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

九十二年十二月各班返班記事

 願習、道融、心一

 

天使班返班記事 / 願習

時間過得真快,十二月份的返班又到來了!一早懷著既高興又緊張的心情進入教室。高興的是又和一群可愛的小朋友見面了,緊張的是不知今天的課程內容小朋友們能接受多少?但一切都在古箏演奏佛教歌曲「畫水蓮花」的悠揚旋律中化解了,心中頓時平靜下來,也藉此告知大家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就如同小朋友們一早能精進、不鬧情緒準時上課。

課程在「當天使飛過人間」的故事中開始了!這是一本有趣又溫馨圖畫書,故事內容沒有一個文字說明,但在小朋友富含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心靈中,故事內容變得多采多姿且生動活潑!畫面吸引所有注意力,似乎大家的情緒都隨著故事情節起伏,當飛天狗調皮時,大家會心一笑;當牠為了救主人而喪失生命時,同學們各有所思:感動、敬佩、同情溢於言表。故事最後發現飛天狗竟有後代時,所有人都非常驚訝與興奮!聽完故事後大家帶著快樂的心情讀誦孝經及背誦,單獨背誦雖然有點緊張,但上台的大多數同學都能背得很好。

進入主題「為什麼動物是我們的天使」 ,首先在歌曲「愛的真諦」中將忍耐、恩慈等心態引起來,其次配合一些動物幫助人們的真實故事與大家分享,有小朋友問到這些是否是真實的?當他知道故事的真實性後,因果關係的道理似乎在小小心靈中栽下了一顆種子。

點心臘八粥香甜不膩,是師姑們的愛心,請大家感恩惜福專心吃完,話猶在耳,就看到恬昱表現大姐姐風範主動餵妹妹吃;過了不久俊彥吃不完,姐姐筱圓也能幫忙和弟弟一起吃完,手足情深,可圈可點。

美好的時光總易逝,希望新的一年大家能更進步,自省表是自我反省的好方式,期勉下次返班能看到天使班同學們努力的成果!

 

明心班返班記錄 / 道融

上課前,老師發給每一位同學廖老師所製作的書卡,除了略述廖切老師的生平外,並請小朋友唸書卡上的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生活中的『美』語。一、誠實語(不妄語)二、質直語(不綺語)三、和諍語(不兩舌)四、柔軟語(不惡口)......希望我們能善用舌頭,創造出生活中的『美』語。」我們的舌頭就像刀子一樣,擅用刀子可以像醫生一樣拿來救人性命,但是也可以拿來傷害別人,所以必須小心地說話。

而本週常禮舉要的主題,即是「見老年人不說衰傷話。」因為老人家身體和心理都漸漸衰敗,開朗不起來,年輕人不可以在老年人面前哀聲嘆氣,也不可以說自己老了。在老人家面前要表現出年輕人的活力與朝氣,像古時候有一名孝子叫做老萊子,他在父母面前總是顯得很開心,常常逗得父母親笑呵呵。「交淺不可言深。」認識一位新朋友的時候,第一次見面不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告訴對方,自己得意的事情不可炫耀,也不要一味抱怨自己的煩惱,或者不可以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指責對方的缺點,「絕交不出惡聲。」古時候的君子與朋友相交,是希望能以友輔仁,但當不得已須與對方絕交的時候,就會選擇默然離開,不會公然批評朋友的過失。這是君子厚道之處,希望下一次見面時,還有規過勸善的餘地。戰國時代有一名燕國大將軍叫做樂毅,他奉命去攻打齊國,他攻克了七十多個城池,唯獨莒城和即墨遲遲攻不下來,此時齊國的人便利用反間計向燕王進讒言,說樂毅一直攻不下這兩座城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要造反,自己稱王。燕王聽信了讒言,就要把樂毅詔回,換人取代他將軍的地位。樂毅認為燕王沒有誠信,自己的一片忠心竟然被懷疑,便不願再為燕國效勞。然而他離開燕國之後,並沒有批評燕王,也沒有利用自己名聲在其他國家造勢報復燕國。所以「絕交不出惡聲」正表現出了君子與人相處厚道之處。

今天仍利用二十分鐘的時間,請陳老師帶同學作體操,在這寒冬裡讓身體盡情舒展,活絡筋骨,很多同學做完之後都把外套脫掉了。

本週背誦的詩文為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大意是說有一隻剛失去母親的慈烏,一直啞啞地啼叫著,聽起來是那麼的悲淒!牠停留在母親死去的樹林裡不論白天黑夜,一步也不肯離開,就這樣守了一年多,每到半夜總要哀啼一陣,彷彿是在哭訴牠還來不及奉養母親。那麼多鳥類當中難道他們都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如此哀傷?想必是慈烏的母親對其恩德很大,使牠承受不了喪母之痛吧!然而在人類之中,卻有一個叫做吳起的人,為了求取功名,離家之後連母親過世,也不回去奔喪。可歎啊!像吳起這樣的人,真是連禽獸都不如,慈烏啊慈烏,你真是鳥中的曾參。

