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二十四)棄掉悔蓋

 蓮心整理

掉悔易生難對治

無正知成禪定障

一生修學變過患

法利世樂兩俱失

 

經文

四、棄掉悔蓋: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云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

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復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大意

說明棄蓋的第四部分:棄掉悔蓋,並舉偈語以明過患,故應棄之。

導覽

一、「掉」可分為三種:身掉、口掉、心掉,如果我們在日用平常時,不知謹言慎行、檢點言行,常隨心所欲、任意而為、信口開河、嬉笑怒罵,則易養成掉舉的習氣,將會使行者於所緣境無堪任性,演變成禪定的障礙,這是因為入止前未好好講究前方便,未對治掉舉所產生的過患。是故日常生活的紀律及身口意的管束十分重要,凡事三思而後行,縝密的考慮及周詳的規劃,可減少掉悔的機會,這種訓練有利於日後在禪定時的任運安住。

二、行者在做善法時,若沒有前行的緣念,或未以破除煩惱妄相做為善法的目的,或事後未好好的回向,非以正知見真誠的投入與專注,只是隨興而做、率性而為,此種為善是隨順於掉的,因此有人把這種行為歸於善的散亂,這些都會讓行者心神不安,障礙禪定的。

三、吟詠詩詞若是去體會人生的苦難、人情的冷暖,做為對世間深刻的認識,這種吟詠不可歸於口掉,但若為風花雪月、無病呻吟,則會使內心不清淨、不安定,構成禪定的障礙。

四、由世間文藝中體會五欲境的痛苦,而有助於對佛法的認識,尚不為掉,反之若是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愛恨情仇、世間才技則屬心掉,必為禪定障礙。

五、世間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境,容易讓人流連忘返,當你幡然省悟,想把心收回來時,發現力不從心,常常會跑出去,這就是掉,因此在世間法上養成了許多習染,回過頭來想要修學佛法時,這些習染都會變成修學的障礙,很難在善所緣境上攝心,因為攝持力不足,使得坐上修及歷緣對境修,難有成就。總之非成立在出離心、菩提心的覺受上之言行,皆應謹慎小心,努力地以出離心、菩提心攝持所言、所行,以使所言、所行為解脫及成佛之資糧,以免障道。

六、「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是形容掉舉的心就像醉象及駱駝,隨時想要跑到五欲境上,此時應以正知力對治掉舉與散亂,把心收攝回來,重新安住於善所緣境這叫正知與正念。凡有志於出離煩惱之家的人,都必須專注於善法,破除掉散昏沉等障礙,從善法中產生覺受,建立斷除煩惱的殊勝力量。

七、「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有二種麻煩,一為掉習不改,會使行者內心浮動,難以修行,無法產生法喜的覺受,日後將視修行為畏途。一為行者在禪定時發現自己有掉舉的現象,這個掉舉當然為其障礙,但若正式進入禪定,決定對治掉舉好好修行時,發現心已收不回,因為在身掉、口掉、心掉當中做錯很多事情,自然會在禪定時產生悔意,內心憂惱,因此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讓內心安靜下來。

八、摩訶止觀:「掉而無悔,則不成蓋。以其掉故,心地思惟,謹慎不節,云何乃作無益之事?實為可恥!心中憂悔,懊結繞心,則成悔蓋,蓋覆禪定,不得開發。若人懺悔,改往自責,其心而生憂悔。若人禪定,知過而已,不應想著……當修禪定清淨之法,那得將悔縈心,妨於大事。」懺悔本不應是障礙,但若在禪定時,一直浮現過去所做錯的事,就會變成禪定的嚴重障礙,因為修禪定就是訓練專注於善所緣境的能力,當內心懊悔、不安定,縈繞的都是過去的錯事,將會引發煩惱,內心雖然害怕苦報,但並未以修善法來對治,也沒有以專注力伏住煩惱,此時將引發我們躁動的火,使懊結覆心,甚或與地獄之火相應,此時不應再悔,而是在入止觀前,便應好好懺悔,發露罪愆,坦然面對所犯的錯誤,願意改過遷善,好好修學,冀止觀成就,引發殊勝的禪定與智慧,承擔眾生的苦痛,以酬償過去所造的惡業,這才是積極的造作,而不是悔箭入心,堅不可拔,也不是逃避、懊惱,而是懺悔前愆,直下承擔,重理心神,好好做善,努力精進。世親菩薩曾經不信大乘,毀謗大乘,後來知己過,本欲割斷舌頭,以贖前愆,但無著菩薩教其以舌頭弘讚大乘為滅罪之法,故世親菩薩廣造諸論,釋大乘經,後有千部論主之譽。禪學入門:「須當知過即悔,悔而即忘,常令心神清淨無礙也。」是故事後生悔,或事後除悔,未若事前防範,用心觀照,少做悔事,行者慎哉!

九、摩訶止觀:「若掉散者,應作數息。何以故?此蓋甚利,來時不覺,於久始知。今用數息,若數不成,或時中忘,即知已去。覺已更數,數相成就,則覺觀被伏。若不治之,終身被蓋。」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均為修止觀的前方便,因此在尚未正式進入止之前,應不要隨境而轉,一發現掉散過患,便要馬上察覺,以免有礙修習。行者可以數息法收攝身心,期能心平氣和,以利止觀。當然行者以念佛法收攝心思,不僅可專注於佛號,還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被,更可訓練自己在歷境逢緣時,成為一個心平氣和、心安理得的人。(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