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專題研學

國際化與本土化〜青年人應有的格局(中)

 敬其主講、智中整理

掌握資訊前瞻眼

觀待語文通古今

傳承正見續慧命

能攝深廣是文言

 

我們常說現在是一個資訊的時代,在資訊的時代裡誰掌握資訊,誰就勝人一步。試問資訊如何掌握?得靠速度!所以電腦會一直追求速度,而我們也追求尋找和吸收的速度。第一是尋找資訊,第二是吸收資訊。吸收資訊還得要會判斷資訊,或可到大學以後,學到了各種分析、判斷的方式,一般在國高中階段是以吸收為主。現在雖有啟發式的教學,讓大家發表發表對事情的看法,雖然大家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但大多數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記得以前在法國時,他們的教育是以做報告為主,而不是隨意發表意見。須依據所出的題目整理報告,到圖書館裡面找尋資料來做報告,此是吸收的階段。到高中以後,才漸漸的加上討論,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在中小學的階段是以吸收為主,雖然有的作文不錯,但深度還是不足。若論到吸收資訊和知識,就要靠語文,有兩種語文是不能不學,一個是自己的母語,一個是外國語。在自己的國語中特別要加強文言文的學習,假如大家要讀古代經典時,那就需要文言文,否則文化則無法接續,這個國家就談不上深度、談不上繼往開來。

我們現在所讀的佛經也是文言文,各位皈依佛門若連個佛經都看不懂,如何傳播佛門的思想?佛經裡有許多文言文寫得精簡淺顯,一般大眾很容易接受,偈頌是佛陀開示法義時,說了一段解釋,再以偈頌的方式(如古詩般),將剛剛所講的義理用精簡的方式再重複一次,一方面讓聽眾容易接受與記憶,另一方面就是再強調一次,這是佛陀的悲心。也許會有人問,為何不用白話文?民國初年胡適之先生不是在大力提倡白話文運動?事實上白話文有許多的缺點,不但無法用少文表達深義,有時長篇大論也無法將意思說得清楚明白。且會隨著時間改變用詞,譬如現在年輕一輩講的白話,有時已讓人聽不大懂。若用文言文則千古不變。各位看的論語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典籍,沒有變過,稍微訓練一下各位就看得懂,不難!但是需要花點時間訓練。所以想要懂自己文化的東西時,首先要學習自己的文言文。

文言文在整個世界歷史與文明中,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外國文字裡面絕對沒有這種結構,文言文的創造就是精簡,不因時代的用詞、用語而有所改變,即使有時代的產物,也可以註解。所以除了自己的母語要好好學習以外,另外加上一個外國語英文,依目前的狀況,英文是整個歐美洲語言中最容易的語言。

我可以稍微介紹其他語文,如我所學過的法文與德文,例如法文之任何名詞都有陰陽性,譬如桌子是陰性,玻璃杯是陽性,這個要死背。再則是法文的動詞變化,你、我、他、我們、你們、他們,六個人稱就有六個動詞變化,光一個現在式就有六個變化,一共有十二個時態,所以一個動詞最飽滿有七十二種變化,要用背的,於是其文法當然複雜。英語在相形之下就顯得簡單多了,至於德文有三個性陰性、中性、陽性,我學德文也是很苦惱,法文說桌子是陰性,德文說是陽性的。至於陰陽性從何而來?他們說從拉丁文而來,從拉丁文怎麼會同一個東西不同性呢?法文從前也有中性,後來將中性歸到陽性去。所以各位不要認為英文難,英文是最容易的語言,大家比較能接受,所以能成為世界性。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所以英文是必學的語文,基於上述理由,學英文心理上的障礙要除去,雖說語文是工具而非學問,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讓人認識很多內涵,不只能吸收各國的知識和時事,尤其是文化上的內涵。

各位在求學的過程中語文要加強,加強之後吸收資訊的範圍才會廣大,當吸收的資訊越多時,會增加自己本身的本職學能與判斷力。前面說很多人將他的心得放在網路上面,當靠著語文吸收那麼多資訊,經過一番整理之後,變成自己的體會時,視野就擴大,這就是國際化先決的條件,亦即要有國際的視野,要了解人家在想什麼,不是自己想什麼人家就跟著我們想什麼,那是錯的,尤其是國家領導人,更不能犯此錯誤。今天假如我是甲國人,乙國發生某一件事時,我如何設身處地去了解乙國的反應?要有什麼樣的處理方式?這牽涉到乙國的文化、民情,才會有正確的處理方式。假若我們不去做這一步,就憑著自己的觀感說別人是錯的,那這樣永遠是井底之蛙、不會國際化。

