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活動報導-「心靈成長營」華梵大學參訪放生

憶甲申年心靈成長營戶外教學點滴感想

 傳緒

 

無盡燈儒佛學會學子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四月廿五日上大崙山參訪華梵大學,是心靈契合之引導,所謂有朋自遠方來,此山雖不高,然有道人在,是以近悅遠來。 雪公太老師,一生教化,儒佛並進,終生誨人不倦,化雨蓬萊,度人無數;雲法師,以覺之教育,開啟入寶山之學子,而辦學亦雙舉儒佛文化,二位大德相互輝映,真知卓見,如出一轍。

華梵堂禮敬諸佛,並拜見執事者,透露老師處世圓融之行徑,以示諸生;觀賞文物館,解說文物,舌燦蓮花,館內值日人員讚歎不已;雪藏之家,法行者參道之心,一如太白尋雍尊師隱居,不正也是我等此行之寫照。循三友路,經阿育王柱,頂上法輪銜處四獸雕飾,各有表法,行逕梅園、松崗,撩起老師吟詠之興,一來一往,唱和山林間。每走入自然懷抱,老師總是取法孔聖先進篇暮春三月章,營造學習氛圍,寓遊於教,非止於遊山玩水,悠遊山水之中,意樂在步趨聖賢,遊焉!習焉!

禪宗大德自古以來,何其多?特標獨坐大雄峰之百丈懷海禪師,百丈寮前立像,左陳百丈叢林清規廿條,此清規為南禪薪傳之門,代有人出,其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於今後人仍耳熟能詳,師云「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誠洵為允當。少許駐足,快速瀏覽隸書書寫之清規,若非源成兄相問「以減食為湯藥」之「以」字「左口右人」為何字,可能連此條清規,亦拋九霄雲外?駑鈍如我,雖覺察到自己食慾好能吃,卻總以為有礙修行,而此條正可奉為無修的自己用功之道,牢記於心,應可對治一己口腹之貪欲。

百丈寮右列普明禪師牧牛圖十幅,分別為未收、初調、受制、迴首、訓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由於未及追隨老師左右,精闢解說,遂失之交臂,私自揣摩將牧牛喻為伏心過程,十幅圖象徵十種境界,拜讀之際,正抄錄「從來劣性難調制」,催促聲已然響起,最後一幅牧童與牛雙泯,畫面上獨存一輪明月,懸疑心中,直至有獎徵答,老師詢問青衿學子,或答朗然大覺之心,方才釋疑。

行行復行行,行至藏六池,老師蹲著捉了一隻龜,除訴說其由來,叮嚀為人要學龜之「收攝六根」,既是修行法門,也是趨吉避凶之道,與淨能學長交談,聽了老師一席話,已不虛此行。余觀其字跡,雄強方筆的碑體字,倒與「防意如賊、慧與魔戰」之意相吻合。但是震撼歸震撼,無知如己,依然故我,近日偶爾想到師所言,妙理巧辭,要能內化。滾滾紅塵,消極六根不攀惡緣,積極則收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雙管齊下如同龜有護命之鎧,而日用平常接物獨處之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捫心自問下手處為何?先聖顏子問克己為仁之目,孔聖答非禮勿視、聽、言、動,善哉斯語!敏而好學之顏子尚事斯語,何況淺陋如己?亦應見賢思齊,敬事斯語。

繞過校園中難得一見的高爾夫練習場,驚見幽靜「清涼亭」,綠草如茵,憶昔大學生活,日跑五千公尺後,便閒坐寥廓操場誦泰戈爾詩,思量起來,仍覺雋永。曾記得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句子「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見大崙山此境,毫不遜色,若親處其境,朝夕必登臨,沉浸山水林園之中,侶蟲魚,以體會天籟之音。

越過重重岡巒,逶迤小徑,渡小溪,至農家;臨時搭建道場,既莊嚴又如法,放生鳥蛙放一旁,一箱箱、一袋袋排列整齊,在老師主持及維那悅眾嘹亮梵唄之引領下,法事圓滿。灑淨後,遂即展開深具意義的親子放生活動。祖孫三代,扶老攜幼,小心翼翼,在大眾佛號聲中先輕啟鳥籠之扣門,但見鳥兒或展翅高飛或逗留,或棲息枝椏或漫步,一幅人鳥交織動人畫面,如影活現;之後又至窪地放生蛙類,解開似乾坤袋之繫繩,瞬間隱沒於草叢中,回想起來歷歷如前。善法之成就一如老師所言眾緣和合,不免要讚歎農家護持本次放生活動,而今而後,料想其將日聽群鳥嚶嚶成韻,夜伴蛙聲一片。

午餐期間,一方面享用色香味俱佳的菜餚,另方面傾聽悅耳的詩樂,而最令末學樂道是有獎徵答,老師俯拾當日遊歷之境,融入於心即席出題,題目既契景又具深度,迥異時人。與老師出遊,不論國內外,當面訪談對象,有中外人士,或達官或貴人或村民,其言詞談吐,字字珠璣,總是那麼契合,末學年近半百,雖不忘學習,然如禮記學記所云:「時過然後學,勤苦而難成」,何況末學尚缺勤之工夫!寄語青衿學子,莫忘出遊踏青時,對老師守經達變應機問答之言辭,當下用心學習;惟看似容易卻艱難,最是要趁蓄機之年少,多讀多聽多思經書,亦以此自勉。(續下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