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啟蒙專題-古文與民族命脈〜興古文續民族

白話與文言之思

  

可笑是意識型態 

可憐是天下學子

可悲是格局氣度 

可歎是腐根敗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乃百年大計,非關管見,若無宏觀高視,一時改弦易轍,或自滿得意,但留遺誤萬代。

日來,考試委員主張 「高普考只考臺灣史地」,其立論基礎為「中國是外國」。隨之,教育部研提「高中國文減少文言文的比重,增加本土白話作品的分量;教學時數從一周五小時,減為四小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從必修改為選修。」若從技術面看,堪可納受;但就立學之本觀之,無疑乃腐根敗芽之舉。

知名學者王邦雄教授慨嘆:「當今大學生的書寫能力,不僅錯別字連篇,甚至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令人感同身受;然質疑文言教學之效,倡白話可入文學殿堂之論,卻使人心悽悽難以茍同。

何以現今大學生國語文底子薄弱?究其因,惟「功利」使然。功利者,社會之趨向;社會之趨向,導於政風之淳靡。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如今則是「君子之德草,小人之德風。」為政者隨意亂吹風,學子們則跟著亂倒!此況猶如晉惠帝之言:「何不食肉糜?」令人噴飯錯愕。

白話者,語意表述之用;文言者,立說傳教之作;二者相乘則起作用,前者彰於外,後者隱於內;內外有別,各不可偏;內為基石,外為牆牖,孰重孰輕,高下立判,無庸擾擾爭論不休,徒費唇舌。察考先賢教學傳宗之第,莫不先於啟蒙之教,繼之四書五經,後學詩詞歌賦。試問今日多少學子,習讀〈千字文〉、精熟〈三字經〉、高誦〈弟子規〉?但聞一片「春天來了,桃花紅,李花白。」蓋君不見《詩經》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有蕡其實,其葉蓁蓁。」何者入木寫實、賞心悅目?讀者自評。

常言道「腹笥甚窘」,換作白話就是「肚子裡沒有墨水」,腦中既然空白,又怎能寫出好文章。前人將 「士」列為四民之首,而置「商」於其末,其意即在「尚文去利」;僅管家財萬貫,祖宗庭訓總期望 「子秀孫賢」。昔日江西婺源商賈雲集,俞家祖祠立規勸後,中舉掄元方能開門入祠,欄聯書道:「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風來翰墨香,雨過琴書潤。」若無十年寒窗苦,怎得梅香撲滿懷。反思今日噢噢於學子無力為文,何再推向「春天桃李」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