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專題研學

文化傳承從讀經

 心晴

難值暇身與正法

三天安住生大福

聆聽讀經發心利

佛果安樂能生起

 

九十三年一月三十日

緣起:本會假九十三年一月三十日至二月一日舉辦為期三天之「寒假啟蒙定靜活動」,結合學齡前之學子與小學、中學、大專等學員,大家齊聚一堂,法喜充滿。茲將第一堂讀經課程之前行法語整理以供養大眾。(編輯部)

我們今天能夠聽聞到佛法,念一句佛號,讀誦大乘的經典,聽聞到很好的開示,這都是吾人百千萬劫所累積的福德,才能夠手捧如此珍貴的經書,此善根誠如《金剛經》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我們一定要為自己感到歡喜,為我們能夠做那麼有意義的事情感到歡喜。而且大家能夠共聚一堂學習的因緣非常難得,有賴於國家安定、家庭富足、家人的護持,我們才能夠來此學習,且光憑自己想學的心還不夠,還必須有莊嚴的道場、老師長輩們的護持、結合共識,大家才能志同道合齊聚一堂共結法緣,這樣的機會真是非常殊勝難得。

再則我們還要感謝自己的善根福德,由於往昔生中所累積的福報才能夠有福氣坐在這裡享受法味,才能夠放下五欲六塵的染著,放下所有的煩惱,在這樣殊勝的情況下來求學,求什麼學?求的是一個覺悟的學問,這個覺悟的學問就是要來助成吾等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每一位學長、小朋友的心裡都曾經發過誓願:為利眾生願成佛。因為唯有成佛、成菩薩,才有幫助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的能力,但前提是自己先覺悟、先離苦得樂,所以大家來這邊求學,就是求世間最殊勝的學問,學習孝順父母親、恭敬師長及利益眾生的方法;在出世的學問學習皈依三寶、了解因果的道理、求覺悟之道。此皆源於我們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在這裡成熟了,所以當大家打開經本,念到開經偈中:「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時,內心就會產生極大的撼動,這樣的撼動就能夠帶領我們好好的學習,每一堂課都用最歡喜、最恭敬、最誠懇的心來接受法義,這樣全心全意的學習才能夠報答父母、師長、長輩等護持我們修學的所有恩德。以上是我們在參加三天定心活動之前所應具備的殊勝難得想。

此次活動以讀經為始,希望藉由這三天的帶領,我們平日也能以讀經書做為學習的內涵,因為讀經最能安定我們的身心,荀子勸學篇:「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故求學從讀誦經典開始是不二法門。讀誦經典可以讓我們明瞭萬事萬物的道理,以經典做為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建立人格的基礎,此乃「蒙以養正」,就是以讀誦聖賢經典來培養吾人浩然的正氣,並藉此陶冶性情,提升我們的道業, 雪公:「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所以讀經書就等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踏著古人足跡、依著佛菩薩的提攜,以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智慧來提升我們的智慧,讀經之殊勝就在於此,我們讀經時就像和佛菩薩、古人做朋友,而大眾一起讀經更是以文會友的好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讀經有什麼好處?如果能夠養成讀經的習慣,就能夠培養我們的忍耐力、堅持力以及意志力,上述這些都能成就一個人的承擔力。讀經還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智慧之窗,讓我們擁有寬闊的視野與無限豐富廣闊的內心世界,能夠遨翔於佛菩薩以及古人的智慧當中;藉由不斷的讀經,將經文內化於心,如水滋潤土壤般的滋潤我們的心弦,成就我們個人的慧命。所以讀經可以培養高貴的性靈,高尚優美的人格,開闊我們的眼界,擴大我們的胸襟。讀經要從聞下手,多讀,慢慢地就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夠正確修學,所以讀經就是聞思修、就是修行。而我們從讀經開始此次的活動,所讀誦的都是最寶貴的經典,尤其是大乘的經典,當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等於進行一個大乘的修學。

