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日常省思
異域夢遊〜記緬甸法行歸來有感
息霜瞥影、淨昌
佛塔湖水夕陽景
生活落後心善良
僧侶托缽處處見
或是夫子欲居地
其一 / 息霜瞥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知怎麼得腦中想起了陋室銘,似乎劉禹錫正在訴說著他內心的情懷:浦甘的古城、佛塔是那麼令人佇足而不想離開,但是沒有知音的他是那麼的孤獨;古書、古畫是多麼讓人愛不釋手,但是沒有了像鍾子期這樣的知音,他們卻又在暗地裡哭泣,正所謂「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而周禮更是如此,若不是遇到像孔子這樣的聖者的話,這可能又是另外一齣悲劇吧!
夜裡的茵列湖透著幾分的神秘,對我這個沒見過大山大水的人來說,更覺如此,逆著湖風,抬頭向上一望,星網羅列伴著一輪明月,月亮看來不孤單,但是劉賓客說出了他的心聲「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就只他自己一個,看過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弘一大師,卻也是月亮的另一個知音,「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同樣的景致卻造就了不同的心境,而大概也正因為如此才使眼前的美景靈動起來,無以復加。
茵列湖的早晨,真是像極了阿彌陀佛的國土,不僅氣候宜人,而且從窗外望去,蓮友們正從容的散著步,活像是菩薩們飯食經行的模樣;而湖面上氤氳飄逸,真令人想一窺他的究竟,正像是阿彌陀佛「循循然,善誘人」的教法一般,讓我們「欲罷不能」。而那背著山的水鄉澤國,如畫才有的景色,也彷彿可以嗅出他的寧靜、恬適,不只眼睛看到了,就連全身也像是跟這裡打成一片,此時用盡了自己所有的言詞,卻也只能用「極樂世界」來下一個註腳。
一步步的前進,一句句的佛號,踏著老師的腳步,聽著老師所說的教法而觀修,繞塔三匝由上而下,放眼望去這一片佛塔,似乎變的有生命,釋迦牟尼佛慈悲的眼神正眷顧著我們這群不畏末法頹勢的弟子,頃刻間,古老的佛塔像是遇到知音一樣,和我們一起共鳴,情感的綿遠就如同「大金塔」與「國王禪修石窟」的點燈一樣,一盞引一盞,燈燈相續,一心傳一心,濟濟一堂,真希望就這樣一直下去、、、、、、。
緬甸的生活是落後的,遺跡是老舊的,但就在那看似無希望中,有一熠火星,正所謂絕處逢源,那就是道德人心的純樸與善良。試想孔子至周邑拜見老子,老子卻與之言周禮無用,此時孔子的心情必然是跌至谷底,但孔子卻不退縮反而更將其推行於世道人心的教化中,憑的是什麼?就是孔子看見了周禮中的堯舜精神與弟子們孜孜不倦求學的心,就是這樣的力量,把看似了無生趣的灰燼中,又搧出燦爛的火花,一燒兩千多年直至於今。所以想要學的心與欲挽頹運的使命感,正是吾人所欠缺的,因此縱然坐擁龐大的資源也是沒辦法學至底極的,徒然是絲竹卻亂耳、案牘且勞形呀!到底何時才能夠和劉公共吟陋室銘呢?
其二 / 淨昌
此次為第三次去緬甸,末學有很深的覺受,謹此供養大眾。
以前跟老師出國參訪放生,感覺都很好,但是不大能理解為何行程要排得如此緊湊,身體的疲累導致偶爾也會生起煩惱。可是此次可以體會很高興無止盡作善法的心情,也很樂意去作。
第一天放生後到大金塔點燈時,因為油燈隔一陣就會因風被吹熄或燈芯燒盡而熄滅,末學發現了就開始去再點燃,因為有時風實在太大,所以點了又熄,熄了又點,可是卻很高興的守護著油燈。在如此反覆過程中,心中忽然明白了佛菩薩護念眾生善根的心意也是如此,乃不厭其煩,一教再教,且很高興的教,因為一心一意樂在其中。而我也願意跟佛菩薩學習,一樣無盡的護念眾生,無止盡的作善法。在往後的行程中,這樣的覺受,很容易就再被提起。
乘船遊於茵列湖上時,則感覺倘佯於諸佛那沒有邊際的大願海中,雖然身體偶感不適,但是心情始終都是愉悅的。
回來面對不同的世界,俗務纏身,幸好可跟著善知識及團體學習,希望能把好的覺受延續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