我們今天看國際上發生的事情,要看它互動的關鍵在哪裡,國際間的互動只有利,這說起來很遺憾。在《孟子梁惠王篇》中說:「王何必曰利?」但國際間的交往就是利,所謂正常的外交關係是在當地國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通常是做企業的先鋒。美國與歐洲在外交工作上做的很徹底,這就是國際化。

講一有趣之事,我有很多電腦的軟體,看中文不懂意思,但英文一看就懂,這不是要炫燿我的英文有多好,或許牽涉到一些名詞術語,我們沒有建立標準、或是翻譯的理工人員中文不好,令人看不懂,反而看英文一看就懂,不需要多做解釋。日本人今天會成為科技大國,其中一項因素就是他們勤於翻譯,所有很好的東西通通都在翻,今天大陸也在做這件事,台灣沒有做,所以看不到中文的著作。

問:如何將英文學好?

答:先依學校課本、上課認真聽講;其次吸收課外資訊時要貴精不貴多。如讀外語雜誌中,先看有興趣的議題,像是新聞或是廣告,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把每一字句都認識得清清楚楚,以一星期看一篇是足夠的,這樣的學習外文會進步的很快。

在外語的學習中每一句話都有文法,我們每天背文法背得很累,但只要將這些句子念過去,每一句裡都有文法,以學校老師教的文法,去印證那些課外文句的文法,有問題去請教老師。這些的學習是貴精不貴多,不但吸收知識,也磨練語文,這樣的腳踏實地,語文程度就會提高很多。因為語文所詮釋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在一開始我們不可能通通學,因為專業知識不懂時,即使把單字全部查出來也未必能懂裡面的內容,所以一定要從自己的專業知識配合語文才會快。如今日商品的使用說明書中,最少有中文和英文,就從這裡開始。先把使用說明看清楚,這樣對於物理、電子的常識就增加,常識增加有時可以增加判斷力,在選購東西時,可以依據它所設計出來的東西,去判斷另一個產品是不是比它的功能好;近一步對照中英文,則英文也在進步,就從買東西開始。所以學語文俯拾皆是,就看會不會利用。知識學到,語文也進步,不需要花很多錢嘛。

問:在國外三年的期間,舉國千餘萬人民中只有您在學佛,試問如何持續?因為現在這些同學也是課業繁重,要如何不放棄與兼顧?學佛對他們切實的好處如何?

答:有很多祖師大德都有做很深入的分析,假如人生一開始就建立起正確的觀念,會使所有的學習都變成有意義的學習,康德有一名言:「假如方向搞錯的話,一切的天才都是白費。」 所以各位在求學的階段,立足點和方向要先建立起來。例如到共修會聽儒佛課程,是否抱著歡喜心,還是不情願?在我來說學習儒佛知見有絕對的價值,尤其學佛之前要學會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人都不會做,如何成佛?或說不想成佛,不想成佛沒有關係,須先學做人,如何學做人?所有標準全部在論語和四書裡面。

如果今天還有人講儒學那一套是臭老九的學問,那是絕對沒有資格,尤其民初發起五四運動那些學者,甚至包括共產黨等等。為什麼?兩千五百年前的所流傳的文化,中國歷經了兩千多年的考驗,假如不好、不能適合人性,何以二千多年的歷史都在流傳,這些文化歷經各種變革都沒有被廢掉,輪到廿一世紀的中國人有何資格廢掉這些傳統文化呢?不可能!我們沒有這個資格。舉例言之論語為何會被我們接受?因為是從中國人的天性與民族性出發,是很自然的呈現,而非一種硬性的規定。內容中最重要的是表彰人倫的關係,亦即現在講的人際關係,將人際關係分成五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從這幾個人與人的關係好好學習,就能將人做好。所以在社會上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跟別人互動?都在論語上有清楚的詮釋,絕對不要把這傳統文化看成是臭老九的學問。做好一個人之後,就有成佛的資格,若是大家對佛學還沒有感應 (善法欲) 的話,我是鼓勵大家先做好一個人。

問:如此上課會不會很辛苦?

答:不會!我很高興,在國外反而覺得很苦,因為沒有同修一起共學,只好勉強自己不要懈怠,有時就藉著拜佛來修學,以音樂配合佛號來拜佛。拜佛是很好的運動,並配合自己的呼吸,可以慢慢拜,就像打太極拳一樣。總之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生理,二者互相觀待。(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