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十一)
心爾
同樣地修行得到世間快樂就滿足;例如家庭改變、和樂融融、升官無障礙、賺許多金錢就覺得修行很有感應,唉!氣度這麼小,怎麼這樣就滿足了,豈不與公子重耳一般。以上是序分第一段「先敘修行心願為本」。
序分第二段「敘發心去取須明」:「當知發心立願,損益利害所關,若不得明眼師家指示,不修正道,危殆孰甚,省庵大師,為宗教大善知識,其所開導,必可依從;若遇邪師邪教,令發邪心邪願必致墮落。」
發心行相有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須好好認識清楚,若能朝向正真大圓行相,就是我們的成就相。反之若趨向於邪、偽、小、偏,不但修行墮於二乘乃至於其果共在人天,更有甚者,越修行越墮落,那就是不善修行,不但一生勞苦,而且沒有代價,所以剛開始修行時,就要講究行相的差別,內心有所取捨。一般說修行不要取捨、不要分別,是錯誤的概念,以菩提心而論就要好好的取捨,捨非法取如法,取捨很重要,取捨之道,蕅益大師說:「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同」捨下取上、捨三賢取十地、捨十地取等覺、捨等覺取妙覺,到上無可取、下無可捨,叫不取不捨,不是剛開始修行就不取不捨,這是癡相無明。當知發心立願、損益利害有關、取得對就有益有利,取得錯就有損有害,但是要如何取?若不得明眼師家指示,不修正道、危殆孰甚、誰是明師?省庵法師為宗教大善知識,其所開導,必可依從,勸發菩提心,為何要按照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的方向?因為他本身就是善知識,若遇邪師邪教,令發邪心邪願,必致墮落,古德云:「一盲引眾盲,相牽墮火坑」豈不悲哉!
去邪取正:
邪:「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不究自心,一般修行人會說我不是向內而修嗎?先問自己所染著的外務有沒有在對治,再來說有沒有探究內心,有沒有在增上自己內心的德能,對外務的染著、外境的執著都不肯放捨,說不上在究內心。外務指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這幾個是外務,外務多並不是事情很多,事情少也叫外務多。辦事的重點在:「我得了多少好處?對方對我有多重視?」乃至於現世的安樂能不能透過努力而得到?未來人天安樂的果報是不是也能透過努力而發起?以上這些皆是外務。佛法不是說求未來果報嗎?不求未來果報,眼前修學佛法又是種什麼因呢?出世的果報與成佛的果報是要需求的,且要多種其因。而對世間的果報(三界果報特別是人天安樂)都不要在意,心思要用到這裡,利養名聞或現世的欲樂都要捨執,此很微細,不易察覺。利養名聞,現世欲樂叫三塗道,望未來的果報叫下士道。三塗果報都在我們做事當中不知不覺已種其因,心求名聞利養現世欲樂,可是眼前也在做善事,照樣墮三塗,因為:
〈一〉事相雖善,心態卻假,以心態來招感果報,這是佛法與外道不共正見之所在(佛法談緣起法,而緣起起於心,此與世間不共)。
〈二〉在事相縱然是善,但內心未對私情對治,反而滋潤自己的自私情見,所以有些善法表面上是濟人,其實不見得,這要觀修到內心才知道。
對利養名聞恭敬與現世欲樂,若不予對治,在做善業而未得其所願,彼善法不但不做,而且發起的惡業更強,否定善法的力量更強。有些人一生佈施,而致窮苦,一定覺得佈施沒有用,以後絕對不佈施、不學佛了、不皈依了,那力量更強,這種否定三寶,否定業果,否定聖言量的心態,比修學善法、修學業果、皈依三寶的力量更強,引發三塗果報力量當然很大,修行如果沒有好好對治這些心態,都不算是修行人。故外務也者,乃在事相中求得多還是少,不要以為修行不可外務多,就什麼都不要做,回去好好念佛。回去好好念佛若不探究其理,或內心求名聞利養、執著一天念幾萬聲、起慢心,如此還是但知外務,大師對外務的看法是這樣。
如何去邪取正?敘發心去取須明,去邪取正,捨偽取真,此乃為凡夫開正眼;回小向大、捨偏趣圓乃兼為菩薩二乘指示。「既不求名聞利養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為了自他生死而發菩提心,希求成佛以度眾,名為正,吾人於生死中妄分苦樂,為求種種的安樂而發展種種的欲望,眼前以善事來達成所求之安樂,固屬可惜,以惡事來達成更是不可原諒。這樣的修行一生勤苦終無所成。故興辦善法,須內心清淨、目標高遠,下手實踐的時候又義無反顧,精進不懈,廣結外緣時也能講究善惡之別,這些概念對修行幫助太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