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五)

 道源老和尚

圓覺疏解三藏眼

遠離名言及心緣

能所雙亡滅影像

修成即是人中聖

 

其下「或曰」還是個讚歎之詞,「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睹。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假設有人提出個反面的道理來問,此在文章的方法上為起、承、轉、合之轉,不轉則沒話講了,乃因已讚歎極致就應結束了。然文章若不起波浪,則非佳文(文似看山不許平),才能看出作者的學問。所以假設一個問答而轉出,增加文章的氣勢。或曰,其實沒有人問,乃序者自己假設的問答。那麼有人來問,我們所修的道是無形之法,無形之法誰也看不見,謂之視者莫能睹(視),道無方、道在東方呢?還是在西方啊?沒方向。行者莫能至、走到哪裡才見到道呢?既然沒有個方向,而且是無形,又怎麼能走得到?又如何能用文字說清楚呢?要如何才能見得道呢?才能走到道的地方?在性之而已啊!往性上走,亦即開悟見性即是見道(走到道了)!

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圭峰禪師所作的註解不過幾萬個字,如此就能把佛的大道全表出來嗎?道無性、無方,必須親悟實證才可以啊!文字怎麼能夠把道完全表詮出來?假設有人提出上述反對意見,「對曰,噫」我就先慨歎一聲噫,此字是個驚嘆號、慨歎之詞,你認為你說的很高,實實在在你不高,先批駁一句 前不云乎」,我前面講的話你沒有聽到嗎?「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將前述之言引證過來,這在文法上是起承轉合之合,由假設個問答轉開了,此時融合起來,稱為首尾照應。將前邊開頭說的話,在結尾處合,此首尾呼應是文章的作法,不會作文章者,由前邊說到後邊,前後文章不相干,甚至忘記了前邊說的什麼,人家看你的文章怎麼看得懂?文章開首讚歎圓覺是統眾德而大備曰圓,爍群昏而獨照曰覺;覺是覺照,能以照明群昏,一切眾生的黑暗名之群昏,此時能照明,此即圓覺之覺。「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你知道我解釋圓覺這個名詞嗎?圓覺是一切法的大本、一切法的母親,它能以出生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還扣著前文,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一切法都不能離開圓覺。

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於中國者五千餘卷。」這是在唐朝的三藏經典,若到了宋朝的時候則有五千六百四十八卷,現在大藏經有人說已有二萬多卷了,這是在唐朝的三藏經典,就是五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五千多卷經、律、論它所詮表的是什麼義理呢?「戒、定、慧而已」呀!經是詮定的,律是詮戒的,論是詮慧的,此三學為佛的三無漏學,乃三藏十二部所詮表的義理,故三藏十二部五千餘卷也不出於戒、定、慧三學啊!「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持戒修定啟發智慧,三者所求者何?乃圓覺也。「圓覺一法也。」圓覺只有一個法、沒有兩個法,「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器異也。」眾生的根機不同,三藏十二部經、律、論所說的修行方法有六度萬行,所成的圓覺只有一種法,何謂張?乃擴張開展,擴張成萬種行。如來之圓覺法只有一,為什麼要有萬種行?因眾生的根機不同。

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此句先讚歎圓覺經,後讚歎圓覺經注解。夫圓覺一法就是大藏經全部經、律、論,所以大藏經就是圓覺之經,無論一切經、一切律、一切論都是說圓覺,而講到圭峰禪師的注解,所解的全部是大藏經,雖解圓覺經,但圓覺是一切經的圓覺,所以疏解圓覺經就是疏解全部大藏經。

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羅乃開展,在唐朝那個時候藏經是一束一束的,一束一卷,全部大藏經五千四十八卷,所以是五千軸。五千軸之文張羅開來,圭峰禪師「而以數卷之疏通之」,大疏鈔才十三卷,小疏鈔才六卷,這就是數卷能將五千卷大藏經疏通。豈不是至為簡略了嗎? 何言其繁也 怎麼可以嫌繁多呢?你若把這幾卷圓覺經注解看懂了,全部大藏經你都懂了嘛!

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至於親證實相,無相可得,如何立文字相以詮釋,故謂言語道斷,不許開口、開口即錯;動念即乖,你動了念頭就錯了,那麼把思想止息、滅了,這就是斷言語之道,息滅思慮之心。至於忘能所、滅影像,你一動念就有能所,一開口就有能解所解,此時能所雙亡,已空其能所。滅影像是你說出來時或動念時就有個影相,心裡所想謂之六塵緣影,此時能所雙亡,心識無影緣可得。然後為得也,此方謂之真得。「固不在表詮耳」,那當然不能用文字表詮了,必得離文字、心緣而親證實悟吧!

