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啟蒙專題

現今流俗教育的反思〜彈一曲父母的心聲

 心妙

可貴父母心

盼子成龍鳳

師友共切磋

中流能砥柱

父母的奉獻與沉思     

奉獻與感恩

一種發自孩子內心的真誠感激,是在累積多少恩情受用後才能換得?是要等待何時功成名就後才懂得回饋?而那種天覆地載的恩德,若非藉助於生、養、教育之功,將如何彰顯?父母一生中,需要多少的付出才能感應到孩子成長的喜悅?需要多少的栽培才能孕育出成才的子弟?多少教育資源的投入,才能塑造出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人才?反之,社會價值觀念的誤導,教育方法的偏差,環境的不當薰染,乃至教育資源的匱乏,都將造成更為失教的下一代,試問這要向誰討個公道?畢竟在生命的舞臺上,父母與子女都是輸不起的主角。

天倫乃建立在親子的感情基礎上,並落實在父母實際的奉獻中;而子女真心由衷的感恩圖報,卻反應在對父母成功教養上的肯定。在父母無怨無悔、甘心情願的奉獻當中,怎麼樣的教養才算是成功呢?『白鴿奉獻給藍天,星光奉獻給長夜,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雨季奉獻給大地,歲月奉獻給季節,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爹娘。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不停地問,不停地找,不停地想。』在「奉獻」這首歌詞當中,道出了自然界中彼此奉獻的和諧之美,而人類是否在施與受,在教育與學習之間,能夠開闢出一條真正的出路,讓奉獻與感恩得以互相輝映。

生命的福源

一個人一生的緣起從家庭開始,孩子此生的最初福報全賴父母,能得到父母的教育栽培,是一種來自宿世的善緣福報。若父母自胎教、幼教的啟蒙教育開始,就能重視正知見的陶冶,人格的養成,則能善盡培育下一代的天責。如此有心又有善巧教育因緣的父母愈多,則家庭教育的磐石愈能堅固,人才輩出是自然可期。反之,現今社會許多父母淪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自顧不暇,甚至天倫間相互殘害,在末法之際,這些亂相漸自蔓延,家庭的磐石不再堅固,國家民族的命脈,乃至全人類的歷史都進入改寫的時代劇考中。

薰習與引導

俗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種生命的藝術,是生活經驗的智慧傳遞,是教養內涵的向上牽引,它維繫著一個家庭人才的興衰,支持著一個國家民族能否向上發展的趨勢,是人類種族命脈傳承的接攏。對父母而言,最自然的教育就是透過環境的薰習,如身為音樂家的父母,善於給予子女樂教的薰陶;為人師表的父母,善於給予子女讀書的啟迪;語言專家的父母,善於孕育子女成為言說的人才;教育專家的父母,善於引導子女掌握學習的契機。總之,只要父母能力所及,將無私的奉獻,而父母的優勢自然化為教化的內涵,其身教及言教,更成為子女觀摩的對象。然而不論何種環境的造就,均離不開童蒙教育的養成。整體而言,童蒙的教養,才是孕育子弟成才成德的關鍵。故父母若能稟持著正確的知見,給予人格的啟蒙,奠定一生基礎,再加上後天環境的栽培,相信不論各行各業,皆能行行出狀元。

耕耘與收穫

為人父母常說:「孩子,我希望你長大後成為……所以你現在應該要……」?試問父母的期望是什麼?是人格的建立?學問的深耕?心性的陶冶?識見的開闊?能力的鍛練?才藝的培養?快樂健康的生活?人生目標的確立?生命真諦的追求等?還是著重功成名就?出人頭地?財物富裕等呢?不論父母的期望為何,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明確的,各階段的栽培與學習,更應該是相續一貫的。在中國歷代賢哲當中,王應麟先生寫了一本三字經送子傳家;了凡先生傳家之寶在四訓,也傳開了因果命運的秘方;諸葛孔明先生有誡子書;朱伯廬先生有治家格言等;他們都將自己畢生的學問經驗,化為智慧,以經教子、以德傳家。他們傳承的是一條康莊大道,讓子孫可循道而進;他們開闢的是一畝心田,先已播了種,並留待子孫繼續灌溉、永續耕耘,這才是真正的傳家之寶、致富利器。

子弟們真正的財富,不在於父母生前給予或身後財物的遺留,而是人生目標的確立,品德知見的養成,身心靈成長的啟發。故賢明的父母,善把身後的財產化為生前的資源運用,而不是留待身後化成費用,甚且成為子女爭執的端源。

責任與成就

每一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此生的資質、性向、才情、善根福報等縱皆不同,然天真佛性,本無差別,誠如世尊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而天下的父母面對愛子應如何善教呢?這是極重要而莊嚴的課題。教育雖然不容易,但也可以很簡單;學習過程雖然很漫長,但內容可以很豐富;規矩雖然有種種的約束,但也可以展現出生機活潑。父母的愛,展現在無私的付出、無盡的牽掛當中,在經過一生奉獻之後,難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不過父母若期望過高,刻意雕塑,倒不如用真知正見,用心栽培他、教育他、轉化他、伴他成長,使其立住人格,志在聖賢,則對於個人、家庭才算是真正的成就。

學無止盡

孔子云:「不學之謂老」,莊子亦云「吾生也無涯,而學也無涯」。人的一生是一種無盡的學習,孩子的潛能無窮,求知欲旺盛,若能啟發其善法欲,才是童蒙養正之功。反之,如不重視目標的確立,意樂的引導,方法的講究;反而流為才藝課業的刻板追求,名牌時髦的欲望追逐,聲色感官的享受,如此期望未來能出人頭地,恐怕會迷失在時代的洪流下,那將造成子女心靈的空虛,人格的挫敗,演成家庭與社會的共同的困境,責任與後果也是大家共同承擔。

什麼樣的教育與學習,是可以自幼而長、自長而壯、自壯而老、終其一生而無憾?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佛陀說:「發菩提心,成就佛道」。由此可知,志於道,成於道,才是盡未來際應成就的目標。末學真心誠意地感恩諸佛聖賢們,若非孔聖人之濟世教民之學,若非佛陀的法脈宣流,讓這股智慧清涼法水,流入我們的心田深處,使我們在芸芸眾生中,能夠不人云亦云;在末法邪見衝斥下,不失對正法的堅持;在生死輪轉橫流中,能夠接觸到般若的聞薰;讓亙古以來的娑婆流浪之旅,在具足信願行的資糧下,無始而有終的導歸西方極樂之邦。惟願一切的父母與子女,他們的奉獻與感恩之心,彼此都能得到究竟的圓滿。大家依靠著對三寶的信心,以解行作津樑,在良師益友的相互提攜下,找到安頓法身慧命的最佳學處,都能夠當生成就,決定到彼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