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三代共修活動報導-週六共修活動止靜法語
重陽敬老節談敬老
心超
九九重陽敬老節
登高飲酒插茱萸
若能引發敬老義
莊嚴民俗風氣厚
九十二年十月四日
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在此處共修研學念佛。今日恭逢中華民國九二年農曆九月九日,也就是俗稱的重陽節,重陽節相沿至今的習俗就是登高、手臂上插茱萸、飲菊花酒。相傳費長房有一位弟子名為桓景,對費長房有堅固不退的信心。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家中會有大難發生,若能在九月九日登高,手臂上插茱萸、飲菊花酒,此難或可避除。於是桓景帶著家人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後來下山時發現到家裡的牲畜都死了,所以以後他們在九月九日登高避難,漸漸地演變成民間過重陽節的時俗。何以九月九日名為重陽節呢?乃因易經卦數中九是陽數,六是陰數,九月九日就是兩個陽數叫重陽。後來延續重陽節這一天的習俗除了登高、喝菊花酒還加上吃糕餅代表登高來應這個節日的景。
在龍應台的文化專欄裡,有提到歐洲還保留了千年的習俗〜驅鬼的活動,令觀光客高興與津津樂道。其實中國也有驅鬼這樣的習俗,在論語鄉黨篇中有云,孔子擔任大司寇時,鄉人口唱著儺的音來到各家驅鬼,孔子站在家中東階恭迎。在周禮秋官掌(管刑部的最高主管,即大司寇),有掌驅鬼的隊伍,只要民間有些地方不安寧,秋官即派驅鬼的隊伍口唱著儺儺儺這樣的聲音並跳著舞,到不安寧的家中將不吉祥的事情去除,連孔子這樣的至聖也尊重如此傳統的習俗。很多的習俗,若能保留下來,不但能讓我們緬懷古人,而不會崇洋媚外、甚至全盤西化,觀光客也會很新奇很尊重,如同我們很多人跑去歐洲看看保留千年傳統的習俗是一樣的。
一個國家的文化需要被保留,成為立國的精神,並成為人們日用平常的一部分,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今的政府已將九月九日名言安立為敬老節,一般說老或是說輩份、或者是年齡、或者是經驗、或者是學養、或者是性格,都可名言安立為老,譬如年齡他長我小、那他就是老。或者輩份他高我低那他就是老,或者是學養經歷他多我少那他就是老,比如稱師何以言老(老師)呢?就是說他的學養經歷勝過我的,若性格沉穩是一個很好的性格,稱老成持重,所以言「老」是值得恭敬的,此處特別是指年齡上來講。因為今天社會的安定與富庶,都是以前這些長輩在他們年輕時期付出了很多努力,才會有今天的安定和繁榮,難道這些富庶與安定是天上掉下來?是隨便造作就可以生起?所以對著這些老輩應該有一種觀他們的功德念他們的恩惠的心態,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以及對後輩的提攜,我們後輩不可能在這樣安定的環境中欣欣向榮,這是在重陽敬老節中應該要好好的觀察曾經在我們這一塊土地很辛苦付出的這些前輩,沒有他們、我們是不可能在安定的環境裡學有所成,享受生活的快樂。
其次他們對我們後輩應該是一種經驗與學養的教導,表現敬老絕不是像政府這般帶著老人唱歌跳舞或者做一些打麻將等等,就算是一個敬老節的活動。殊不知敬老尊賢是一個必須要被提倡的風氣,是社會風俗淳厚的增上緣,對著前輩要懂得觀功念恩,知道他們是我們生活安定的創造者,沒有他們,何來我們後輩這些生活的快樂以及學習。除了對他們要觀功念恩外,還要懂得對他們服務,因為他們也是我們的福田。譬如說家中的老人、父母親或者祖父母乃至於師長或者提攜我們的長輩,他們都是我們的福田也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應該在這樣的節日裡引發我們對前輩的學習,學習人生的經驗以及涵養,並緬懷他們對社會、國家、家庭的貢獻。
昔日曾到養老院當過義工,深知這些老人家人生的內涵非常豐富,學問道德都在我們後輩之上,不是年齡大了就好像沒有什麼用,尤其在佛門裡年紀越大越是寶。甚至以前在大陸上國劇團經營不下去,整團經營權要賣給人家時,他人來買時會看國劇團裏有否老生、或是以前祖師爺有沒有留下一些戲服等,這些都是國劇團的歷史象徵,有這些信物,國劇團賣出去的價格就高了。或云、老人家很嘮叨,若從另一角度看,其實他們是很天真、且具赤子之心,他們的嘮叨其實是對年輕人的一種關愛,年輕人應該好好珍惜長輩的厚愛,以及他們的耳提面命。尤其在老人家體弱多病的時候,需要的是更多的照顧,年輕人可以在照顧老人家當中調養自己的心情、增加自己的福報,並將煩躁的個性作一對治,且在學習照顧老人家時體會老苦、病苦,也作自我的警惕,在修學佛法上好好地加功用行,在苦相的生起已具對治的能力,何謂對治的能力?即生起苦相時,已不成為束縛相,所以要很感謝老人家這樣的示現,讓我們能提前做心理準備。
在孔子的禮運大同篇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有所終並不是對老人只有送終,他們這些老人家曾經是社會的中堅份子,維持社會的公安與富庶,當棒子交給下一代年輕人時,年輕人要懂得承先,接受他們的教導、學習他們寶貴的經驗,亦即將他們留下美好的基業繼續的延續下去。使老人家很安全、很安定、很舒服、很愉悅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此即老有所終。而壯有所用,就是學有所成是要被用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這些都是要靠前輩的提攜、教學,以及多向前輩學習,如此之壯有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也能提攜後輩讓幼有所長,這是孔子的禮運大同篇,這才是真正的敬老。並且將敬老的風氣由自己做起,並帶動社會有這樣的風氣。
本道場有多位老人家,這些老人家的道心是經過歷煉的,在人生的心路歷程不管酸甜苦辣都走完了,老來能在淨土法門上好好用功,週四、週六的共修以及平常的念佛,他們都是我們後輩年輕人的表率,也希望在道場裏將前輩當作福田,向他們學習,並且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並希望團體裡是一個老一輩的經驗能傳授到下一輩,下一輩也能夠向老一輩學習,真的學到他們的優點,學到他們如何求學,如何處事,如何在逆境、順境當中保持一個平常心,如何通達人情世故,並且在年齡老大時又能不為老苦所束縛,心力都用在修學、用在佛號上,具足上述才是真正的敬老。相信此處的道風會是一個很好的道風,因為道風不能自己生、不能獨立生,必須要觀待這些敬老尊賢、尊師重道以及在教法上的觀修、佛號上的念誦,才會有道風的生起。至於在重陽節吃糕餅乃登高的表法,這高應該是一個意境的高、菩薩五二階位的修學,就是一個不斷地增上的修學,一直到成佛最高點,站在一個最高的意境上瞭解一切的有情,方能真正隨緣的利益有情,這才是真正的登高意,相信有一天在我們老的時候也能夠得到後輩的擁護與愛戴,就像 雪公老師這樣〜一個最好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