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期::社論

三法印的認識與禪修〜法善法師來台開示

 本刊

佛法須依三法印

五人說法同佛說

若能依教且奉行

便是真正佛弟子

(於淨苑紀念堂)

前言:法師原籍英國倫敦,修行南傳原始佛法,出家至今歷時十九年,在出家前,高中三年得到機緣開始修行禪坐,一九八一年入BRISTOL大學參加佛學社研讀佛法、定時禪修並組成樂團,過著快樂的大學生活。在大學畢業後,赴泰國尋訪高僧,於曼谷禪修,後經人告知有高僧阿姜查,隨赴泰北參拜阿姜查,在國際僧林禪寺中過著辛苦的生活,對於阿姜查以及佛法產生極高信仰的心,並對僧林禪修的僧團產生極大的信心。此後數年都成為阿姜查的親身侍者,尤其在阿姜查重病之後,悉心照顧,阿姜查於一九九一年逝世,法善法師又轉為阿姜查弟子之一的安南禪師下繼續虔修,並多次到森林荒野獨自修禪,也翻譯阿姜查的法語為英文,並在一九九八年隨安南禪師至澳洲多處說法充任翻譯。法師所顯示的風格,給澳洲弟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終於在二OO一年初,受安南禪師之託,到墨爾本弘揚佛法,並領導僧團教化四眾弟子,戒行嚴謹,托鉢維生。法師久聞台灣佛教興隆,在二OO三年二月三日至十七日到台灣參訪高僧大德,並盼與台灣信眾廣結法緣,以下是法善法師在淨苑老和尚紀念堂簡短的開示的核心。

法師云:阿姜查弟子不但有許多泰國人,並也度化許多歐美弟子出家學佛,乃殊勝佛學的教師,此行來台見了許多法師、尼師,樂見台灣修行的盛況,並在蓮友的請求下說明阿姜查教法的核心。

阿姜查要我們放下自我的執著,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步,但是要怎麼放下呢?我們一般人都以為身體是我,心是我,這樣的認為是痛苦的根源,對著五蘊的執著要學習的是放下,他(五蘊)其實不屬於我(我所),他(法我)其實也不是我(人我)。在禪觀當中,首先先看到這些五蘊的變化,他是個幻相,有這樣的智慧就能破除對五蘊的執著,我們都以為身體是真實的,其實只不過是四種元素的組成,他並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這種現象若能看得清楚,就會破除對身的執著。即便是嬰兒的神識也很自然地以身為我(俱生我執),所有身體各種的變化,只不過是前世的相續,所以若不好好地思考,則吾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會以身為我或我所,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覺知到了什麼?都很真實地以為我見到了什麼!我聽到了什麼!我覺知了什麼!並且在見到了、聽到了,認為是好的就生起愉悅的心,見到了、聽到了認為是不好的就生出厭惡的心,並把這愉悅或不愉悅、不舒服的感覺認為是我的,在未修行時,見事情都是這樣見的,以為這種愉悅、不愉悅的感覺,都是有一個真實的我去感受的,於是就要進一步地再去尋求那舒服的感覺,並且以為那是真實的快樂,不斷地去尋找,這種尋找就是痛苦的因。不舒服的感覺,也認定那是真實的我之感覺,在生起這種感覺時心情是不舒服的,也認定是真實的我的感覺,所以努力地要排斥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此種反應會越來越強,所帶來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多,心以為有一個我在那裡受樂或受苦,並且很害怕快樂失去,痛苦來臨,這就是我受生的因。

佛說我們在喜怒之境當中以為有一個我,被這個我團團包著,這種現象是最悲哀的心理現象,佛在菩提樹下證道之前,他觀察前生發覺到生命的次數無量無邊,看到了自己所流過的眼淚多過了漫漫的大海,自己無益浪費的生命所積的枯骨高過崇高的峻山,做過的人、畜生、天、神,享受或貧或富,其中生命現象的差別雖然極大,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在苦樂中的打轉,心中生出一個真實的我,有這個我生起一個對樂的追求,對苦的遠離,所以不斷在苦樂中打轉,原來追求快樂遠離痛苦都是苦,內心覺得很累,何必苦上找苦,回觀他人生死死生,生命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被因果與業力所推動,受苦受樂也是在那裡生起一個真實的我,而有種種的悲歡離合,所以對眾生也生起很強的慈悲心,想要幫助他們離開這樣的痛苦,並且也努力的尋求幫助他們遠離痛苦的方法,生起了上面殊勝的覺受後就努力的禪觀,生起了定力,並在智慧的觀照下徹底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的真相就是所有的現象都是變化的,都是無常的,本質都是痛苦的,而尋求這些現象的真實性,一粒微塵也找不到的,這即是三法印,不只生理、物質的現象如此,即使是心的感受亦復如是,我們都很在意家庭的美滿與事業的成功,以及其他的種種殊勝,並努力地追求圓滿,不知道這些現象其實是無常的,找不到真實性的,即使升到天,享受美妙的五蘊快樂,也在無常的變化中逐漸消失,當五衰相現起時也會恐懼地流眼淚,到底什麼才是永久真正的存在?連天人都搞不清楚,所以當我們能夠看到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的,內心進入平靜的狀態,那才是真正的永恆。

