作如是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