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啟蒙園地-論語略說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章心得
心威
孝弟仁本福之源 觀待內修明明德
推廣能令天下平 是即大學章旨趣
雪公云:孔子之學有內有外,大學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條在內,乃約「明明德」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條在外,則約「新民」而論;不論內外皆當「止於至善」。學而章既明學者當學為君子、學為聖賢,則內必求明其「明德」,外則講究「新民」,而兩者以「止於至善」為目標。然其下手處卻在那裡?這正是本章點示之所在。
所謂「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就事相上來說,豪勢人家所擁有的資源,遠非寒門可比,因此,若就物質的供養上論孝,寒門子弟自難與之相提並論。當然也不會有只在「心」上談的孝子,畢竟心意的圓滿,必藉事相以彰顯。只是所謂的事相,並非局限於物質上的供養。
為政篇孔子答子游問孝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答覆子夏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答孟懿子問孝,則曰:「無違」,並進一步說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里仁篇中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此再再顯示孝弟之人時時在禮敬上用功,刻刻在心地上探究。這正是「修身」的踐履。
弟子規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孝順之人與兄弟相處必定和睦,不敢貽父母之憂。孝經更說:「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對於家中地位較低的人,尚且不敢輕忽,何況對家中關係較密切的妻子,故可使全家皆得歡心,以協助奉養雙親。由此而家中自然和樂,孝弟之人時刻在禮敬上致力,對於冒犯長上這種無禮且不敬的行為,自然是很少發生的,此不就是「家齊」的表徵嗎?
大學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人能夠行仁,風氣所及,全國的人也就跟著行仁,在民風淳樸的社會中,對於那些平時就行孝弟,不好侵犯長上的人,會去從事一些破壞社會秩序,違背國家法律的悖禮行為,那是不可能的。沒有好作亂的人,自然就達到「國治」的境界。
說文:「仁,親也。」有親密加厚之義,而究其作用,尚須行之有方。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人須先親己親,而後及於疏,是以行仁以孝弟為本。故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則不孝不弟,雖有他善,終歸根本已失,不足貴也。
孝弟的實踐在於身體力行,而力行之道在於專一及有恆。古人有個比喻:想想吾人在嬰兒時,父母照顧我們的情形,從出生到三歲,小孩既不會講話,又不懂事,照顧上稍一不慎,不是受凍,就是生病,此時母親全部的心意都在吾人身上,若能以同樣的心去孝事父母,就稱得上是力行了。
孝經開宗明義即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可知此至德要道之用,能順天下,其用何其廣大。孔子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至德要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知先王之治天下也,其本在於孝。又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佛家更說:「十方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將孝順現世父母之心、行,推之及於過去父母,豈非就是菩提心的表現。由此可知,孝悌正是實踐仁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