而且讀經的時候,身心泰然舒暢,正因為我們在讀經的時候非常專注,專注就容易放鬆,可以讓我們的腦波呈現非常調和的狀態,在科學的研究上稱做α波,此α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難被產生,我們平常都處於其他躁擾的波動中,所以讓我們無法定心。而讀經時產生的是最祥和的α波,此波可以提升我們的專注力以及記憶力,乃至於理解力、判斷力、分析力都藉此提升,再者它還可以開創我們的創造力,產生源源不斷的靈感。所以讀經等於開發我們內在的潛能,誠如每一個同學都有成佛的潛能,潛能在那裡?因為沒被開發,所以不知道,當我們靜下來願意去開發的時候,就嚐到了!原來每一個人真的都可以成聖成賢,都有那樣的潛能。讀經的利益實在是說不完,以上簡略說明。

讀經的方法,古人作了很多開示,但是都不離「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也就是讀經的時候要心到、眼到、口到,若加上耳到、手到,此五到可以幫助我們更專心。三字經:「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讀經很簡單,只要開口念,心繫於經義之上,口能夠熟讀其文,心能詳解其義,叫做隨文入觀。讀經除了方法正確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朝於斯,夕於斯,要日日夜夜、每天每天持續地做,當我們能夠每天持續地、有規律地讀經時,必能樂在其中,就會很專注、放鬆、沒有壓力,在讀經的音律節奏中產生非常愉快的心情,在愉快的氣氛中記憶力就增強了,所以讀經不是背書,而是自然而然以聲音的記憶進入心田,這樣的記憶效果其實比硬生生背書效果高達二至五倍,可以愉快有效率的全盤吸收,且不易忘記。

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讀經要盡早,我們小朋友越早接觸讀經越好,在如海綿吸收的學習年齡,讓美好的經義進入心靈的深處。學長們如果小時候沒有這樣的薰陶也沒有關係,雖已過了黃金記憶時期,用這個方法還是可以得到效益。再則,環境也必須儘量的好,常禮舉要:「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若能得到師長的引導,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很安定的場所讀經,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它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接著讀書的態度一定要講究,像是對經本一定要恭敬,端身正坐、氣定神閒,很有精神地口而誦、心而惟,專注的融入其中,非常快樂的讀經,這些都是讀經正確的方式。

再則,讀經要讀出味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訣竅,就是次數要多。具統計讀經累積六十次時就不容易忘記經文;讀經高達一百次的時候可滾瓜爛熟,其甜美的滋味已可慢慢品嚐出來了;讀經五百次的時候,經文就烙印在我們心田當中;然書讀千遍其義自現,如果我們能讀上一千遍,它的義理就會自然顯現。所以讀經是日積有功,我們只要願意去讀誦,累積的次數越多,它的經義就會越探越出、自然顯現而了然於胸,蘇東坡:「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即好書不厭百回讀、千回讀,讀經就是修行。讀經的方法非常簡單,但是最後達到的效果是難以想像的,古人曾說 「一經通,經經通」,把一經讀通了,這時很多的經書就連帶地可以通達,像蘇東坡先生也說:「一書數讀,可八面受敵。」經書讀到通達的時候,就可八面受敵,他人從任何一方向來探究、問難,都不會被考倒,學問有了立足處。

杜甫曾自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同學們為什麼作文沒辦法文詩泉湧?就是因為累積得不夠,當我們讀書破萬卷的時候,下筆就非常有神采、像有一隻神來之筆一般,所以如果能夠悠遊涵詠在經典之中,自然就能夠培養吾人的文化素養,成就古人倚馬可待之材,可一思便得。故讀經在培養能力的同時,也提升我們的眼力、格局、心量,建立了我們的人格與道德,所以正逢新年的開始,在此祝福大家「福至心靈」,福至心靈從讀經開始,當我們讀經有所成的時候,只要一動念頭就合於智慧、合於道,自可福至心靈、一思便得,利己利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