白居易幼年喪父,家中的生計由母親一人支撐,將他們兄弟數人撫養長大,然而在白居易三十九歲那年母親過世,白居易辭去官職,回家守喪三年。在守喪期間,謝絕一切人事交往,每天只閉門讀禮書,這樣的寂寞日子裡,在夜闌人靜的時候,每每因為追念母親而無法成眠。此時,不遠處的樹林裡,傳來陣陣烏鴉的哀哀悲鳴,於是寫下了這首詩,除了述說著慈烏的不幸與哀傷外,也抒發了白居易內心的無法言喻的悲苦。

另外,詩中還提及了另一位孝子曾參。他是孔子的學生之一,尤以孝順出名,他不但能夠和母親的心靈感應,也曾如二十四孝的王榮一樣,臥冰求魚,讓母親的病情好轉。

本月的點心是「臘八粥」,在同學品嚐臘八粥的香甜之時,老師也說了臘八粥的由來。傳說釋迦牟尼佛在深山苦行六年成道之日,正是臘月初八日,意即「釋迦牟尼得道日」,佛陀下山後,瘦骨嶙峋,疲憊不堪,在河畔,有一名牧牛的女子用缽盂盛牛乳供養了佛陀,使他恢復健康。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就規定古印度人民在這個日子「齋僧」和救濟窮人施捨飲食。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的供養與布施,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的習俗。我國佛寺裡熬煮臘八粥,也是為了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供養佛陀的故事。所以老師提醒同學,在享用臘八粥的同時,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佛陀的教誨還有煮粥人的辛勞。

 

和合班返班記實 / 心一

因廖切老師往生,今天由尹老師為和合班的同學上課。首先老師簡略地敘述廖老師的生平事蹟,進而探討對無常應有的健康觀念、人的價值和生活的態度。

廖老師晚婚,故子女尚年幼,在面臨死亡之際,夫妻誠心誠意地溝通孩子的未來,有別於世俗之人哭嚎且怨天尤人,並了知無常,放下了摯愛的親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往生前三個星期,廖老師的病情持續惡化,身形日漸消瘦,在對抗病魔的艱苦過程中,心心念念不忘念佛,廖老師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在病中還為孩子們做「寫了充滿『美語』的書籤」,親自為每一個書籤綁上祝福的絲帶。美語者,好話也,提醒小朋友在行住坐臥中要將心念依在善法上,要舌燦蓮花、說利益他人的話。廖老師往生了,一方面恭喜她往生極樂,但也悲嘆失去一位願意為啟蒙教育奉上一份心力的菩薩,和合班的全體師生為此默哀一分鐘,並且齊聲誦念十聲佛號作為對廖老師的祝福。

接下來尹老師啟示大家應培養承擔、負責任的態度、自助的精神。依恃著父母的供應,將父母給的衣食視為理所當然,然後大言不慚地說:「我已自立。」如此的自立,其實是一個假象,倘若發生問題,到頭來還是找父母解決,這是非自立的。反省己過時,要捫心自問,誠懇地面對自己才是積極地處理問題的態度。

如英業達的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是企業領袖,是科技人又是充滿濟世情懷、悲心的文化人,從前曾誓言賺錢就到五十歲為止,五十歲以後要發心於文化事業。多少人憑著一張嘴信口開河,力氣沒多少,但口氣倒不小?又有幾人真能在事業爬升到了的巔峰之際,急流湧退、說收就收?溫先生認為科技若不立根於文化,那是沒有生命價值的科技。溫先生認為要解救貧窮,就要傳授知識,唯有傳遞文化、知識,才是幫助窮人脫離困苦的根本之道。他的宏觀、大格局看到了真正需要受到關懷的人,也看到了國家的未來,憑著滿腔的熱忱和驚人的毅力作文化的事業,他的生命何其充實?我們又何其慚愧?

老師又啟示大家遇到挫折心中要想著:「I am going to better!」,以決心打敗人生中的不確定。失業要有陶淵明的精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滿目悲情、自怨自艾,倘若如此,那就「此局裁定敗」,徹徹底底的輸了。

這次了凡四訓的授課內容主體在於雲谷禪師開示命運如何拘束凡人?什麼樣的人不受命運的束縛?何為凡夫?

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對坐三日於一室中,雲谷禪師欽佩了凡先生心中不起妄念,問其故,原來是澹然無求的凡夫。雲谷禪師進而告訴了凡先生:「凡夫就是隨業受報、被命運束縛住的俗人。因為世俗之人多妄念,所以被氣數所縛;然而,世間有兩種人不受命運所縛,就是極善之人和極惡之人。」極,有「非如此做不可」的意思。

了凡先生改變自己,故得以了凡;我們的自省表,用意也在於改變同學們的心性,去惡習而就善念,雖然很多概念,同學們或許都懂,但實行起來若未加以督促,則容易放逸怠惰,師長們有鑑於此,故特別製作自省表讓同學們勉力行之,進而改變命運。在惡習一天比一天的減少、莊重的儀態慢慢地養成的過程中,福報就隨之而來,這正是逢凶化吉之道,不是改運,是什麼?

安靜的念書、寫文章,專心做事,是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將心安定在一法上,就能得到該法,期勉各位同學能在當下用心,讀書專心,念佛專心,吃飯專心,在行住坐臥專心,用心過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