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啟蒙專題-古文與民族命脈〜興古文續民族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仁 玉
文言根基白話用
人生哲理經驗談
士農工商有傳承
立心立命繼絕學
一、前言:
據報載:教育部主事者認為古文中「古道、西風、瘦馬」與台灣沒什麼關係,要大幅縮減新高中國文課程文言文比例,所以新修高中國文課程綱要把文言文的比例由六十五%調減為四十五%,而調升語體文的比例,這種作法,引起多方爭議,茲就文言文的存廢略述己見。
二、文言白話之辨:
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而所謂的文言文是書寫用的文章體裁,是經過文飾,不同於口語的文體,是相對於白話文說的,時人多以為文言文就是古文觀止的古文,事實上古文只是文言文的一種。而白話文是以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文,亦即語體文;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由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主張 「我手寫我口」,目的是讓大家能看得懂報紙、雜誌等文字,以提昇國民的知識水準,在取捨之間,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成為當今的通用形式,但卻失去了文言文優美典雅、言簡意賅的特色了。
三、文言文為語體文的基礎:
印象畫與國畫的潑墨山水、人物寫意表面雷同,但是我們能見五歲小孩與猩猩畫出的印象畫,卻無法見到只有幾年國畫造詣即可畫出氣勢磅礡的潑墨山水或筆力雄厚的人物寫意之作,因為雖是簡單幾筆的勾勒,卻是數十年的功力,其中筆法之運用、力道之掌握,若無深厚的造詣與火候,必不能運筆如神,因此學國畫必從工筆入手,至隨心所欲,信乎非塗鴉者所能及。白話文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雖平易近人,但是白話文學大師胡適、徐志摩、朱自清等人都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因此他們的白話文作品才能文筆流暢、言之有物,雖然白話文人人會寫,但是國學基礎不足的人,會有辭不達意、詞窮理盡之憾,「無龍象之利不可論斷割,無南威之容不可論淑媛」,多數人因為國文素質差,嫌文言文太難懂,而主張廢除文言文,這是因噎廢食的膚淺作法。所以倡導讀經教育的王財貴博士也說:文言文是根基,白話文是應用,如果在十三歲以前不能學好文言文,在高、國中的國文課程文言文的比例不能刪減。
四、文言文的價值與意義:
(一)是中國文化的表徵、歷史的紀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透過文字得以不墜,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透過文字代代相傳,所以文言文的運用,可以拉近我們和古人的距離,是承先啟後的樞紐工具,而白話文雖有淺顯易懂、讀書不用口譯的方便性,但是白話文卻造成我們和傳統文化的隔閡,我們沒有能力從文字的紀錄去了解前人的成果,和探究先民的智慧,這是可悲的,也突顯出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輕忽與漠視,一個不尊重自己文化和文字的人,又怎能得到別人的重視呢?尤有甚者,這樣的結果,將會使中國歷史的延續造成斷層,間接影響國家命脈的延續。
此時應該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神遊歷史文明的迴廊,與文人雅士相濡以沫,瞻仰古聖先賢的風範,以古鑑今,在豐富的文字記載中,挖掘寶貴的人生哲理和經驗法則,宏觀未來,而不是貶損文言文的實用性,而低估它的價值。
(二)教化寓於文言:文字雖非般若,但因指見月,無文字無以窺般若堂奧;文言文雖非萬能,但藉文字產生移風易俗的教化作用,才是文言文最大的功能。無文言文無以知中國的瑰麗與豐富,如山海經等書,雖然多記載中國古代的神話,但我們不可以神話故事荒誕不經而排斥它、否定它,因為文字要彰顯的是先民開疆闢土、胼手胝足的辛苦劬勞與艱忍不拔的精神,期使後人效法那種無畏橫逆的毅力與耐力,這是一種教化的力量,也是古之學者以立言作為永垂不朽的宗旨所在。中國的瑰寶藉著文言文保存著,卻被視為落伍的象徵,真是令人不勝欷噓!
(三)文字技巧的運用:文言文是正式的書面文字,因此有別於口語式的白話文,透過文言文可以訓練閱讀的能力、作文的功力,達到文字精簡、辭達意雅、敘事分明、辯證有力、描述生動的目標。
五、對文言文的抉擇:
我們應把文言文分成二類:
一者為有實質內容的文言文,這類的文章有精鍊的文筆、靈活的運用,或在遣詞造句中描繪出人生百態,或為情景交融的佳作,或為文以載道的古文,或為經世致用的作品,或為針對時弊的警世之文,或為貫串歷史的巨作,或為先民的典章制度,或為移風易俗的經典,若能深入其中,優游涵泳,不僅可以充實自我的思想體系,更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韓愈與尉遲生書云:「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實之美惡,其發也不揜,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行險而言厲,心醇而氣和,昭析者無疑,優游者有餘,體不備不可以為成人,辭不足不可以為成文。」 這段敘述為有實質內容的文言文做了一個最好的定義。一者為無實質內容的文言文,這種文章是只講究辭藻的華麗與文字的堆砌,多用冷僻艱深旳字句,以展現作者的文學造詣,或內容空洞,或無病呻吟,或思想邪淫,這類的文章是阻礙思想進步的病態文學,浪費學子的寶貴時間。故我們應該是選擇有實質內容的文言文,而不是因為文言文難懂而全盤排斥。
六、結語:
羅素在《中國與西方文化比照》的論文中說:「我認為一般中國人或許貧窮而不如美國人,但他們是快樂的人,因為這個國家建立在超出我們所知的人性文化基礎上」,西方的哲學大師極力推崇中國思想的偉大,我們卻要放棄自己固有的財寶,豈非本末倒置的作法?
全世界的教育都重視固有文化和傳統文學的傳承,而在學校中開設古典文學和文言文的課程,以奠定真正的語文能力,據聯合報記載,希臘教育部長瑪納庫認為,增加對古希臘文的知識,可以提升學生使用現代希臘語文的能力,因此未來初中課程的古希臘文授課時數將從每周四小時增加為五小時,高中生研讀希臘經典原著的時數也從每周二小時增加為四小時。
其實學生不喜歡文言文(但是他們也不一定喜歡白話文),老師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他的教學方式和技巧,最容易影響學生的喜好,老師如何將作品的精神透過個人的生活體驗和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活絡文言文的生命,詮釋出作品的血肉,做好文言教育的紮根工作,才是當務之急。
文章千古事,今人若能藉著文言典籍與文章作品,產生對自己德學不足的厭下忻上覺受,進而以古聖先賢為楷模,變化氣質、進德修業,建立強烈的使命感,確立人生的正確走向,這才是文言教育的指歸處,而不是在文言與白話之爭中迷失了方向、模糊了焦點。泱泱大國的風範,不是汲汲於船堅砲利和物質科技,而是在固有的文化道統中,薪火傳承找到一片天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源頭的水是不可能成為江洋大海的,沒有根的樹是不能枝葉茂密的,我們應當好好深思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