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生靈指的是凡夫,往來於生死,有六個道路。在這六個道路中誰能修行呢?下邊所述之道理很要緊,「鬼神沉幽愁之苦」,鬼神包括了地獄、餓鬼這兩道,他們沉淪於黑暗、沒有光明謂之幽,愁乃憂愁不樂,鬼神沉淪於暗憂之苦,且是眾苦充滿,因而沒有辦法修行。其次鳥獸是指畜生道,「鳥獸懷獝狘之悲」,獝狘就是驚恐的意思,畜生常常懷著驚恐之念,是畜生道。若是家裡養的畜生,人給牠作保障,牠這個獝狘之悲少一點;要是山上野獸的牠是弱肉強食,大的吃小的,誰能多活到一天?誰能多活一個時辰?牠們都不知道。在這山下一下子過來一隻兇猛的老虎,大家搏命而逃啊!來不及逃的牠就被老虎吃掉,這就是獝狘之悲,都是大的吃小的,強的吃弱的。一切畜生道,常懷獝狘之悲,怎麼能修行辦道呢?所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之三惡道眾生是不能修行。

至於三善道是「修羅多瞋,諸天正樂。」三善道之阿修羅道不能修行,一天到晚都瞋恨發脾氣,如何能修行呢?而天上的眾生享天福,受用的五欲之樂很多,他正在享受五欲之樂,他怎麼修行?這就是我們三善道的眾生。或云:阿修羅道如何?我們沒看見,天是如何?我們也沒看見。我們且以人間作譬喻,富貴之人修道難,做了大官,發了大財,你叫他修行他已不能修行。他的樂事太多了,他從早起到晚上,都有配合的節目去享受他的快樂,一生忙的團團轉,弄到夜裡不回來,弄到天亮才回來睡覺,幹什麼呢?享受五欲之樂去了!他怎麼能修行?人中亦有人中的阿修羅,發起脾氣(瞋恨)來就像那土匪、流氓,他怎麼能修行?所以六道裡的五道的眾生都不能修行。

直接說到了人道,這一句話要注意,「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我(道公)最初看裴休的學問,就這一句,我看得很動心。我們以為只是人而已(不知人身的尊貴),像外道修行天天想升天,殊不知可以把自己的心慮整理整理,可以把自己的妄想整理整理,不應該打的妄想我不打,那麼應該想個什麼,應該趨向於菩提大道,唯人道為能呀!所以知道諸佛出現於世為什麼要示現於人道!不錯,天道是高,但佛菩薩為什麼不示現於天道,乃因天道眾生不能整心慮、趣菩提,他的樂事太多了,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如何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呢?你不要說是生到其他天,就是只生到欲界第二天名為釋提桓因(玉皇大帝),光他的夫人有成千上萬之多,他能顯神通分身變化應付那些夫人,光享受欲樂就來不及,忙得不可開交,怎麼能修行呢?你在人間發大財了,娶了一個太太不行,還要娶好幾個太太,外邊還找些不相干的女人,忙得分身乏術,怎麼修行?所以享受五欲之樂不是好事。

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是慨歎語,六道的眾生,三惡道受苦受得不可開交,無法向他說佛法,所以他們也沒法修行。至於三善道是修羅多瞋、諸天正樂,也無法學佛修行,只有人道可以,人道可以學佛法、可以修行,然尚且還不為,裴休說,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對這樣的人已沒有辦法。你可以研究佛法,你可以修行,你為什麼不去做呢?那麼講到這兒,我(道公)勸諸位同學要好好的發菩提心,佛法在那等著你修,眾生沒有人度,在等著你去度呢!你可以修學佛法,你可以度眾生,你不去做這個事,那我有什麼辦法?出家難得呀!難得之有壽限之身,在家人天天為生活忙的團團轉,那有時間修行用功呢?沒有工作還得找個工作,有了工作就把時間花掉,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鐘下班,已忙了一天,回來時疲乏不堪,甚而回家更晚,在亞熱帶的地方還得洗澡,再加上吃晚飯,以及簡單家居生活,時已夜深人靜就要睡覺了,那有時間研究經典呢?經典既不能研究,又沒有時間修行,一生空過。而出家人上不養老,下不養小,只一個嘴巴,只要吃了肚子不會挨餓就可以看經,可以修行了,難得這有限之身,你不去看經、不去修行,把日子都給空過了,怎麼勸你都不做,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殊不知讀書有一種快樂,比五欲之樂好,此即法樂,乃學佛法之一種快樂,與五欲之樂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你為什麼不求點讀書樂,多讀點書,為什麼不求點法樂,多研究研究佛法?你這樣做不是很快樂嗎?是不是?那麼你們不出家,男的女的都得結婚,結了婚生了小孩子,是男人你得負責任,得去掙錢養活太太、小孩,女人在家裡當家庭主婦,也還得照應幾個孩子,那有時間研究佛法?現在你們出了家,上不養老,下不養小,難得這個清閒之身,你不好好的學,你不是對不起你自己嗎?以上是裴休之勸。

休,常遊禪師之閫域」,裴休自言常常遊玩於圭峰的教法境界,「受禪師之顯訣」,接受禪師之訣要,乃佛法中最要緊的道理,這些都是禪師最寶貴的。「無以自效,輒直讚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