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啟蒙專題

文化即生活

 心祿

文化傳承賴文獻  文是典籍獻人才

發揚風氣塑人格  近悅遠來大國風

 

近十餘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在文化素養與經濟成長所形成的落差,卻也日益突顯。現今我們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之所以發生一些失調現象,固然是因許多盲目仿傚外來制度的結果;但歸根究柢,許多問題的產生,卻來自人文及文化教育發展的失調。

末學最尊敬的一位長輩文化界大老陳奇祿先生在十餘年前的一次演講中即曾指出,「政經建設發展至某一程度後,勢必產生諸多問題,例如:生活的腐化、道德的忽略、行為趨向乖戾、人性淪於迷失等不良社會現象。這些弊病必須藉文化力量來求突破。」證諸其言,今日社會的亂象,不就是明明白白的寫照?文化發展貴在均衡,也就是精神、物質與人文三方面都能兼顧。當我們在做文化導進或文化創新時,宜注意及此。

目前,國內多樣性文化發展雖有了一定的廣度及深度;但令人遺憾的是,國民教育強調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中,人格養成的「德育」和文化培養的「美育」都被有意或無意中忽略了。所以,社會上的小人就多了,問題當然也就多了。文化並非天生即懂的,它必須被教育、被訓練的。人格的培育和文化理念,只有真正落實,讓行為舉止與居家生活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心靈環保」,也才是「文化即生活」。更深一層而言,文化的根源其實主要來自文字與語言。中國文化精髓之所以流傳幾千年,而不似其他古文明之消亡,即是靠代代經典文字之傳承。今有政客一昧擬去中國文化,刪除文言文,其動機與心態殊為可誅!

文化工作不能單靠政府,民間的參與更重要,只有國民文化氣質提昇,生活品質才能改善,社會風氣也才有改變的可能。但開創一個有利文化發展的環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精緻文化普及化、民俗文化精緻化,以及人際倫理的重建,就是吸引文化人口、提昇文化品味的基本原則,也才能為我們的社會找出更長遠的路。

社會改造,不僅是知識、科技而已。人文素質如果不能脫胎換骨,到了某一程度,一切的發展必然陷於停滯,反過來開始吞噬原有得之不易的社會成果,國家整體發展也就迅速萎縮。此並非危言聳聽,科技愈發達,現代人心也更飄零無依。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已陷入了這一種不正常的情境:心靈空乏、怨氣瀰漫、投機取巧、自私自利,幾十年來淳厚的根基都動搖了!社會要改造,先從改善人的素質做起;人的素質,從文化及人倫教育做起;文化及人倫教育,則從經典學習做起;耽擱不得!另謹略呈數點管見供參:

一、透過資訊網路促進國內文化及藝術界相互之交流,讓文藝資訊更為普及,此亦為文化教育的擴大,使教育機構、文藝團體、個人都能更方便且深入的獲得文化新知。另外,也可藉此擴大建立與世界各國文藝界之交往。

二、注重藝術創作的自主性,做更多元化、長遠的規劃,使文化理念落實生根。故經費之運用與補助方是要真正的公道,切忌資源之浪擲。

三、結合學術界、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履行文化傳播的推廣工作。在現有的基礎上(如舉辦研討會、文藝營……)加以補強,提昇文化教育性節目的製作水準及推廣方式,使文藝人口增加,協助引導社會觀念的改善,進行民俗禮儀的改良。

四、爭取民間企業及個人的支持,合作舉辦文化「認養」的活動。尤其應讓捐獻者在稅賦優惠上儘量給予全額扣抵的方式,而不要受到目前法令上個人百分之二十,企業百分之十的上限所限。先進國家的文化及學術發展之所以能持續蓬勃,與企業及個人的踴躍捐輸息息相關。因此,民間期待鼓勵,而政府也有必要主動配合。除援用有利條文或修法之外,對熱心捐助推動文化活動之企業及個人,也應訂定獎勵、表揚的標準與方法。

五、建立與國內、外重要文化機構之密切聯繫,如「亞洲文化協會」、「中美文教基金會」、歐洲及美國文化基金會、博物館、美術館……等合作關係,擬訂出一套長期、有計劃性的進修計劃,培訓文化及藝術專業人才。在這方面,一直是我國文化政策上較受忽視的一點。

六、籲請宗教界支持藝術的發展,也讓美藝提昇宗教文化的成長。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許多古代傑出的美藝作品,皆孕自宗教上的需求。東、西方知名的建築物及博物館、美術館之珍藏品,其所呈現的精神大都如此。歐洲六大教堂,展現的是藝術及美學的極致;敦煌石窟、山西天龍山石窟第二十一洞北壁佛座像,對於中國美學、雕刻的影響何止千年?可是,放眼今日台灣,雖然各種宗教發展蓬勃,道場林立,規模宏大,但反映在藝術及美學的典範則少之又少。尤其一般中國民間宗教在民俗及禮儀上的表現,與美學藝術更是漸行漸遠,這都是令人難過也值得國人好自深省的現象。如果能結合宗教團體與美藝界,使之相輔相成,而宗教團體在救世濟人的功德大業之下,也能協助提昇民眾對美藝的欣賞境界,豈非更善?相對的,藝術家們如能在無衣食後顧之憂的環境中,放生創作,對於樹立這一代中國美學必會有一定之成就,也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後代子孫。

事實上,仍有許多值得具體而為之事;如:鼓勵學術界積極投入民俗的改革,增加共有經驗與社會溝通的深度,使生命禮俗和現代生活更為和諧,這均有待全民集思廣益共同參與推動。末學從事國際新聞文化傳播工作二十餘年,旅歐工作十餘年間曾親訪歐美知名美術館,體驗良多。此外,也曾受命促成協助文建會、國立歷史博物館、新聞局等公私機構在歐洲知名博物館舉辦多次大型展覽以及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最大的感觸是:國家的形象,在於人文的素質,而不在於人口或經濟力;文化素質的表現,則反映在人民對自己國家文化傳承之重視,以及政府對推展文化成就之履行程度。如前所言,政府有義務做典範性的文化導引,由點而面,開創有利文化發展的環境,讓傳統文化的精髓,逐漸轉化為內在心靈之價值,奠定文化生根、人格養成最紮實的基礎。對於社會風氣與國家發展,才會有所助益。文化及人文教育建設絕對是有利於經濟建設、有益於國家整體的發展,它是一切國家建設的基石,「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祝福我們國家及人民能真正的富而多禮,日臻良善!

 

上一篇     下一篇