心對境會有慾望的生起,但是這樣的心理也不會永久地持續下去,因為對境界的看法會改變的,當他對境界的看法改變時,原來有的貪心也消失了,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貪?所以既然連真實貪都找不到,那就放下它吧!更何況它是大苦之因,貪如此,瞋也亦復如是,所以心裡再也不會有任何的追求,在心裡不會產生任何追求的慾望時,既不會貪求也不會發脾氣,在一切境界當中享受的是內心的平靜,在平靜的內心當中,還要提起觀察力,看看一切的現象是不是就是苦果,造成這些現象的苦因到底在哪裡?離開這些痛苦後是什麼狀態,以及如何離開這些痛苦的方法,這就是四諦的覺照,就是內心智慧的生起,也是最明亮的,佛的悟道就是這樣的明亮,他明亮的程度甚至連天都為之震動,天人去尋求震動的原因,發現在凡人世間有聖人悟道,而歡喜讚嘆,原來修行只不過是看破、放下,內心平靜而又善於觀察產生明亮。

至於在家人要怎麼在日用平常自我訓練體會空義?在家人當以五戒來約束身心,依五戒而行,學習布施,學習服務,學習放下,特別是放下自我,例如你喜歡吃的蘋果,有大有小,你把好吃的、大的給別人,留下小的、不好吃的,自我就放掉了一些,內心就有跟法相應的機緣,連這個都做不到,修行是談不上,心要存著慈悲、戒律與布施,就為禪觀打下深厚的基礎。就以五戒來說,守五戒要有羞恥心,怖畏因果的心,尤其是羞恥心更是殊勝的護法神,羞恥心會讓我們觀照功夫轉強,不會去傷害自己以及他人,不會去造作任何的壞事,對自己與對他人都不會產生傷害的動作,就像父母照顧嬰兒儘量避免嬰兒受到任何的傷害,守戒不僅在公眾面前要如此,在私下獨處更要如此,而且要有羞恥心作助伴,才能察覺自己的過失。阿姜查曾告訴僧團,對羞恥心及五戒的覺察,要非常努力,使自己在羞恥心的狀態下認真地持五戒,保護自己不犯錯,若有犯錯好比在眾目睽睽下拉大便,守戒如果守到這種地步,不會恐懼,也不會憂愁,心中也有莫名的喜悅,這種狀態最適合禪修,利用守戒的快樂進入更美妙的狀態,是一種修行的善巧。當然禪修是要找時間的,定時的禪修會越學越熟練,內心會越來越容易達到寧靜的狀態,猶如樂器的訓練一樣,越來越熟悉彈奏,也越來越容易彈出美妙的樂曲,樂曲的訓練如是,禪修的訓練亦復如是。阿姜查對禪修有一個很美的比喻,例如雞在雞籠裡,怎麼跑、跑來跑去都在雞籠內,禪修亦復如是,內心不管跑來跑去都在這個範圍。因為守戒的關係,再加上禪修,使得內心既安靜又放鬆,久而久之就進入了正定,在定中即使有雜念也會自然消失(不必修對治法,內心自然寧靜,正是禪定的成就,修對治法是禪定的前方便),在定中觀察法義,思想會像波濤洶湧一樣的生起,然而就像海浪打到岸邊又回到海中、再打到岸邊又回到海中一般,所以若有定功去觀察某些現象而引發的思想,會像海浪一樣波濤洶湧,可是打到岸邊又回海中,即使再多其他思維也不會引發什麼問題。

結語(編者按):在五濁惡世日趨嚴重,眾生身心靈亟需得到依止之際,相信大家都會希望有一個新的氣象出現,但是這新的氣象不只是環境的整潔,不只是事業的重新出發,應該是內心有一番新的氣象,提起正確的知見,找到修行的方向,在世法裡面雖然有一份該盡的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那不為人知的內心寧靜與一分觀察與覺照的力量,才會幫助我們過好每一個當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